王彦忠
(中铁城建集团北京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发源地在欧洲,全世界第一个修建地铁的国家——英国。19世纪中叶,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店铺规模不断扩大,伦敦传统狭窄的街道已经不堪重负,人们急需合适的交通工具来缓解出行和通勤的压力。在1863年1月,英国人皮尔逊利用蒸汽机牵引列车建成了“大都会地区铁路”,地铁的雏形由此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地铁从诞生伊始就彰显着其蓬勃的生命力,地铁空间不仅从最早的公共艺术品展示,到后来日益丰富饱满的室内装饰布局,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播与历史的传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地铁发展的速度却是不容忽视,早在2015年,北京市地铁轨道交通就以一个月内日均846万人次的载客量成为世界最为繁忙的地铁之一。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因当前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我国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助力,地铁的建设与规划愈发重视与社会公众之间产生共鸣,让乘客不仅是乘坐地铁,更能够感受城市生活的新气象和新气息。公共艺术有着较强的交流性,将艺术融入生活的见闻中,乘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城市的人文和历史,不觉中对城市生活的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构成就是对城市历史元素的展现。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地铁”的俄罗斯地铁公共空间的设置就是最好的体现,各个车站从原材料到装饰种类的选择和呈现形式,都与俄罗斯自身的历史和艺术风格一脉相承。以重大历史、政治以及名人事件等作为公共艺术的设计呈现方式,乘客在乘坐地铁时不但能汲取多彩多姿的文化知识,更能在与现代文明有着强烈反差的宫廷历史长廊中回顾历史,对国家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有利于巩固民族自豪感。
创意元素则是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中,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肯定和推崇。2018年7月,随着法国男足成为俄罗斯世界杯的冠军,巴黎六处地铁站活用法语,当即改名将教练、球员囊括于其中。而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托莱多地铁站,更是有着50 m长的璀璨星空装饰,打破了传统地铁空间的严肃与古板,用扑面而来的蓝色,以公共艺术的魅力将地铁站打造成不折不扣的海底世界,让乘客在繁忙的生活中身心得以暂时的放松,感受暌违已久的自然气息。
当然,文化元素也是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中的一大重要存在,尤其是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宝库,以杭州地铁客运中心为例,两面公共艺术墙上的设计充满了文化的小巧思,在墙体上,身穿蓝衣花裤的杭州“小嫂儿”手持着竹竿花棍,盘着发跳着杭州著名的民间舞蹈“打莲响”,如果乘客在艺术墙前停留,在空气流动的作用下,更能够听见竹竿花棍上清脆的铜钱声响,浓厚的江南民俗风情与艺术大放异彩,还有武汉地铁站的编钟装饰等,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借由地铁空间进行了新形式的传播,能让乘客有更深的文化自豪感。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构成中,深刻的寓意也在地铁空间中得到了运用,让乘客在欣赏公共艺术的同时,多了思索,也增添了对城市的认同感。以杭州火车站东站中,以车轮作为呈现主体的公共艺术墙为例,在六个巨大的车轮中,其中四个运用黑白镂空的形式展示了杭州火车站过往的模样,而剩下的两个车轮一个代表的是地铁的车轮,一个则是高铁的象征。整个公共艺术墙的设计,不但是杭州悠久的发展历史的呈现,更彰显了杭州高速发展的当下。以艺术的形式,通过饱含积极寓意的设计,让地铁空间能从视觉和感觉上给予乘客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感染力。
首先,要注重提升地铁空间的交流性和社会性。公共艺术面向大众,其呈现内容包罗万象,不但会囊括地域文化,也会传承历史脉络的框架,更饱含着生活气息等,这些在地铁公共艺术中都有迹可循。地铁空间作为流动性大的公共区域,对传播公共艺术有着极大的作用,现代地铁站建设要注重在商业性和人文性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不但要满足乘客和商家的实际需要,更要运用地铁空间的优势,加强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和交流性,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构建。
其次,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要像乘客的流动一般,不断循环和更新,让乘客能有更加丰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每个公共艺术品都要结合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生活关注的热点,不断为公共艺术注入新的魅力,可根据时期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循环周期。对于人们长期讨论中心的艺术作品或者装饰,保持较长的展示周期。对于现象级艺术作品,举例来说,地铁空间可以搭建类似于绘画长廊的公共艺术环境,开展主题鲜明的艺术绘画等征集活动,将各个地铁的作品予以巡回展出,在短的循环周期中采用合理的展现形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公共艺术要运用地铁空间的平台优势,朝着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方向明确前行。现阶段,各个城市的地铁站愈发重视合理地利用地铁空间,以深入挖掘公共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地铁空间要像博物馆一般为社会大众普及知识,或像美术馆一般引领社会形成发现美、感受美的艺术情操。作为城市人员密集的一大区域,地铁空间与公共艺术的兼容并蓄,地域文化与艺术表达融合,让乘客从获取风俗、历史以及任务等多方面信息的过程中,对城市有更强的归属感以及对家乡的认同感,进而更加积极主动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呈现形式要注重与客观环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我国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发展初期,曾多选择壁画、雕刻等形式,虽然具备较强的艺术性,但是在与地铁空间环境的契合度上却远远不够。这方面,国内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统一风格和主题的基础上,提升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布局的适配性,使映入乘客眼帘的艺术形式不突兀,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舒服的观感。
目前全球共用120多个城市开展了地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铁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将公共艺术的魅力借助地铁空间这一平台,给予乘客视觉艺术体验和陶冶情感艺术修养,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不但能带动地铁建设的水平,营造良好的出行氛围,更能为优化城市形象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