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飞
(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
2017年,中国的一项决策掀起了世界级的震荡,那就是中国一纸禁令宣称停止进口24种洋垃圾。虽然不是全面停止进口,但从中国进口各国垃圾的数量来看,这一举措仍是把他们打得一个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一瞬间,世界哗然,外国民众怨声载道,各国媒体争相报道垃圾出口国的恐慌。澳大利亚、新西兰垃圾回收系统崩溃,英国人民愤怒质问为何不向中国施压,美国、加拿大直呼受不了,甚至韩国也因为焚烧垃圾出现了雾霾天气、河水污染等。中国不再继续做垃圾的分拣工、世界的处理厂。这项举措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有力体现,也彰显出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决心。同时,国内也掀起了垃圾分类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原料匮乏,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自主制取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对比之下,进口可用作原材料或可制取原材料的固体废弃物是一项更为经济的措施[1]。这是一条“共赢”的利益链。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既省去了处理固体废弃物的高额处理费,又保护了自己国家的环境,而且可以变废为宝,从中获取金钱利益。对中国而言,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原材料,可以更快地发展工业。对运输业来说,进出口增加了其工作机会,带来了经济财富。因此,没有人会反对这件事。于是从那时起,中国慢慢进口来自很多国家的固体废物,回收加工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进口量的数字逐年增加,这也成了世界各国心照不宣的“秘密”。
本来,利益共同体以为这个模式会一直发展下去。奈何,有些不良企业在本国分拣垃圾时十分粗糙,常常“不经意”地混入很多高污染性、高毒性的危险固体废物,如带有细菌和疾病的针头、含有危险重金属的电子垃圾等。这些危险性固体废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国的分拣工人再徒手在垃圾中挑拣有用原料,而其他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被随意倾倒在土地上或水里,或者被焚烧。我国也产生大量垃圾,久而久之,土地、水资源和空气都受到了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肉眼可见,国人已经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它们得到了民众的重视,但土地污染造成的危害甚少被人提及。土地被污染了,并且严重超过它的自净能力,那么种植的食物、流过的地下水也是受污染了的。人类和动物会因为接触和吸食相关食物而染上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慢性病或罕见病,短时间并不会引起重视。然后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还会有更多的植物和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条“共赢”的利益链慢慢显现出它的隐形弊端,它是以牺牲中国的环境和生态健康为代价的,而且这种代价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恢复不了的。
因此,为规范进口固体废物,收紧固体废物的进口关口,中国颁布了上述禁令。这只是中国发展环保行业或固废行业的一角。环境保护从来都是要防治结合。除了防止进口国外高污染高危险性固体废物,国内产生的固体废物还要有效地治理。
固体废物的处理是一项难题。发达国家以往的环保政策就是垃圾出口,将垃圾运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等不发达国家是首选之地,而中国则吸收了全世界超过50%的垃圾[1]。发达国家自己只留一小部分处理,如焚烧处理、卫生填埋,否则仅处理垃圾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要以百万美元计。但是,即便是已经成熟的处理系统也存在缺陷。例如,德国环保技术与水平领先世界,他们建有大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分类后进入焚烧炉,转换成电能和热能[2]。这不仅没有破坏环境,还可以进口垃圾来赢利。然而,他们大量进口的垃圾只是生活垃圾,其他的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并不能像这样有效处理[2]。再如加拿大,生活垃圾也是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金属制品等全都分类回收。每栋房子前面都会有几个不同分类的蓝色、绿色垃圾箱。市民本以为自己为固废垃圾的处理做了贡献,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项措施实施以来,政府每年负责运输分类垃圾的垃圾车数量大幅增加,运输频率也大幅提高,这无形中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剧了温室效应。由此可见,固体废物的处理既要考虑它的全面性,还要顾及它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的固体废物产量很大,包括电商业带来的快递包装塑料袋、纸盒、泡沫,外卖行业产生的一次性餐盒餐具以及日常生活工作产生的大量垃圾等。这与现在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有关,并且这个模式短期内不会变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3]。另外还有尾矿、废渣、建筑垃圾等工业固废,麦秸、人畜粪便等农业固废,医疗垃圾等危险废弃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量越来越多。国内目前还没有普及垃圾分类,只在几个试点城市试行,因此很多不同类别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处理。
以往我国固体垃圾的处理主要依赖政府建设的固废处理工程,处理方式跟国外差不多,以卫生填埋和焚烧为主。只不过,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利润可观又稳态发展,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是有固废处理工程的经营权的,这样就阻碍了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而且,固废处理工程一般都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周期又较长,土地建筑、处理规模等前期投入都会影响成本回收的时间。因此,企业的资金实力也制约着固废处理市场化的进程[4]。
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开始参与固体废物处理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在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我国固体废物处理行业稳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8年以来,国务院启动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和执法检查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修订,也是强化固废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固废法修订案加入了环境保护税与对部分违法行为的罚则。在发达国家,很早就有了环境税。比如,在加拿大,买电器尤其是打印机,凡是有污染环境的因素,顾客都要额外支付环境税;干洗店顾客除了洗衣费也要额外支付环境税,有时环境税费甚至比洗衣费高。这些有益举措是值得我国借鉴并实行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环境税额的制定需要考虑到行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对于罚则,从无到有,由轻到重,也日益完善。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无废”并不是“零废弃”,而且要发展工业,也做不到零排放零污染。人们只能做到对污染“零容忍”,而“零容忍”的实施又困难重重。
首先,受国情、民众素质水平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从众,连丢垃圾也一样。由于素质教育的落后,很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别人那样做,我也那样做就是没错的”,“治理环境是政府的工作,跟我无关”。于是,人们不难发现,不管管理多么严格,附近有多少垃圾桶,只要一个角落有了第一堆垃圾,而且没能及时清理,很快这一小堆就变成了一大堆,然后“流”到满地满街都是。大城市姑且好些,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如果有人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还会被人指指点点。甚至政府安置的分类垃圾桶都会“莫名其妙”地坏掉了或不见了。回收尚且如此艰难,怎么再谈及分类和再利用呢?绿色的生活方式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而这个建设是要几代人才能慢慢建立起来的。像人们常说的“不是老人坏了,而是坏人老了”,只有时代将那一部分素质低下的人淘汰,绿色理念和生活方式才会慢慢形成。
其次,受环境管控机制的影响。不管是固体废物还是污水废气,没有良好的管理机制,排放和处理都会受到制约。人们要做到废物回收再利用,那这个过程就会形成一个作业链。链上的每个分管部门都要明确自己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在切实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要为链上其他环节做好铺设准备工作,打破“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僵局。同时,还要健全法律法规,做好不同类别固体废物的分类,加强监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外,海关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洋垃圾非法入境的管控力度,坚决打击洋垃圾走私行动,建立健全国际合作机制,联合国际协助开展专项行动[5]。对内,打破保护伞的庇护,打击投机取巧的行为,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淘汰思想。比如有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政府监管不严,部分钻监管空子的工厂白天遵纪守法,晚上肆意排放废弃物。甚至更猖狂的,跟政府官员勾结,靠危害环境谋取巨额利益。还有一些贫穷的地方,靠向发展好的地区卖废弃物排放指标来获取利益,全然不顾自己并没有处理的能力。类似问题数不胜数,也防不胜防。固体废物的处理是全社会的责任,不是某个单一部门的职责,因此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民众也要参与监督管理,而不是逃避、推卸责任。
再次,受技术水平和运营能力的影响。发达国家固体废物运往发展中国家处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处理费用太高昂。中国发展自己的固废处理系统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国内废弃物处理商的处理能力有限,水平参差不齐,这个问题只会更严峻。在市场经济中,固废处理的线路被高昂的处理费用制约着。环保固废技术研究人员认为,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缺乏基础研究,危险废物鉴定机构和鉴定程序不明确。这都是导致目前固废处理成本飙升的原因[6]。如果能突破技术障碍,降低处理成本,提高资源化和稳定性,同时加强运营能力,扩大意识普及,那么固废的高效处理会被更进一步推进。
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来,2018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2 263万t,同比减少了46.5%[7]。而垃圾分类在上海、北京等地的试行也初见成效。民众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加深,垃圾分类总体向纵深发展。这些举措都取得了成绩,可见国家固废行业的重视与政策是有效的,发展态势也良好。只是现阶段,我国固废行业的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还很强,缺乏自主监督管理体系和创新驱动力[8]。未来,固废行业迎来发展的时代,企业也会在竞争中加速成长,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产业链也更细致。国家政策、高校和研究院的技术创新支持以及企业运营,协同发力,多方合作,从而实现固废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固体废物的处理道阻且长,固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强化、改革的持续推动、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固废管理常识的普及等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院校的密切配合,在政策与技术上来推动发展。高质量的发展依靠创新来驱动,“无废城市”的建立也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与规范。告别了洋垃圾,不代表我国没有了固体废物的困扰。公众要积极参与进来,政府要加大管控力度,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