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可翀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就目前来看,大型水体环境周边经常聚集着居住区及工业生产区,致使水体环境恶劣,水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为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矛盾,有关部门须将当前工作重点放置在水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上,针对水污染原因及程度,制定出更加专项科学的水环境管控机制。
1.1.1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就是指水内氮、磷等物质含量过多,水体营养盐输出及输入失衡,生态系统分布异常,单一物种快速生长,严重破坏水体内物质及流动作用,最终导致水内生态系统崩溃[1]。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及有关部门针对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颁布了系列明文规定,但实际落实度不高,水体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1.1.2 水体复合污染
因早期工农业生产会将含有农药、畜禽养殖激素及抗生素等排放到水体中,使当下水体污染问题呈现出复合发展趋势。虽然水体内污染物质含量少,污染浓度较低,但也依然会与生物积累发生联合效应,对水体资源的正常利用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周边居住区存在巨大用水隐患。举例而言,某地水体内沉积层污染物质多达20种,其中能够检测出生态毒性的污染物所占比重极高,对水内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
我国天然水资源数量多,水体矿化度基本满足大众健康用水及工业生产需求。但就目前来看,国内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地区工业发展迅猛,原水资源存储量不断减少,地表水污染问题更加严峻。现阶段我国水污染物多为有机性,如氨氮物质、高锰酸钾等,为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社会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发展,为尽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各工业企业选择加大生产总额,致使大量工业废水在未经过有效处理的情况下随意排放到河道及湖泊中。同时,因城市人员数量增长,用水需求及污水产生量急剧增长,水体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农业污染源头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农业生产期间所使用化肥及农药流入到周围水体环境中,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渐严重[2]。同时,受农业地区建设水平影响,废弃物收集及处理工作没有得到及时开展,各类污染物质随雨水冲到周边河流,导致污水治理成效始终处于有待提升阶段。
在水体资源丰富地区,渔业养殖规模会因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持续增长,对当地水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渔业养殖也会导致水体内有机物含量持续增长,富营养情况更加显著,水质恶化情况持续增强,对水体污染治理及生物修复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在现阶段水体污染问题中,还会因河网功能持续退化出现污染问题严重,导致水体污染物拦截作用下滑。具体而言,受城市建设水平增长、水体养殖业发展迅猛等因素影响,水体河网功能退化严重,生物转化及拦截功能薄弱。以滆湖为例,20世纪90年代滆湖内水草资源丰富,总覆盖率达80%以上。但因周边工农业发展迅速,没有及时保护水体资源,导致滆湖内水草资源快速消失,现阶段水草总覆盖率不超过10%,对水内污染物的拦截作用不断下降,水体中污染物质总含量持续增长。
为更好控制水体污染,确保水环境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须有关部门认清水体污染源头控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坚持从源头治理原则,综合分析水体污染原因,制定出更加专项有效的水体污染源头控制机制[3]。同时,注重对土地利用种类及农业结构进行良性调整,严格控制化肥及农药应用量。加大节水工作管控力度,控制污染物产出量,更好控制水体污染程度,为实现水体污染综合治理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水体污染特征及污染原因,选择更加科学的河道截污控制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积极调整当地流域河网水系功能;另一方面,加大植被种植力度,更好恢复水体周边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出灌木及其他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河道对流稀释、动力恢复及沉降吸附作用,确保水体污染控制工作有序开展。
针对水体污染原因及特征,制定更加有效的河口净化控制方案。具体而言,深入分析水体周边生态系统交界处特点,选用建设河口输移等方式,更好保障周边居民用水安全,重建当地水体生态系统,更好实现长期治理水体污染目标。
为从根本上控制水体污染程度,有关部门还应做好水体修复工作,对水体内污染物进行全面控制,阻挡水体内污染物进入周围饮用水区域,保证居民用水安全[4]。加大重建及恢复生态系统力度,使水体污染情况得到明显控制。
做好污染物疏导工作,采用污染物疏导控制方式,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调整。注重周边渔业养殖规模的控制工作,充分利用水土环境特征及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污染物疏导工作,不断优化污染物控制方案,确保水体质量满足安全用水要求。
水污染物理控制方式主要就是利用固体污染物在水体不溶解且沉降的特征,对水体中颗粒物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污染物控制及处理目标。物理控制水体污染期间,应依据水体污染原因,选择不同的污染物控制方式。举例而言,应用的废水预处理方式,在水体周边设置多个污水处理池,将污水排放到处理池中进行多次沉淀及吸附,在确保污水达到指定排放标准后在予以排放,更好控制周围水体污染程度。同时,采用过滤法控制水体污染,分析水体中污染物粒径大小,用滤网、膜等设施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过滤掉,尽量降低水体中污染物含量。
水体污染化学控制方式就是利用化学物质与污水中污染物进行结合,使有害污染物换变为无害污染物,从而实现控制水体污染程度的目标。现阶段常用的化学控制污染方式主要为以下两种:第一,在受污染水体中加入药剂,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等方式使废水中毒性较强污染物质得到转化,并在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在排入到周围水体中,从根本上控制及降低周围水体污染程度。
为更好实现水体污染控制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有关部门也可采用土地处理技术。现阶段土地处理系统分为地下渗透处理、快速渗透处理、湿地生态处理等方式。地下渗透处理主要就是利用水力负荷小原理,借助下渗及增发等方式处理水体中污染物,控制水体污染程度,可适用于乡村及城郊处理。快速渗透方式具有处理效果好、速率快等特征,经常用于城镇或中小城市污水处理中。
生态浮岛水体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就是借助植物、载体等组成水上生态系统,通过高分子材料将植物移植到水面及水体周边,达到控制水体污染的效果。
在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期间,须建立起流域污染源削减工程示范基地,确保生态修复技术能够被有序应用在水体污染管理工作中。认清水体污染源头,结合水体河网特征,制定科学流域污染物削减方案。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基础上,建设大型前置库,拦截更多污染物,减少污染物进入重要水体内的数量。
针对水体污染类型或入湖污染问题,选择适合的河网区。具体而言,在河道源头引进更加先进的脱氮除磷工艺,建设以周边村镇为单位的典型水域生态示范区,切实提升周边区域水体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意识[5]。坚持以生态修复技术为先导,将水利与生态清淤等工艺融为一体,切实提升水域自净能力,从根本上控制水体污染问题。同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设置不同水生生态系统,如建立河网与河道、湖滨与湖荡相结合生态系统,使河网地带各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生态修复技术的长效性及科学性,在水体污染控制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为切实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实效性,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水体污染环境治理力度。一方面,结合水体污染及水环境污染情况,制定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的管理方针;另一方面,积极应用法律法规,健全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案。注重水功能综合优化与流域空间管理工作,通过优化当地市场配置,缓解水体污染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固有矛盾。同时,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力度,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决策依据的水体污染治理模式。
总而言之,造成水体污染问题的原因较多,为切实提升水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可行性,相关工作人员须认清水污染特征,积极引进更为先进的生物修复技术,在保障水体资源完整性基础上,全面治理污染源头,建立起水体污染多层放线,为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