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打印技术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护理效果

2019-01-23 07:33端木莉王晨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家属

端木莉 王晨

对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临床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即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关节外科常见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重建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疗效突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程度与围术期护理干预密切相关。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制造技术,其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可形成产品的三维结构[1]。近年来,3D打印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其在常规手术评估方案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通过3D打印可为骨缺损患者的疾病类型、假体位置安放及其畸形矫正程度等进行精确判断[2]。我院近年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患者实施基于此技术的护理干预,效果突出,总结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为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纳入62例。纳入标准:①首次在我院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②无手术禁忌证。③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④具备正常的交流、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终末期癌症或既往有精神障碍、心理疾病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54.6±3.8)岁;Harris髋关节评分30~45分,平均评分(37.5±5.9)分;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单侧)1例。观察组31例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55.1±3.5)岁;Harris髋关节评分31~44分,平均评分(36.9±5.3)分;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单侧)1例。两组患者分组后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相同,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照组患者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3D打印技术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

1.2.1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打印出其3D模型,为患者及其家属展示其股骨头变形、变扁、变浅的髋臼窝状态,为其讲解病变可影响患者的功能受限、走路跛行性等,并讲解关节骨质破坏后可导致关节屈伸、负重困难及其原因;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及骨性关节炎患者,则详细为其讲解骨折、疼痛的原因等,让患者及家属对其病情、发病原因有全面了解和认知;术前1 d通过3D打印模型向患者及家属展示手术过程,讲解手术效果、风险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减轻其疑虑,尽可能缓解其焦虑、恐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1.2.2 手术当天 ①利用患者的术后3D打印模型,耐心为其讲解术后内固定物在位状态、切口疼痛原因以及促进切口愈合的有利因素等。②告知患者术后不同生活状态下应采取的正确体位,如进食、睡眠、翻身、大小便等,利用3D打印模型给予演示,强调正确体位的好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重视。③合理进行体位转换和搬运,通过3D打印模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体位转换指导,如保持患肢关节与身体轴线不变、取患肢外展30°中立位等,强调搬运过程中要使患肢与身体保持同时、同方向运动,避免过早出现关节过度后伸、前屈、旋转运动等。④通过打印模型的演示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锻炼方法,讲解患肢不同肌群静力收缩强度、活动量、关节屈曲度等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2.3 术后干预 详细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日常训练和功能锻炼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利用个性化3D打印模型指导患者进行基本的功能性训练,如坐、走、站等,并通过分解演示的方法讲解功能锻炼方法,并演示不正确的锻炼方法、活动方式可引起的不良后果;协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及时纠正不正确锻炼方法,同时定期采用3D打印模型重复讲解正确的锻炼方法,强调正确、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激发其进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功能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住院时间:记录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②髋关节功能。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3],Harris髋关节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90分为优,得分80~89分为良,得分70~79分为可,得分<70分判定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处理,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得分用(±s)描述,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优良率用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9~17 d,平均(14.3±2.1)d,对照组住院时间14~21 d,平均(18.5±2.5)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2,P=0.000)。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时,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优17例,良1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8%(30/31),对照组优13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4.2%(23/31),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8,P=0.03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观察组 31 36.9±5.3 75.2±4.1*对照组 31 37.5±5.9 72.5±4.3*t值 0.421 2.530 P值 0.675 0.014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83.3±6.2* 91.6±5.9*77.8±5.8* 84.7±5.5*3.607 4.763 0.001 0.000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见的较大型手术,随着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该手术的适用年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患者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衡量该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即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4-5]。研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肢术后功能恢复状况与围术期干预措施及功能锻炼密切相关[6]。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加之受疾病困扰和对手术相关知识认识的局限,多数患者及家属对手术预期效果存在较大顾虑,从而导致患者术前出现严重焦虑、不确定感、恐惧等不良情绪。以往传统的护理干预仅靠护理人员的口头表述来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及心理安抚,患者对疾病认知、手术相关过程等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7-8],而基于3D打印技术的3D打印模型则可依据患者的疾病特点、病情等进行个性化模型打印,通过3D打印模型可形象、生动的将患者的疾病特点、手术方法、流程、预期取得的临床疗效等呈现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研究中发现,术前护理人员可通过3D打印模型模拟假体安装的全过程,还可展示髋关节置换术之后的效果模型来模拟手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打消患者的疑虑和困惑,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打下了基础。同时,术后护理人员通过3D打印模型的演示,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体位、行走方式等,形象生动的指导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对相关注意事项的重视程度[9]。术后功能锻炼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重要康复内容[10],护理人员通过3D打印模型的演示,指导患者在术后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功能锻炼,进行生动形象的功能锻炼动作展示,不但可让患者直观形象的领会关节活动方式、方法,而且还可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功能锻炼方案,确保功能锻炼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确整个功能锻炼过程,及时了解其诊疗康复进展,激励患者主动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其术后1、3、6个月时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相比于常规护理干预,基于3D打印模型演示的围术期护理更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研究中还发现,基于3D打印模型演示的围术期护理可让患者深刻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和尊重,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利用3D打印模型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有助于激励患者主动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家属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