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颖 贺颖
摘 要:针对当前用户对档案利用需求不断提升的问题,分析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特点和规律,需求现状的影响因素与不足。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10-2017年间“档案用户需求”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年代、期刊、作者、主题、关键词五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从需求主体、需求客体、影响因素三个角度进行主题分析,量化阐释与揭示“档案用户需求”的研究状况,提出意见建议,以更好地满足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关键词:档案用户;需求内容;期刊文献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users' increasing demand for archiv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use of archive use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emand status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the papers related to the theme of “archive user demand” in 2010-2017 were analyzed from the data statistics on the five aspects of age, journal, author, subject and keyword, and from three angles of theme analysis on the demand subject, the demand object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rchive user demand” was explored, and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archive users for archival information in the paper.
Keywords: Archive users; Demand content; Periodical literature
1 研究背景
在國外档案信息利用问题从档案产生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电子档案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到1980年举办的第九届档案国际大会达到高潮。从国内研究看,集中于2000-2010年间,众多学者就档案用户需求论题进行了综述。目前,国内与国外针对档案用户需求的研究越来越多,原因是近年来档案需求的主体多元化,档案需求的客体多样化,档案信息服务的观念与服务方式不断变化,档案用户对于档案的利用需求急剧增长,因此开展档案用户需求相关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 文献获取及分析
笔者经过定量分析,把研究对象设定为2010年至2017年发表在我国档案学期刊上,并收录在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重点研究以下问题:目前我国档案需求的现状如何,档案的需求主体是谁,以及对档案需求的内容是什么。
2.1 文献获取。档案提供利用作为档案业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与档案用户需求研究密不可分,因此,本文会选取档案用户需求、档案利用需求和档案需求作为主题进行检索。笔者于2018年2月28日借助中国知网采用单库检索模式,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文献来源库,检索条件为年between(2010,2017)并且((主题=档案用户需求 或者 主题=档案利用需求)或者 主题=档案需求)(精确匹配),期刊限制为“全部期刊”,共检得文献469篇,通过筛选和除去重复的文献,最终获得主题相关文献468篇。
2.2 对档案用户需求的文献计量分析
2.2.1 文献年代分布。文献数量的变化与相关信息量的变化息息相关,文献数量增多相对应的信息量也就增多,也就是说,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能够直接反映相关信息量的变化情况,所以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是一种解读相关信息量的方法。[1]因此,通过分析2010年至2017年有关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解答“目前我国档案需求的现状如何”这个问题。笔者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收录的468篇有关档案用户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列出的是2010年至2017年有关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的文献数量最少只有30篇,2017年的文献数量最多有80篇,其他年份的文献数量也都在30~80篇之间。图1展示的是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折线图,可以看出,近八年来,除去文献数量较少的2014年的44篇,从2010年到2017年文献数量在总体水平上呈现出一种平稳上升的趋势。上述数据表明,我国档案学者对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关注度正在逐渐增大,档案用户需求研究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档案学者的研究热点,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推动着我国档案用户需求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2.2.2 文献期刊分布。想要获得我们所研究课题的层次分布特征,其中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就是了解课题相关文献的期刊来源,同时,研究相关文献的期刊来源也可以了解该课题在学术领域的专业程度。[2]因此,通过研究文献的期刊来源能够从侧面知道目前我国档案用户需求的研究现状。由于档案期刊较多,笔者仅选取了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七版)所公布的八种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管理》《浙江档案》《北京档案》《山西档案》《档案与建设》,其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刊载在《档案学通讯》的文献最多,篇数共计25篇,占总数的5.3%,而其他七种核心期刊的刊载数量都在10-20篇之间;在未列出的期刊中,《兰台世界》和《黑龙江档案》刊载量较高,分别是71篇和36篇,其他期刊同核心期刊相比较少。这些数据说明目前档案学领域对于档案用户需求研究比较注重,档案学者的关注度也较高。
2.2.3 文献作者分布。档案用户即需求主体,那么需求主体是什么?王运彬学者曾在其文献中定义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3]在此处笔者把其定义为对档案客体有需求并发挥档案价值行为的群体或个人,这种需求既包括利用需求、服务需求,又包括研究需求、传承需求。因此,通过分析近八年有关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文献作者来源分布情况,就可以直观地回答“目前我国档案的需求主体是谁”这一问题。在检索到的468篇文献中,除去未标明作者来源的14篇文献,剩余有效文献454篇,笔者对其进行了统计分类,其結果如表3所示。
在有明确作者来源的454篇文献中,来自高等院校档案院(系)的有167篇,占总数的36.8%;来自高校档案馆(室)或人事处的有102篇,占总数的22.5%,两者之和超过总数的一半,说明高校是探讨我国档案需求的主要集中地,左玉亭学者认为,教学科研人员、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群体都属于高校档案用户,[4]即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行政管理都体现出高校对于档案需求的重视。有33篇文献来自各级综合档案馆(局),占总数的7.2%;有15篇文献来自专业档案馆,占总数的3.3%,两者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可以看出,公共性档案馆(包含各级综合档案馆、局和专业档案馆)对档案需求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笔者把除此之外的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等归入其他类,共计137篇,占总数的30.2%,其数量之多也显示出对于档案需求研究的主体的广泛,企业等地方对于档案利用需求的重视。
2.2.4 文献主题分布。经过简单的统计分析,笔者把近八年来的468篇文献主题总结为五大类:现状对策类、用户主体类、工作服务类、环境影响类和方法模式类,结果如表4所示。占比例最多的是工作服务类,共计142篇,主要是作者对当前工作的创新以及提供便利作用的研究。经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知道,研究相关档案用户需求内容的类型是多样的,会有所侧重,但整体来说较为广泛,可以为接下来的热点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2.2.5 文献关键词分布。文献的关键词是表述文献中心思想的术语与核心概念,通过关键词索引可以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也就是说,分析文献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可以快速地找到文献内容之间的共同之处,反映出“档案用户需求”这一主题相关联的热点问题,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表5显示的是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文献中出现频次≥6的关键词及其词频。图2所展示的是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本文选取出现频次≥6的节点,共有30个节点出现,也就是说,存在30个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每两个节点之间的数字表示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我们可以看到,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档案利用”“档案用户”“档案”三个词语,其他关键词围绕这三个高频关键词交叉分布。两个节点之间连线越密集,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共现频次越高,这两个节点的相关内容也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3 对档案用户需求文献的主题分析
3.1 需求主体。在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中,其服务对象是档案用户,其价值的实现者也是档案用户,并且档案实体管理的每个环节也是围绕档案用户这个主体展开的,因此对于需求主体的研究会存在一定的实践意义。根据统计,有68篇文献专门针对用户主体进行研究,体现在各个方面,具体如下:
对于档案用户的相关研究最为主要的是了解档案用户类型,结合各种用户,扩大用户范围,但是目前来说,我国档案学界对于档案用户类型的划分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线。王宇晖学者将档案用户划分为组织管理用户群体、理论研究用户群体和一般用户群体,[5]王丽艳学者把档案用户划分为潜在用户(档案部门提供利用的手段无法使档案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和现实用户(有条件利用档案并能满足其特定需求)。[6]无论是哪种划分方法,都反映了学者们根据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对档案用户类型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认识用户对档案需求范围的发展。
在研究用户主体的68篇文献中,不乏对档案用户心理的研究,通过探讨用户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采取措施。马仁杰学者依据档案利用的动态过程,在研究档案用户的心理特征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将其心理分为用户利用之前、用户利用过程中和用户利用之后三个阶段,[7]并详尽地分析了每个阶段档案用户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吴琼和晏瑾学者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把档案需求主体、从事档案的人和档案工作环境归纳为影响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的因素,并借助了心理学相关知识,从人格学说中的能力、性格和气质来分析档案用户的不同特性,从而更好地研究档案用户所表现的心理特点。[8]无论是哪种研究方法,都是在对档案用户的心理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不论是档案用户自身心理的调节,对档案工作者工作上的帮助,还是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用户需求研究的全面发展。
3.2 需求客体。用户对于档案的需求类型就是需求的客体,也就是内容主题,笔者把相关的文献大致分为现状对策类、工作服务类、环境影响类和方法模式类四类,具体如下:
现状对策类是指学者们对当前档案需求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所做的研究,是比较基础的一类研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对策解决问题,最为常见的是变化规律的现状研究,探索档案用户需求规律,了解档案需求动态变化的过程,对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例如,程栋梁学者把社会档案信息需求规律划分为档案信息资源普遍性需求规律、档案信息地域性需求规律、档案信息专业性需求规律、档案信息层次化需求规律四类。[9]
工作服务类主要是学者们对当前工作的创新以及提供便利作用的研究。我们对档案所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实现了档案的价值、发挥了档案的作用。[10]同时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和用户满意度,需要依靠完善的服务来实现。大多数学者从档案事业的角度来提出当前工作的创新发展,而服务方面来说以公共性档案馆居多。
环境影响类主要是以特定条件下的专门研究,包括数字网络环境、电子政务、法律、军事或者高校等。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高等教育使得文化传播速度更快,因此研究高校档案需求对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大数据、云盘等数字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给档案的利用服务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黄夏基学者也曾提出档案利用工作必须更深层次地开展针对档案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快速发展。[1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发表,也给了档案学者更多研究的方向,也就是说,用户对于档案法规的需求会增强。
方法模式类主要是学者对档案用户需求研究方法及模式发展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调研取样、史学研究等较为实用性实践研究。例如,比较古代编史修志的方法与今天古籍保护方法的异同点,借鉴史学类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制度,研究档案工作中优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或者探讨档案外包公司在档案利用中发挥的作用,等等。[12]
3.3 影响因素。可以看到的是,对于档案用户需求的研究五花八门,类型繁多。笔者将其影响因素归为三个:
需求主体的多元性。用户主体是有具体思考能力的人,想法不同,提出的研究角度也就不尽相同。同时,用户在关于档案方面的研讨时,方向、渠道、手段都有了一定的扩大,不再局限于单一档案管理过程,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活动,只是将档案作为一门学科传承下去。而更多地应用在实际之中,实践与理论的联系。
需求客体的多样化。档案作为研究客体,本身具有真实性,而需求研究是根据主体想法不同而衍生出来的内容,无论现状、问题及对策,创新性工作发展,特定条件下的专门研究,还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研究都体现出档案价值,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和。
外部环境的影响。大数据环境下、政务公开条件下、法律法规乃至国外档案学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环境的发展使得档案用户不再局限于机关管理工作,而是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诸方面。同时,公众档案意识也会给档案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影响。
4 对档案用户需求文献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档案用户需求方面的学术成果比较多,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就需求主体来讲,对于用户教育、用户系统相关的研究偏少;以及对于许多有关用户类型的划分存在着差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都只是根据作者的意愿进行划分。其次就需求客体来说,虽然主题类型多样,但理论性成果、创新性成果较少,大多研究基础问题,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综述型文献不多,没有很好地给今后档案用户需求研究提供方向;相对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性研究偏少,研究跟不上发展需求,导致公众的档案意识发展缓慢;统计调查类研究不多,采用的数据分析较少;对于外国的档案学研究较少,缺乏比较性。然后从期刊方面来说,就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给出的核心期刊来说,只有将近一半,其他多为普通期刊,学术型研究成果不够丰富。
对此,笔者给出了几条建议:一是概念型问题,档案学界可以讨论研究出相对全面的分类标准,便于今后研究人员的引用和查找工作。二是研究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者前人的研究成果,多进行创新性思考,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三是研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定量分析,用数据来例证。四是可以多学习国外档案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精华,比较研究,提升自己。
*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于Altmetrics的科学评价机制优化研究” (项目编号:TJTQ17-004)与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4-45.
[2]张恺.2000-2010年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综述类文献的计量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1(5).
[3]王運彬.近十年来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11(1):67.
[4]左玉亭.论高校档案用户需求与服务体系建设[J].兰台世界,2007:8.
[5]王宇晖.档案用户群体需求特征研究[J].湖北档案,2008(4):11.
[6]王丽艳.试论档案用户需求的有关问题及解决对策[J].秘书之友,2000(10):21.
[7]马仁杰,邵华.论档案利用者利用行为过程中的利用心理[J].兰台世界,2007(1):6.
[8]吴琼,晏瑾.档案用户利用心理研究综述[J].行政管理,2012:343.
[9]程栋梁.浅谈社会档案信息需求规律及影响因素[J].档案与假设,2007(11):11-12.
[10]冯慧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
[11]黄夏基.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档案利用服务个性化[J].档案学通讯,2003(4).
[12]马仁杰,葛鸽.论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发展——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3(4):68.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