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懿 杨洪艳 李敏 刘建廷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超声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在颈动脉狭窄中的检出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动脉病变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CT血管成像,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测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可通过多种手段来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PET脑显像、DSA是国际上公认的研究脑功能和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有效工具[1]。然而国内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PET、DSA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广泛。CT血管成像在国内应用广泛,多项研究表明CT血管成像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良好方法[1,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众多,其中颈部动脉狭窄、闭塞可以引起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因此颈部血管彩超同样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病变分别采取颈部血管超声与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探讨二者的临床优势,详情汇报如下。
随机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男39例,女32例,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64.84±3.66)岁。
入组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经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均表现为脑缺血症状,颅内血供代偿不足;全部患者均同意配合资料收集,能完成影像学检查。
排除标准:年龄<18岁者;有出血倾向者;有检查禁忌症者;MRI评估不能进行者;检查前两周使用过血管扩张剂、抗凝剂等缺血性疾病治疗药物者;不能配合资料收集者。
CT血管成像检查:取平卧位,检查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充分暴露颈部,随后对颈部血管进行全面探查,仪器选用GE的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同样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仪器选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频率设置在5~10MHz,依次扫查患者的颈部血管。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检出率比较 (例)
两种检测方法在颈动脉狭窄中的检出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动脉病变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CT血管成像,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与人口老龄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目前临床上针对脑血管疾病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脑血管造影是评价血管狭窄及闭塞程度的重要方法,但由于该法为有创检查,容易引起血管痉挛、斑块脱落等并发症,因此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CT血管成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查,不仅可有效显示脑血管的立体走形,同时也能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可较直观的观察到血管内的病变情况,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血管阻塞性疾病诊断[4]。颈部血管彩超同样是检测头颈部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颈部血管彩超可清晰地观测到颈部血管的血流状况,可有效判断血管内壁有无斑块形成,但颈部血管彩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颈部血管彩超在检测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病变中的漏诊率相对较高,而CT血管成像则可通过三维影像处理功能,完整的显示椎动脉的整体形态,可提高患者疾病的检出率[5]。
本研究发现,两种检查方法在颈动脉狭窄的检出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动脉病变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CT血管成像,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提示在颈部血管彩超与CT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中的检测准确率相当,并无明显差异,而二者在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中,CT成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颈部血管彩超。颈部血管彩超在椎动脉狭窄中检出率低的原因分析:(1)椎动脉椎体段由于受骨性结构遮挡,会阻碍超声检查;(2)椎动脉狭窄多发生于起始段,但由于椎动脉起始段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超声图像容易显示不清,因此不利于正确识别周围的组织结构;(3)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动脉的形态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利于观察到完整的椎动脉形态及清晰的内壁,因而使得其狭窄检出率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颈部血管彩超在评价椎动脉狭窄病变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与CT血管成像等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以最大限度提升疾病的检出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