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黄丽芬 杨晗之 受访/刘爱明
长三角地区要发展形成面对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该如何协同和突破?
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上海的国际竞争力、浙江的民营经济活力、江苏的大型企业动力和安徽丰富的生态资源及劳动力,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那么,长三角地区要发展形成面对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该如何协同和突破?为此,本刊专门采访了产业地产领路人、中城新产业董事长刘爱明。
刘爱明曾担任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协信控股集团首行执行官,既在万科集团打过天下,也在协信控股集团守城有功,为彼时身有羁绊的老板稳固江山。2015年,刘爱明淡出了主流地产圈,创办中城新产业,开启了自己的产业地产创业之路,打造产业生态圈,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资产增值。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针对目前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刘爱明从产业生态、产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长三角地区拥有密集发达的高速交通网络,也是全国轨道交通最为发达的区域。未来,上海将会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上海周边城市,形成90分钟的交通出行圈,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如果把这些城市当作一个城市来看的话,其人口和经济总量将是巨大的。”刘爱明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行了几十年,到今天,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这是未来最大的机会所在。现在大家打开边界,进行更多的合作,这对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产业链的合作也会越发重要。”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刘爱明指出,长三角地区存在城市间自成体系,缺乏区域联动,没有形成“相互开放、知识共享、联合公关”的协同关系,不同城市的产业的整合度不高,无法进行互补合作。“我国产业链最全的是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有很多高大上的东西,但产业链不够全。” 刘爱明解释道,“深圳能造出手机,上海为什么就造不出,不是因为上海没有顶尖技术,其实上海的顶尖技术比深圳强,问题在于产业链不全。光有核心技术,却少了手机配件,当然造不出手机,这就是产业链的一个优势。”很多医药企业在上海、苏州进行研发,却把生产放在深圳,正是因为深圳的产业链最全、生产效率最高。刘爱明说:“我们不能把低端的企业都赶走,仅留下核心企业,这样就把产业链弄乱了。我们常说的产业森林,不能只要大树,而把树下那些灌木、花草通通砍掉。你见过只有大树的森林吗?”
刘爱明还举了大疆无人机的例子来说明产业链的重要性。2017年6月,无人机行业的黑马——大疆公司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度全球五十大最聪明公司榜单,很多美国企业不服气。事实上,这些美国企业的技术并不比大疆公司的差,他们的无人机之所以会输给大疆无人机,其主要原因就是大疆公司在深圳,因为深圳的制造业产业链齐全,这就是优势。刘爱明呼吁:“完整的产业链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所以我们不要把它搞丢了。如果我们把这个优势或特色都搞丢了,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刘爱明建议,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加强产业间的协同配合,做到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和布局尽量互补,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同时,他呼吁让市场力量主导,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少些人为干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更应该构建产业生态圈。那么,什么是产业生态圈?它是指某种(些)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业已形成(或按规划将要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它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新企业的出现、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位品牌”的打造。
以手机生产为例,深圳一个城市能独自完成手机生产,依靠的就是产业上下游人才、技术和配件等供应链。为什么上海有国际化的资源、北京有中国顶尖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但它们都无法独自完成手机的生产呢?这就在于深圳产业链非常全。刘爱明指出,深圳的优势在于,不仅有看得到的“大树”,还有“灌木”“花草”等形成的产业生态圈。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有机整合,赢得了产业发展的机遇。
构建产业生态圈,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对产业园区的发展同样重要。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刘爱明说:“如果园区招商的时候都只想着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那么这个园区将无法长久经营。因为这个园区没有产业生态圈,无法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产业客户选择园区,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解决他们的痛点——“乐业”。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想“安居乐业”,就必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想“安居乐业”,就必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重新审视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然而,目前大多数园区为综合性园区,只能提供公共服务,缺少提供产业服务的专业园区。刘爱明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把医疗器械企业与智能制造企业放在一起,有可能集中提供服务吗?”产业服务就是先将企业分门别类,如将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企业以行业为单位,把这一类企业集聚在一起,然后为这一行业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如果不对客户进行分类,那么园区提供的就是一个大杂烩,真正的客户是不会到这里来的,因为这里提供不了他实际想要的服务。
目前,企业在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时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国的产业服务业并不发达,即服务产业的机构、资源在我国是缺乏的,也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服务企业的体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几年之后,企业的技术落后了,需要产业升级,急需一个市场报告,但可能有钱也买不到;企业需要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大量的客户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二流的技术就可以,但即使二流的技术他们也很难找到。
刘爱明表示,中城新产业是一个创新服务平台,试图建立一个生态服务体系,聚焦于为全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提供服务,根据区域特色对不同的产业类别进行推广,如针对深圳、北京、上海各自的特色,建立相应的产业类别推广,促进相应行业的发展。“我们把产业服务跟企业服务分开。实际上,我们是要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业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提供服务,提供一种围绕你的生意的服务。”刘爱明说。
那么,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这就涉及技术了。刘爱明正在着手建设国内和国际的技术转移中心,研究未来的新产业形态,从而知道企业对空间的需求。刘爱明说:“我认为未来能保持增长的产业肯定跟高科技、互联网紧密关联。传统写字楼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工厂是一个很奢侈的空间,我们现在打造的是介于传统厂房和写字楼之间的形态,这就是新产业、新空间。”他希望通过国内外技术的转移和商业化,为中小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
例如,中城新产业和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中城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与学校实验室不一样,它是服务企业的。但是,光有研究中心还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整合大量社会资源。于是,中城新产业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合作,共建了中科龙岗技术转移中心。又如,一个中小型的生物医疗企业,建立自己的动物实验室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对生物医药的园区来说,建立这样的实验室则是有可能的。对于在全国有多个生物医药园区的服务平台来说,就很有必要。于是,刘爱明打造了生物医学方面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从科研到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这样的服务平台虽然没有产值,但它是产业生态圈非常重要的一环。
刘爱明选择了从产业顶端整合技术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价值,再以园区企业为土壤,滋养技术平台运营,实现服务和企业的“共同进化”,推动产业链优化。“自然界没有只生长大树的森林,下面需要有灌木和花草。你不去培育灌木和花草,那么你的参天大树就长不起来,形不成产业集聚。我们打造产业生态,就是希望能为中小企业营造一片森林。”刘爱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