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 /石 琳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形势下,如何能够在空间、技术、资本和人才等方面,启动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工作?
蒋守雷上海集成电路协会高级顾问
1995年,国家决定在上海建设我国第一条8英寸(1英寸=2.54厘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华虹集团承担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996年开始筹备,年底开工建设,1999年投产,到2000年实现盈利,成效巨大。华虹集团8英寸晶圆项目取得成功,证明了中国特别是上海具备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条件。2000年,上海又先后成立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与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合并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都是建设8英寸生产线。2002年,上海成立了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加上原有的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先进的5英寸、6英寸生产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带来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来上百家芯片设计公司。
在此之前,无锡华晶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建设了3英寸、4英寸、6英寸生产线,苏州在2001年成立了和舰芯片制造(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建设8英寸生产线,逐渐形成了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较强的基础。近年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先后建设了12英寸生产线,无锡的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也建设了12英寸生产线,江阴的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的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封装测试公司。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实力最强的地区,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区在协同创新方面应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共享资源。上海有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最近还成立了国家微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这些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整个长三角更好地服务,值得我们共同探索。我建议成立长三角半导体行业协会,促进三省一市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新高地。
秦 舒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
江苏省一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比较集中、产业链比较完整、综合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近年来,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7年的销售收入达到1687亿元,同比增长了17.82%,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分装达到1 318亿元。然而,江苏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例如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比较难,内资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不太强……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要协同创新,首先是要制订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规划。其次,长三角应建成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机制,例如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华进半导体,这两家是集成电路方面比较先进的平台,可以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第三,从集成电路历史来看,要兼并重组,有效地推动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上海有很多的技术和资金,可以辐射到长三角其他地区。第四,建立长三角产教融合的平台,实现师资力量专业教学资源取长补短,提高长三角集成电路相关教育水平。第五,应建立一些专业的实习基地,如华进半导体已经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成立实习基地。第六,集成电路专业化依赖于专业的技术人才,从有利于企业创新的长远来看,建议集成电路企业要制订相关的激励措施,在重视海外人才的同时,不要忘了本土人才。第七,关于我国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希望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在南京地区打造这方面的平台。
陈光磊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
在21世纪初,浙江省集成电路(IC)产业在国内同业中具有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芯片设计业的规模和芯片制造生产线的数量上。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IC设计十强企业,浙江占了3席,共有芯片生产线9条,约占当时全国总量的20%。2000年,当《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下发后,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掀起一股争相投资IC产业的热潮,而此时的浙江IC产业发展却趋于保守,主要表现为IC产业发展方面存在3个缺位,即政府缺位、大企业缺位和外资缺位。这种战略性高科技产业逐渐变成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的自娱自乐,致使浙江的IC产业从2000年居全国同业第二位降到现在的全国第六位,产业规模仅占全国同业的4%。从2016年开始,浙江省政府对IC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正奋起追赶。一方面各级政府推动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如阿里巴巴、中电海康集团等大企业开始进入,同时外资也积极在宁波、杭州等地择机投入。
区域产业合作创新发展、协同发展,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命题,它们已经被提出来一段时间,但一直没有破题。我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区域合作的时机不够成熟,现在到了重要关口。目前,我国的IC产业发展亟待突破,长三角地区必须在发展IC产业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走联合起来协同创新之路。二是长三角区域之间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谁都不愿意落后,争当领头羊,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没有足够的条件。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谁的资源多,谁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他地方要积极给予支持,协同配合。三是政策方面有障碍,存在区域封闭。如果能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长三角地区IC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所突破。
吴秀龙合肥国家级“芯火”双创平台执行主任,安徽大学教授
最近几年,安徽省在集成电路产业进行了一些布局,取得了一些进展。2014年,合肥市的集成电路企业只有20家;截至2018年8月,合肥市的集成电路企业有144家,其中设计企业107家,制造企业3家,封测企业13家,设备和材料企业21家。2018年9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在合肥设立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中国台湾的力晶科技、联发科技、群联电子,美国的新思科技、Rambus、福尼克斯,中国大陆的兆易创新、君正科技、新源微电子、富满电子、通富微电,以及日本爱发科等一大批知名集成电路企业先后落户合肥。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产业聚集效应凸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电子设计自动化(EDA)、IP、封装与测试、材料、设备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8年,总投资128亿元人民币的合肥晶合集成项目正式投入量产,目前已经达到每月1万片的产能。它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制造的晶圆代工企业,也是海峡两岸合作的时代之举。
安徽的集成电路产业与上海、江苏、浙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教、制造业基地,期望能与长三角各城市紧密合作,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方面进行协同与互动,也可以利用安徽在智能家电等领域的巨大市场,与江浙沪的集成电路企业进行联动,紧抓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机遇,聚焦资源,努力将集成电路打造成为提升合肥竞争力的核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