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燕飞
万玮摄
“这两条线段的比值是一个什么数?”我问,无人举手。
“什么数?”我提高了嗓门,还是没人举手。
我扫视了一下讲台下面的学生,他们有的正无所事事地把玩手中的笔,有的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我看到,还有的眼睛盯着书本,不时地抬起头,又马上把头藏到书本后面,一副惶惶然的样子。我顿时觉得浑身的血液直冲头顶,怒不可遏。
回到办公室,我的怒气渐渐平息下来,不由得陷入沉思:七年级的学生应该是活跃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像今天这样无一人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太不正常了。不举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正好,科代表来拿作业本,我便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每个人在作业本上说明为什么不举手?
第二天,我翻开作业本,看着他们的回答。大概是由于我不在场的缘故,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老师,我不举手是因为我胆小,怕说错了同学们笑话我,更怕您瞧不起我;老师,我没举手是我的错,可是,您提问的时候太着急了,应该给我们留一点儿思考的时间呀;老师,您可不可以多给我们一些时间讨论,讨论以后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就不害怕了;老师,您看起来不高兴,我怕答错了让您更生气;老师,您上课总喜欢站在讲台上,我觉得和您有距离,所以不敢说,还有,您课后能和我们一起说说话吗?老师,您平时多笑一笑吧,我们喜欢看到您的笑……
捧着五十多本作业,读着学生那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我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声声道歉,一个个建议,让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多么善解人意的学生啊!
上课了,我踏进教室,教室里异常安静。我站到学生中间,深吸一口气:“老师要感谢你们!虽然老师发了脾气,伤了你们的心,但是你们还那么体谅我。你们的体谅就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很多同学说,我上课太严肃了,使你们产生了畏惧感,不敢举手发言。你们的提醒让我看到自己的另一面。今后我一定注意。我会尽量微笑着走进教室。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努力向上,让你们的每一天都有收获,希望我们能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我带着微笑走到学生中间,每一次提问,我都尽量留给他们时间,留给他们机会。渐渐地,我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多了,就连最胆小的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
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最重要的是平等:平等交流、平等沟通。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只有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近学生,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