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出好“绿色牌”拓宽“脱贫路”

2019-01-22 07:34吕富来
老区建设 2018年19期
关键词:婺源朱子全县

□ 吕富来

“秋高气爽丹桂香,最美乡村乐悠游。”今年“十一”黄金周,婺源天公作美,旅游火爆,城乡处处洋溢着热烈、祥和、欢快的国庆景象。10月1日至7日,全县接待游客68.9万人次,同比增长17.12%;旅游综合收入5.21亿元,同比增长 28.65%。其中10月4日,婺源接待游客达17.85万人次,同比增长20.65%。这是婺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收获“满钵金”的生动一幕。

近年来,婺源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将全县2967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打造、发展提升,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拥有1个国家5A级、12个国家4A级景区,拥有精品景区20多个,勾画了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65%下降至1.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43万元,全市排名第三,实现了“走绿色道路促金色发展”的愿景。

厚植绿色土壤,催生美丽经济

新时代,婺源坚持做好治山理水文章,全域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先后荣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等诸多“国字号”生态名片。

婺源一以贯之护好青山,全面落实“林长制”,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战略,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乡村风景林建设、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三大工程。治好绿水,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实行“人放天养”,严格限制沿河沿溪项目开发。守好净土,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动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各乡镇出水界面水质均达Ⅱ级以上。

如今,婺源优美生态催生了美丽经济。今年1月至9月,全县接待游客17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13%;旅游综合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35.67%。其中,油菜花旅游高峰期接待游客5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旅游综合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31.8%,“油菜花经济”一枝独秀。同时,借助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村落宅院,婺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将军府、西冲院、晓起揽月等百余家精品民宿和500多家以农家乐形态为主的大众民宿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撑起了婺源旅游经济新亮点。

为策应全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战略,婺源11家龙头企业完成品牌整合,婺源绿茶品牌价值增至17.34亿元,全年实现茶产业系列产值逾35亿元。在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中,婺源绿茶样品合格率达100%,连续20余年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为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婺源还打造了松风翠现代农业休闲公园等一批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创建了2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气质

“朱子中学揭牌、朱子讲堂开讲、重走朱子研学之路……”今年,适逢朱子诞辰888周年,婺源紧锣密鼓开展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一股浓郁的朱子文化之风在婺源城乡愈吹愈烈。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头。新时代,婺源实施“朱子文化+”战略,促进朱子文化与旅游、茶业、文创等有机融合,复兴阙里荣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婺源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兴文化,两者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蕴育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实现地域文化与旅游发展互融互通,婺源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将全县打造成“徽派建筑大观园”。积极探索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机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创新建立文物建筑认领、异地搬迁等保护机制,形成了以“篁岭模式”、“汪口模式”、“九思堂模式”、“严田模式”等为代表的古建保护性开发模式。截至目前,婺源申报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15个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27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为保护好非遗文化,婺源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开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普查工作,建立健全非遗智力库。成立婺源文化研究所和非遗保护中心,投资2000万元新建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专门从事非遗传承人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婺源新培养了32名徽剧传承人。

为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婺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建了一批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物元艺术馆、华星电影城竣工开业,成为婺源文化新地标。大鄣山乡莒莙村、许村镇洙坑村等红色文化基地建成开放,开启文化旅游新篇章。名媒、名导、名家纷纷来婺取景创作,成为全国知名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影视基地、文创基地。全县传统文化企业和商铺发展达600多家,获评“中国歙砚(原产地)之乡”。

践行科学发展,决胜全面小康

今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对2017年度全省市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婺源榜上有名。至此,婺源实现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先进县“五连冠”,三产比重优化为5.4:33.3:61.3。

近年来,婺源高质量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紧紧抓住产业融合这个重点,加快推进“旅游+”和“+旅游”战略,推动全域旅游与民宿度假、康体养生、生态工业、文化体育、商务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一大批旅游新业态、新热点百花齐放,唱响了全域旅游精彩大戏。婺源主动对接国开基金、山水文园、棕榈股份、中景集团、中青旅、华侨城等大企业大财团,加快一大批重大旅游项目引进,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

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婺源大力实施“五城同创”工程,建设“最美县城”。同时,深入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对照“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留住乡愁”的标准,按照“两年扫一遍”的目标,精心打造严田、漳村、金竹、马家、上梅洲、石门(外俞)等一批高品质示范村点和400多个秀美乡村建设点。并把秀美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现了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互促进。江湾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珍珠山乡获评“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沱川乡被誉为“中国写生之乡”等。

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婺源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全覆盖、健康扶贫再提升、教育扶贫再对接、贫困村村庄整治再推进“四大工程”,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结合婺源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抓好城市贫困人口帮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城市和农村群众“一个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新时代,为打出“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组合拳,婺源各乡镇找准自己的特色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的。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将“绿色、红色、古色”资源,汇聚成“金色”发展优势,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今年上半年,婺源完成生产总值45.17亿元,同比增长8.8%;财政总收入9.42亿元,同比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9,同比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3元,同比增长10.4%。

猜你喜欢
婺源朱子全县
小金鱼
多肉
朱子涵 叶子衿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
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