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赵华伟
过去,在江西赣南地区曾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如今,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上犹县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到群众中开展“乡间夜话”活动,与贫困户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大家谈政策、话发展、出点子、谋新路,重现了当年苏区干部“夜打灯笼访贫农”的生动景象。而这,也成为了上犹县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志”“智”双扶拔穷根的一个有效举措。
在农村,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公共娱乐活动又比较少,所以一到晚上就变得静悄悄。由于精神文明活动的缺乏,赌博、迷信、懒惰等不良风气就会趁虚而入,这对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是个极大的阻碍。
晚饭过后,上犹县营前镇蛛岭村下陈组陈氏祠堂内热闹非凡。县委副书记黄文发与村民们坐在一起,围绕精准扶贫、村庄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扫黑除恶等话题面对面交流,向村民们宣传各项政策,倾听他们的心声,共同感受脱贫攻坚以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
“领导,我要向你提个建议”,村民陈源福大声说:“我们下陈这条公路与环城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因为路况好,车速非常快,这条路又是通往小学主要道路,每天小学生上上下下非常不安全,你看能不能装个红绿灯或者减速带什么的,让车速慢下来,让孩子们平平安安上学?”“你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会马上联系交通部门,商议这个事情,看怎么来解决更合适。”镇党委书记冯定春向村民们说到。听说可以提意见,大家发言非常踊跃,而且提的都是些有关整个下陈全局的建议,在场的镇村干部也耐心倾听、认真记录。
“说句实话,现在政府的政策确实是好,我虽然不是贫困户,但是也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最起码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社会治安更好了!”村民陈源军的一席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据了解,上犹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常态化开展“乡间夜话”活动,采取拉家常模式,干部群众“同照一盏灯、同围一张桌、同坐一板凳、同谈一席话”,谈政策、访民情、解民难、议发展,促使党员干部在一线办公、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服务群众。“乡间夜话”成为干部的“练兵场”、干群的“连心桥”、发展的“助推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点赞。
通过“乡间夜话”,摸清了群众的生活状况,为结对帮扶贫困户提供致富“金点子”;摸清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乡村精准扶贫、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成为发展提速的“助推器”。
领导齐上阵,干部全参与。由县级干部带头,结对帮扶单位党员干部全员参与,深入挂点联系的1个贫困村、1至3个非贫困村开展“乡间夜话”;乡镇党政正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按照每月不少于2次的要求,组织本乡镇、本单位干部职工到挂点村开展“乡间夜话”。今年以来,上犹县已开展“乡间夜话”2800多次,实现了全县131个行政村全覆盖,各级干部基本实现与每一名在家的村民见面、交流1次以上。
形式多样化,内容接地气。在“乡间夜话”的形式上,立足工作实际,精心策划了围桌闲谈、文艺活动、个别走访、现身说法、群众评议、电影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在内容上,紧紧围绕当前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特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梳理了政策宣讲、征求意见、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党性教育、文化下乡等十个方面主要内容,真正让“夜话”话出活力、话出成效。
群众有呼声,干部有回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夜话”活动始终,存在什么问题就商讨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同时,由“两办”督查室会同纪检、组织、精准办等部门,定期对销号办结情况进行督查,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今年以来,全县共收集到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便民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意见建议8000多条,解决问题3900个,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脱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添砖加瓦。
从严抓管理,督查促长效。为保证活动效果,要求干部必须做到“四必须、四不准”,即必须说清会议意图、必须认真倾听、必须认真做笔记、必须耐心解答,不准随意接打电话、不准打断群众说话、不准顶撞指责群众、不准打官腔说套话。同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既注重活动到岗到位情况,更注重问题解决情况,根据掌握情况对部门单位和个人实行分类考核,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使“乡间夜话”活动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现在,晚上成群结队到农村开展“乡间夜话”活动,已经成为上犹广大干部的基本工作状态。广大党员干部进百家门、听万人言,既把党的好政策送下去,又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带上来,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积极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破解了脱贫攻坚工作中一系列难点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做到了扶“志”与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