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1)
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未能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有效结合,很难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1]。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面临三个共性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单一,未能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岗位英语需求脱节,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三是应试倾向较重,教法枯燥,没有注重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正致力于解决以上问题。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2]。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未来职场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教学与职业需求相结合。通过对一般性社交、职场及目标岗位实际使用英语的场景进行细分,以职业导向为主,提炼若干知识点和能力,并结合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实际,从而形成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3]。自2017年始,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该课程改革符合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多以提升学生英语基础为教学目标,尤其注重读、写能力的提升,不太注重学生未来职场的岗位需求。高职教育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因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必须反映学生的职场需求。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未来职场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岗位对学生英语需求的差异,制定符合各行各业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在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重点提升学生在工作中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体现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高考最后批次录取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各中专技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易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内容太难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太简单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方式等,对英语缺乏兴趣,而传统教学内容过于注重语法翻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而应选择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职场和行业需求进行选取,把教学内容任务化,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传统英语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语法知识、翻译课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普遍不高。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有必要针对信息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法改革。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传统的评价体系多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这种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为辅,重视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综合提升,有助于更加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课程开设在大一两个学期,授课对象为全校6个二级学院36个专业的学生3 400余人。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公共英语教学团队组建了6个教学改革小组,对应6个二级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学校、学院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按照既定方案有条不紊地得以推进。
一是在全校6个二级学院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 150份。二是与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开展研讨,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了解各专业对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要求。三是开展为期1个月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最终确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由表1可知,第一学期的职场英语课程是基础阶段,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职场所需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第二学期的行业英语课程是拔高阶段,注重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英语的需求,以满足学生在该行业领域内的英语需求。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英语需求不一样。服务行业要求应聘者具备在工作场合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或商务会话的能力,如与外籍同事交流或接待外宾;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则要求应聘者具备看懂工作仪器、说明书、维修手册等英文资料、回复英文邮件及利用英语获取国外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因此,不同二级学院、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大不相同。结合调研结果,按照各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专业特点、人才培养需求,教学改革小组将全校36个专业划分为11个专业大类。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如软件技术、汽车维修、电子技术专业等,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增加常用专业词汇量及提升处理职场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主;对于服务性较强的文科类专业,如旅游、酒店、市场营销等专业,则以提升听说能力和职场情景交际能力为主。
课程改革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编实用英语》教材。以该教材第一册为例,共分为8个单元,主要以学生日常活动为主题,如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making friends, keeping healthy and seeing a doctor等。该教材重在提升学生英语基础,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职场需求。
课程改革后,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第一学期职场英语课程选择自编校本教材《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以职场活动为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提升职场能力训练。该教材由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编订,力求满足专业课及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该教材从高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出发,以英语B级考试知识要点为主线,选择实用性强、贴近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紧密结合。该教材共分为8个单元,主要包括职场个人介绍、推销产品、商务出差、参加面试等。第二学期行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行业需求,突出行业英语特色,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全校共开设12门行业英语课程,包括“计算机英语”“财经英语”“汽车英语”“机电英语”“艺术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课程。除了选择适合各专业的行业英语教材外,针对市面上已有教材的不足,结合调研结果,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教改小组根据各专业特点和需求,编写了11本符合专业大类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教学指导手册。教学指导手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依据从企业和专业课教师收集来的第一手资料,最终整理出各行业常用英语词汇和情景交际句型。教师通过精心筛选教材内容,将难度适中、趣味性较强的内容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将教学指导手册作为辅助内容。
(1)积极寻找有利于语言学习与应用的资源,如职业活动场景视频和情境练习互动软件创设学习情境,将职场需求与英语学习深度融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按照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职场任务,创建与岗位相关的学习情境,在具体职业场景中进行英语训练,使英语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同时将信息化技术与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深度融合,在提升英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2)建立基于优学院APP的英语教学模式。利用APP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转变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向互动教学法。课前通过优学院APP推送知识点,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中利用网络资源突破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后通过微信、APP等方式督促学生持续学习。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等设备可随时随地登录APP观看微课视频、自学教材内容、完成互动练习、与同学讨论学习内容、下载学习资料和上传作业。学生还可根据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时间安排选择APP上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并利用APP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课后自主拓展,满足不同英语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该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5%)、口语考试(10%)和期末考试(55%)组成。口语考试利用优学院APP的自动评分系统,更加公平;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10%)、优学院自主学习情况(15%)和课堂表现(10%)。通过优学院APP,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不再拘泥于上交传统纸质作业和期末测验的教学模式,可选择让学生上传个人或小组的音频、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此外,教师可实时监控学生登录平台次数、时间及学习情况。评价模式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实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线上与线下评价、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持续有效地进行学习。
(1)学生对教师满意度提高。课程改革前,由于以往英语教师多以帮助学生通过英语B级或四、六级考试为教学目标,上课偏重语法和习题讲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上课睡觉现象屡见不鲜;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的现象较严重。课程改革后,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研讨会、互相听课,对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究。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和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气氛较以往活跃,学生对教师满意度有所提高,认为“课堂气氛好”“教学方法新颖”等。比较分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课程改革后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有所提高(见表2)。
表2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效果比较
(2)助力专业课学习,提升职场竞争力。2018年10月,教学改革小组还对各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涉及教学改革对专业课学习的帮助。教师认为,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学习相应英语专业术语或场景交际词汇、句型,对于专业课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未来职场需求。如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认为,通过行业英语课程学习,学生提前熟悉了常见软件操作界面英语词汇和编程过程中常见英语代码,避免了在课堂中因为学生不懂英文指令而解释英语单词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越多该行业领域内所需的英语知识,对专业课学习帮助越大,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职场竞争力,有利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现有的行业英语教材,大多以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为主,每单元都是一篇冗长的课文及相关练习题。这样的内容设置,会让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对英语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并认为英语学习就是翻译和做练习。有部分教材虽然能考虑到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听、说环节的练习,但在难度上没有考虑学生英语薄弱的基础,设计不够合理。对学生而言,教材的难度和内容设置至关重要,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以职场为中心,又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仅通过阅读材料学习一些专业术语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要培养学生行业英语应用能力,必须将英语知识与行业知识融合起来[4]。因此,教师应对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根据专业课、校企合作单位等实际工作场景案例创建职场活动;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应鼓励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职业化、个性化的行业英语校本教材。
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教学质量。据调查,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与应用的占58.9%,能参与设计、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分别占12.14%、10.98%,不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的占13.58%[5]。大部分教师对于常用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及一些常用软件(如office系列的word、PPT等)掌握得较好,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仿真实训软件或制作加工教学资源的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可汗学院等)则无从下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素。教师应与时俱进,顺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通过参加培训、比赛或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英语教学与学生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大多来自英语教育、英语翻译等专业,这些教师由于缺乏行业知识和企业经验,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面临困难,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汽车、计算机、机械英语等课程,课程专业词汇较多,行业知识较复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学习行业相关专业知识是不小的挑战。除了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外,英语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以助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或提供深造机会、聘请企业中行业专家定期来校开讲座、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行业素养。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及学生需求。英语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信息化素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适应职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