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 300162)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契合了当今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阵地。笔者以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的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例,探索数控专业渗透工匠精神的路径。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自1956年建校以来,始终遵循着“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学生技能操作训练,以“间周倒”:即一周理论学习一周操作实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学生第三学年学习期间基本上就走向企业,亦学(生)亦工(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稳定就业”的办学宗旨,受到了各企事业单位的好评。
课程体系的搭建基于项目教学的课题,贯彻“三融合”教学理念,即: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在授课内容和技能训练上潜移默化地引入企业管理的一些要求,如“5S”标准,班组交接班制度,设备使用登记记录制度,刀具、量具的领用制度等,分别形成数控车削加工教学规范流程与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流程。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适应企业管理制度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探索“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校办工厂融入学校教育培训元素,学生在工厂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体验现代企业元素,同时完成学习任务,车间即是教室。针对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跟随教师做外加工生产工件及进入大赛集训队,做到分级实施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项目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在生产过程中教学,教师即是师傅,使工匠精神的传承有了真实的情境,学生的体验也更加生动。
“产教融合”经过四个阶段实现教学与生产、学生与员工、课堂与岗位三位一体的目标。
第一阶段(第1学期):专业认知阶段,在实训教室、校办工厂参观生产过程,让学感知、体验生产过程,建立职业归属感。
第二阶段(第2、3学期):是模拟的产品生产阶段,学生在实训教室体验生产过程,产品检验与评价方是学校。
第三阶段(第4、5学期):员工体验阶段,接受简单的企业产品生产任务,与市场与紧密结合,检验与评价方是企业。第5学期,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半脱离教学班级转到学校工厂以产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完全体验技术工人的岗位角色,产品检验与评价方是校办工厂与企业。
第四阶段(第6学期):员工体验阶段,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见习员工,学生相对独立,定期与团队教师沟通、交流,学习与生产的管理、评价是学校与企业双方,产品检验是企业与市场。
另外,评价体系也应一体化。经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学校评价、社会企业评价、学生家庭评价等结合四个阶段形成“多方”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在“一体化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工匠精神必须打造一支技术和职业素养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必须提升三力,即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在教学中发挥教师间的合作,实现能力互补。使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经验与学校教学零距离对接,使教师团队的合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职业素养、生产经验有机融合完成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我校自2012年以来,借助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的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对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在布局国家示范校建设资源的顶层设计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软硬件建设。同时针对如何解决学生厌学、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等实际问题,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沉浸式“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
为营造“匠心传承”氛围,我校加大校园景观建设力度,统一建设风格。在校园醒目的地方设立景观石,刻入校训等富有文化气息的碑文。体现我校传承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在教学楼走廊、校园宣传栏橱窗等宣传窗口,张贴学生活动照片、表彰先进学生,于无声中传递正能量;教室宿舍的橱窗也设立学生生活照陈列和优秀宿舍照片,用智慧和真情督促提醒学生,伴随学生成长。在学生教室根据不同专业张贴操作安全细则;在实习车间张贴6S操作流程,督促学生牢记安全生产细则,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把企业的文化嫁接到实习培训中使在校生提前熟悉并适应企业生产。
自2014年以来,在全国工匠精神教育、 “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市级以上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获全国创新创业比赛一等奖1个,天津市创新创业2个一等奖;承担市教委组织的工匠精神课题研究一项。
2017年天津卫视采访我校数控专业学生用数控加工中心的设备在鸡蛋上刻校训、在气球上写校训的绝活,获得业内人士广泛好评。
自2014年起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来,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幅度提升。实行学生定岗实习前综合评价测试,2012年与2017年相比,整体合格率由的89%提高到97%,数控专业学生就业率由90%提升至98%,就业稳定率由80%提高至95%。“一体化”教学模式既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也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一体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也充分体现了我校“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稳定就业”的办学宗旨。
《中国制造2025》指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第一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必须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优良品质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其中,“科技创新”更多要求技工是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潜在型发展人才。“优良品质”则把执著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与培养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个人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相结合的整体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态度。教师应具备娴熟的技艺,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影响”就叫做“传承”。只要教师不断追求品质、追求精品、勤学苦练、锲而不舍、耐心、专注,将高超的技艺传授于学生,就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比技能水平更加重要,应不断加强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在继续教育中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与时俱进地弘扬工匠精神,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另外,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也应设置工匠精神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有效促进教师提升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根据体现工匠精神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数控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实际,“做中学,学中做”应成为数控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它能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训脱节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反复训练加工精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做到精益求精。“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工作作风,能够很好地实现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目标。根据数控专业骨干课程的特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模块化教学,整合专业课程,关联对应的工匠精神要素;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环节深入挖掘工匠精神,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把工匠精神融入、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整个流程中,实现寓德育教育于无形。
“产教融合”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的。让学生参与到外加工、产学研等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在长期的外加工生产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耐心、专注的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从而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产教融合”也是培养让企业满意的好员工的重要途径。
传统评价机制中,理论考核多以知识性考核为主,实习考核多是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这些评价模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水平。而要知道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怎样,必须创新评价机制。按照项目制定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增加模拟面试、产品制作检测等创新型考核方式,将阶段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引入家长、企业、社会等多方评价主体,更能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更能引导学生重视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是数控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通过一体化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创新地融入工匠精神,改变传统职业教育忽视德育体验的弊端,很好地塑造了中职生的职业人格,为社会和企业直接培养合格的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