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陈晓昱,黄玉成,李天举,付黎影,张艳红,韦旭华,张慧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瘢痕疙瘩(Keloid)是一种对皮肤损伤的异常过度修复,常伴过度瘢痕组织形成,黑人多见。发生机制不明,常可见异常的纤维增殖及对生长因子反应性增强。常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无预防其发生或复发的有效手段。而高血压也是一种在黑人中更常见且更重的疾病[1]。Adotama等[2]发现伴瘢痕疙瘩的非裔美国人较一般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升高,而提示了二者或许存在发病机制上的关联。临床工作中笔者也观察到部分瘢痕疙瘩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情况,且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既往未见类似报道。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治病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群瘢痕疙瘩与高血压间的相关性。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3月郑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共经治240例瘢痕疙瘩,其中男139例,女101例。年龄13~78岁,平均(39.36±21.20)岁。合并高血压者共61例。
1.2 方法 对瘢痕疙瘩患者的性别、年龄、瘢痕疙瘩的发病部位与数量等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按照瘢痕疙瘩大小、数量、受累部位等对其高血压合并情况进行分层分析。依瘢痕疙瘩大小进行分层:小型≤10 cm2;10 cm2<中型<40 cm2;大型≥40 cm2。依瘢痕疙瘩数量进行分层。按照10~80岁,组距10岁,对患者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瘢痕疙瘩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与2002年全国高血压患病率普查结果18.8%相比[3]。
1.3 诊断标准 瘢痕疙瘩:可见明显增生性瘢痕组织超出原损伤范围,并经病理证实。高血压:需满足非同日3次独立静息血压测量结果升高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采用SPSS 17.0完成。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效应量α=0.05。
共发现合并高血压者61例,男25例,女36例。整体高血压发病率约为25.42%,高于普通人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男性发病率约为17.99%,与普通人群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36>0.05);女性发病率约为35.63%,高于普通人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
2.1 按患者年龄进行分析 随年龄增加各年龄段高血压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青春期前两性瘢痕疙瘩患者均未见高血压发生;男性可见随年龄增加高血压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女性在各年龄段高血压发生率均呈较高水平,基本平稳,见表1。
2.2 按瘢痕疙瘩受累部位分析 仅躯干受累者138例、仅耳部受累者30例、躯干、耳部均受累者70例,其中合并高血压者分别为25例、10例及18例,受累部位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按瘢痕疙瘩大小及数量进行分析 高血压发生率与瘢痕疙瘩的大小及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随着年龄增长,小型瘢痕疙瘩比例逐渐降低,大型瘢痕疙瘩比例逐渐升高,见表2。
瘢痕疙瘩常呈侵袭性生长,并超出原创伤边缘,常规概念上认为其属于单纯性皮肤疾病,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联,或暗示其发病的系统性背景、关联或影响。
1996年Snyder等[4]应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医疗文件检索系统分别检索出瘢痕疙瘩及湿疹病例各1组,然后对二者高血压发病率进行对比后发现,瘢痕疙瘩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并报道1例应用依那普利降血压后瘢痕疙瘩皮损亦见好转病例,此为文献检索结果所示第一次提出瘢痕疙瘩与高血压存在关联。
本研究结果示瘢痕疙瘩人群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高血压发生率与瘢痕疙瘩的大小及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5-6]。男性瘢痕疙瘩人群高血压发生率与普通人群无差异,女性则显著高于普通人群(P<0.05)。但本研究示中老年瘢痕疙瘩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最高,这与既往<30岁的瘢痕疙瘩个体有更高的高血压发病率不一致,或与本研究纳入人群范围及数量等因素相关[4,7]。瘢痕疙瘩不同累及部位间高血压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各类研究结果均明确显示瘢痕疙瘩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但二者间相互作用具体机制不明。目前有关高血压对瘢痕疙瘩发生的影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高血压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功能不全导致异常创伤愈合[5];高血压可加重瘢痕疙瘩中炎症诱导性低氧[8];高血压时升高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促进瘢痕组织增殖[9];高血压可上调瘢痕疙瘩中细胞外基质的合成[10]。亦有研究显示奈比洛尔等降压药可预防或修复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内皮细胞功能不全,可使瘢痕疙瘩症状得到缓解,且高血压患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Ⅰ型胶原纤维合成水平,而暗示二者相关性。但瘢痕疙瘩对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尚未见相关报道,或与瘢痕疙瘩患者IFN-α、IFN-γ、IL-6等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有关。二者间或共享某一发病通路以致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与影响。
表1 各年龄组瘢痕疙瘩患者高血压发病情况简表 例(%)
表2 240例瘢痕疙瘩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大小及数量亚组分析结果 例(%)
目前认为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神经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瘢痕疙瘩属于由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并协同调控的复杂性疾病。且在过去的5年中,人类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手段对瘢痕疙瘩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发现数个与瘢痕疙瘩相关的易感位点,增强了对瘢痕疙瘩在分子水平发病机制的理解。但是高血压与瘢痕疙瘩二者的发病机制在分子水平之间的关联目前尚不明确。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目前没有有效的根治办法,因此研究该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并能早期预测高危人群成为有效降低该病发病率的有效手段。通过笔者的这项调查支持瘢痕疙瘩的发病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但因本研究纳入人群范围及数量有限、难以确保资料完备性等而存在一定不足。二者间相互伴发或影响的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