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航
生、保健的文章。多年研制的“五脏滋补酒”获国家专利发明奖。
刘景春曾获全球华人医学“华陀杯创新发明金奖”“医坛杰出人物奖”“全球华人医学领域特殊贡献奖”“国际医药金象特等奖”“紫荆花杯医学金奖”“国际领先医药优秀成果金奖”“中国百家名医专家明星奖”“百名推动中华医学走向世界领军人物”,中国学术传承高层论坛授予他“中医大师”称号,入选感动中国2008“全国百名杰出贡献爱国人士”,被编入《世界名人录》等国际大型典籍,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医。
刘景春现任辽宁中国传统养生康复研究院院长,中医院主治医师,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膏方专委会理事,中华武术国际特一级(九段)教练,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副会长,是辽宁省政协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沈阳市沈河区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以下便是记者对中医大师刘景春的专访。
刘景春先生,196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修中医医疗专业,全科医师,国医养阴派的践行者,刘氏中医“脉、针、膏诊疗法(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氏中医传统特色五代衣钵传人,集中国中医传统多种疗法于一身,集易、医、儒、释、道、武之大成。
刘景春天资敏慧,得医之本源,3岁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药性歌诀》,5岁学练武术基本功,而后在师傅指导下学练少林武术、轻功、柔术、瑜伽、太极、气功、无极针灸、铁砂掌、内功点穴。18岁即可精读背诵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原著,精读背诵中华传统文化数年,苦读《四书》《五经》,背诵了一百多篇医学传记,一千余篇医学名家方剂等二十余部原著。
辽宁中国传统养生康复研究院建院26年来,来自美、英、日、法、德、意、韩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 刘 景春高超的医术享誉五洲四海,赢得了国际学者的高度赞誉,被誉为“杏林其秀、苍生大医”“国医名师”。他主攻疑难杂症治疗、养生康复培训、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潜能科学研究、人体生命预测医学研究等学科。运用传统医学诸多疗法及心法,长于治疗内、妇、儿、外、五官、皮肤等杂病,重点研究治未病、抗衰老、抗肿瘤等学术课题,是不可多得的全科医师,刘景春在观念上非常注重对“未病”的防治,形成了独特的“未病”防治体系。 刘 景春从医数十载,加上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著有《中医心悟》《甲状腺肿瘤126例临床疗效观察》《补肾中药抗衰老实验研究》等诸多学术论著。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有关养
刘院长:幼受庭训,在家父刘国轩的教导下,自3岁起学习中医药学、武术、研习背诵中医四大典籍和诸子百家。刘氏中医认为,一个好中医,不但要有中医药学方面的医术和悲天悯人的医德之心,还要有一副强健的身体,这对用软硬功夫医治一些筋骨外伤的疾病非常有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医道合一的好医生。自5岁起,我无论严寒酷暑,必凌晨3点起床,开始习武练功,背诵医学经典。在家父严格督促下,我从最开始的抗拒,到慢慢成了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武术精进,练得一身内外功;医药精心,倒背中医四经典;儒理精髓,修得满怀悲悯心。在父亲的教会下,我从小立志要当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为黎民百姓除去疾病的痛苦,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
刘氏中医祖训中既有博采众长又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在传承自家医术医道的基础上,更鼓励后世多多接受外面优秀的方法和思维,这也使刘氏中医得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在我打下扎实基本功后,家父除了让我跟随他出诊参与实践外,也鼓励我广拜名医,开阔眼界,而后顺利考入辽宁中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公立医院。我发现越是深入了解中医,就越发体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就越发促使我想要探究中医源头,经过不懈努力,我有了现在的成绩。
刘院长: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都爱用“神医”这个词呢!其实,这个“神”在此只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某人医道高明、医术神奇,绝不意味着此医是所谓“神”,不过是用来形容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超高技术而已,好的医生应精于医术,诚于医德。医术和医德,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庸医则不然。首先,学艺不精,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抱着投石问路的态度,不仅不能给予病者好的救治,反而耽误治疗最佳时期。中医讲究阴阳调节,有的病人是寒证,应该用热药,有的病人是热证,应该用凉药,如果不能精准的辨证施治,就会出现“火上浇油,雪上加霜,虚虚实实”等原则上的大错误。
刘院长: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斩不断、理还乱”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亚健康人群占75%,已病人群占20%,健康人群占5%,也就是说95%的人群都不健康。这还是身体上的,精神心理上的呢?如果想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病养生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防病”重于“治疗”。所以,《黄帝内经》医学典籍早就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因此,我主张,让人类社会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晚得病,无病防病,有病早治、愈后防复,必须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体质。我参政议政的十几年里,提出很多建议和议案,如《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治未病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根本问题的建议》《中医传统疗法应纳入医保》的提案,已被高度重视和采纳。
刘院长:中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自其产生以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独特的辨证方法,切实有效的临床效果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简单,中药的适应症广、医疗成本低、易应用。中药方剂的多种有效成分,能适应人体的多样性和病变的复杂性,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自然疗法更是简单易行,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
刘院长:周恩来总理说:“抓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医学专业学习,应该从小学课本定向专业培养。《内经》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世界上没有一种比人更可贵的生物,给人治病不是修理机械仪器,人是一部高级的生物仪器,是一个巨系统,现代科技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人体功能的外现形式。
“不有精敏之思不足以察隐”“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至哉”,若非摒去俗事,潜心数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孜孜以求,探微索隐,怎么能达到对病人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呢?
学习中医悟性很关键,中医是一门“复杂性科学”,既需要哲学的思考,又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教育要抓好两个重要环节,其一是加强古代人文知识的学习,我认为最好从小培养,小学阶段就开始是为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打好基础,从而能够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其二是加强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医的生命在于临床,个人认为一个好的中医最少要有十几年的学习期和临床实习期才可以出来看病,否则绝对不可以。
刘院长:一方面要大量运用科学方法验证中医成功的治疗经验,不断将传统医学精准化,这其中最主要表现在药材的精准度上,包括产地、生长习惯、几年生对应的功效,用法与用量等方面。另一方面要完整地保留中医的传统特色,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临床技艺,要完全恢复传统本色。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其学习中医的兴趣,传授中医基础。在教学形式上,形成与使用专业的课本,系统传授中医理论知识,再为其提供更多的临床实习机会,因为中医是对活体的研究,自然会有多种可能,所以学临床才会为日后的精湛医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许是宏愿所为,也许是使命所定,肩负着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重任的刘景春踏上了中医药学这条崎岖不平的山路,这注定他要付出毕生的艰辛与汗水,唯愿刘景春在中医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