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刚
(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CT扫描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低剂量CT扫描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由于以滤波反切投影技术为主,会引起图像噪声增加以及图形质量下降等问题[1]。本文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拟进行腹部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为例,对其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拟进行腹部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在21~64岁之间,平均为(48.2±4.6)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为(48.4±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排除不同意本次研究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临床中,观察组采用迭代重建低剂量CT扫描检查,仪器为GE Discovery CT 750 HD 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管电压为100kV,管电流为200mA;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滤波反切投影技术进行CT扫描检查,检查仪器为GE Lightspeed VCT64扫描仪,管电流为380mA,扫描电压120kV。
CT扫描检查中,各项参数设置为:扫描螺距0.984,探测器宽度40mm,扫描矩阵512×512,重建层厚为2mm,旋转时间为0.6s,FOV值结合患者体型进行调节;以370mg/ml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以4ml/s速度进行注射90ml后,以同样的速度进行30ml的生理盐水注入,然后沿肝顶向下方开始扫描至肾下极为止;两组患者均以5mm层厚和5mm层间螺距,同时将ROI定位在肺动脉层面,对降主动脉CT值实施动态监测,在监测CT值高于130HU时进行延迟10s触发扫描,扫描图像减薄至0.625mm后通过GE AW4.5工作站进行VR及MIP重建,完成对患者的腹部血管CT造影扫描检查。
对两组患者CT扫描检查影像的腹主动脉CT值以及SNR、CNR、DLP进行计算分析,图像质量评价由两名资深影像科检验医师通过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并进行VR分级评分进行评价,对存在争议情况由第三方(主任级CT影像检验医师)进行判断确认。VR图像评分为1~3分,其中1分表示图像质量不佳,噪声较大,且对比度差,对组织结构的显示不清晰;而3分表示图像质量优良,无明显噪声,且对比度好,组织结构显示清晰[2]。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首先,对两组患者CT图像VR评分显示,观察组评分在2分及以上患者23例,约为100.0%;对照组有21例,约为91.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χ2=7.63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患者CT值及SNR、CNR、DLP结果存在较大差异,t=24.189、17.246、16.581、25.897,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CT扫描检查结果对比
低剂量CT扫描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传统CT扫描检查以滤波反切投影技术为主,导致低剂量CT扫描检查中,由于图像噪声以及图像质量问题影响,使其在临床中应用及发展受到相应的制约。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完善以及重建技术在CT扫描检查中的应用实现,使得以迭代重建为主的低剂量CT扫描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扫描检查的质量效果非常显著。
上文中,对我院收治的46例拟行腹部血管造影CT扫描患者,分别采用滤波反切投影技术与迭代重建低剂量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在2分及以上患者23例,约为100.0%,对照组有21例,约为91.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χ2=7.63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CT值及SNR、CNR、DLP各项分值分别为(356.21±41.24)、(32.48±4.51)、(35.78±11.12)、(469.47±12.8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t=24.189、17.246、16.581、25.897,P<0.05。由此可见,迭代重建低剂量CT扫描在腹部血管扫描检查中应用,不仅扫描检查的辐射剂量降低,并且图形质量较好,效果较为显著。
总之,迭代重建技术在低剂量CT扫描中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CT扫描检查的低辐射剂量,且获取图像质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