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德民
古语有云“千种玛瑙万种玉”,而本人要在此句之后也发表一句“斑斓嶙峋叹天工”。玉石千奇百怪的形体,缤纷的“肉质”或“肤色”,叫人叹为观止。对玉雕而言,匠师们常常会与多种颜色、多种质感、千般棉絮、万般纹理的玉材相“对话”。
概括而言,玉石的颜色有黑、白、赤、橙、青、蓝、紫等多种颜色。尤为玛瑙石,更是绚丽多彩。所以在设计雕刻题材时,一定要把恰当的题材与玉石的颜色相协调地构思起来,否则雕刻的内容与玉料的颜色不搭配,从审美角度上讲就显得牵强而不生动。如,一块黑色的玉料,如果雕成婀娜的仕女(雕刻技艺是理想的水平),那么怎样都不及白色的料子雕出来显得秀美;再如,同样一个造型且大小相同的三足鼎(无绺裂或少绺裂的理想状况下),用白色的料子做出来时,无论怎样欣赏也不及黑色的料子做出来的浑厚沉稳。进一步把这种设计思维拓开,所有花色的料子一般不适合做人物或开脸(但小丑、脸谱类题材除外,如果花色得当,是可以设计雕刻出巧妙绝伦的惊绝之作的)。
从玉料的硬度上讲,玉料越硬,成品的抛光度也就越光亮,可以抛出镜面般的光泽。如岫岩玉的透闪石、翡翠等料子,都可抛出这样的光泽。而摩氏硬度在2~3.5区间的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相类似的软玉,其抛光面的光泽度最高也属蜡光泽范畴。换言之,玉料质感越厚重,光亮感就越低,不及硬玉的高抛光泽。以此借鉴软玉的蜡光性,那么在硬玉作品制作的全过程中,抛光采用蜡光法或亚光法等技术去抛光尤为重要,这样就会打破传统玉器抛光的单一技术手法,从而使作品的蜡光泽或喷砂光泽与高抛光泽部分形成鲜明的光感对比(单一一件作品上使用的抛光应酌情选择,以免过犹不及)。即使是块素净的硬玉料子,也会通过这样的抛光处理,使作品内容和情节更生动鲜明,更突显层次关系,使之更完美地烘托出主体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内涵。
当有些料子的油质感、水润性、灵透性优于一般的料子时,用高抛光的手法将作品抛亮,那作品将会是温润的或是灵透的,以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美感。
玉石的形体与棉絮纹理本就像是玉石的血脉,流淌着无尽的玉韵与千古的天然风情。设计师通过选料、品料并去构思作品创意时,将剜脏去绺后的料子做随纹就形设计。那便是巧夺天工了。如当代玉雕艺术家邱启敬先生的“无相行者”系列玉雕作品,多取材白玉或碧玉。但通过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剜留,多数料子都是相当不规则的形体,但是所创意的一系列富有禅境幽意的场景或造型,则给中国当代玉雕革新史上平添了精彩的一笔。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是玉文化的基奠,而玉文化又是东方古老文化传承的“舟车”。其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血脉传承史。从古代中国独有的玉器时代(只有王权、神权或礼乐才可尊用玉器),到玉件装饰及佩戴走进万千民众身边的今天,无不彰显出在东方人的审美灵魂处,对玉文化的信仰与依恋。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今,人们显得空前忙碌与紧张。以至于心灵的休息时间较为匮乏,故而在生产生活中常有身心俱疲的现象,那么浑厚的玉文化底蕴,完全可以给予人们精神层面的“氧吧”,并调节人们当今时代的紧张气息。像“品茶斗玉”就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慢节奏,既雅又不乏激情,还可交流文化。从玉雕匠师们的角度讲,琢与磨的过程也是其内心感悟的过程。以此创作出的作品,无论是从工艺技巧、设计理念还是文化内涵,都可以为鉴赏者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中打开一扇窗、敲开一道门,让心灵得以沐浴艺术之光,让思想走进文明的殿堂,去咀嚼千年玉文化的韵味,去沾染万年的玉润石香。
玉雕匠师的技艺与文化底蕴的自我“修炼”及作品创作,是对己的责任;是对这个紧张时代的精神层与物质层面的奉献;更是一个炎黄子孙承先祖文明应尽的“孝道”与“义务”;也是一代代玉雕匠师们为之磨砺、为之精进的航向;诚然也是其要圆成的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