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士性旅游思想及其在旅游学中的贡献*

2019-01-20 23:48李跃军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旅游思想

李跃军

(台州学院 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王士性(1547-1598),浙江临海人,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特别是在人文地理方面贡献巨大。他周游全国,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分,考察了全国17个省区,撰写了《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三部地理著作,《广志绎》是其代表作。王士性的一生既是地理考察的一生,也是旅游审美、实现旅游梦想的一生,形成了旅游广游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美育观[1]。他的著作在篇幅上虽比不上《徐霞客游记》,但内容丰富,思想前瞻[2],在人文地理学与旅游学中都具有重要影响,从重视徐霞客到重视王士性是中国人文科学复兴的一个标志[3]。学者从他的旅游动机及行为[4]、游记特点[5]、旅游的原因[6]等作了初步的研究,但对王士性旅游思想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深度剖析,较少论述到王士性旅游思想的地位、内容体系及其对旅游学的贡献。因此,分析王士性在旅游学中的创新成就,对于认识他一生的贡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审美悦神而融入生活

我国古代旅游兴起较早,形式多样,表现为帝王巡游、士人宦游、文人漫游,佛教巡礼旅行等形式。受孔子的旅游观、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影响,古代各种形式的旅游,其目的主要以旅游来释放心情,以旅游来获得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从王士性的旅游动机来看,他认为旅游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在纵情于山水之中,心情得到较大的愉悦,这在他的纪游诗和游记中可得到印证。

他在《游武林湖山六记》中描述西湖动态美:“晴雨雪月,无不宜者。……当其暖风徐来,澄波如玉,……余时把酒临风,其喜则洋洋然。……故曰宜晴。……故曰宜雨。……故曰宜雪。……故曰宜月。”[5]74-75他描写峨眉山佛光之奇美:“一僧奔称佛光现,余亟就之……已而中现作宝镜空湛状,红、黄、紫、绿,五色晕其周……摇首动指,自相呼应,而不见余影。余与元丞亦皆两自见也。”[5]118-119描写桂林漓江山水野美:“浮杯峰之玉,摇仙掌之风,佛宝光之岩,骑青羊之石,招阆风之阙;凭栖霞之亭,坐水月之宫,寻芳藉草,无非佳致。”[5]139描写缙云仙都鼎湖峰倒影之美:“鼎湖峰屹立于前,宿雾欲收,翠色尚滴,橙波在下,倒影半浸,亦令人心目为舒。”[5]90在《点苍山记》中,对崇圣之都、荡山之寺、玉局之林、中和之亭,分别作出弘敞之境、幽邃之境、秀拔之境、怡旷之境等不同美感的归纳。在《登吴山记》中,“玲珑一峪,叠石而成。腻过太湖,巧胜桂林。洞虚得月,径曲留云。丽堪揽胜,幽足采真。初疑神工鬼斧。”

他的一生,游历了众多的胜景,到各地考察的地方,大多属于今天的风景名胜,如五岳、孔林、峨眉山、桂林山水、肇庆七星岩、云南昆明、太华山、鸡足山、杭州西湖园林、无锡慧(惠)山园林、吴山紫阳庵园林、虎丘等,他不仅游览了景观,获得美的体验,而且对旅游审美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如杭州西湖晴雨雪月皆能旅游的思考,广东肇庆和广西桂林两处七星岩的景观比较,吴山紫阳庵的山石自然美的探究和刻画等等。上述诸例的描述和审美的比较,包括审美特征的描述,充分说明他具备了深厚的审美功底。他对旅游审美是在直觉和醉心的基础上,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对自然协调美的领悟、内化与倾心,达到了悦神旅游审美阶段。

不仅如此,他把旅游审美作为一种生活体验。王士性在各地做官期间,顺道游览,也有少数专程旅游,足迹遍及明代的二都十二布政司,只有福建未到。如果按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划计算,王士性到过浙、豫、苏、皖、赣、鄂、湘、京、鲁、陕、川、桂、粤、滇、晋、冀、黔,总计17个省、市、自治区。可见,他把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官做到哪里,旅游就游到哪里。《康熙临海县志·王士性传》对其游历有过较为全面的评价:“公盖无时不游、无地不游……”他在《广志绎·自序》中说:“皆身所见闻也,不则宁阙如焉。”[5]238

二、浓厚的研学旅游思想

王士性的旅游不仅是满足审美需要,同时他带着任务去旅游,以地理及环境考察、社会文化考察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展旅游,他把旅游当作求知的重要途径。他在《五岳游草》自序中说:“吾视天地间一切造化之变,人情物理,悲喜顺逆之遭,无不于吾游寄焉。当其意得,形骸可忘,吾我尽丧,吾亦不知何者为玩物,吾亦不知何者为采真。”[7]2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旅游目的是为求其“意”,即探索地理事象的内在规律。

他以旅游来获取知识和现象考证。他在各地当官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游览各地名胜,留下许多游记和地理学记载。在《广志绎》中有关各地城市和景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描绘,所记载大量的旅游目的地最基本要素,真实记录了交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特征、景区发展状况、游客面貌、旅游设施和类型,都是反映那一时代旅游发展的珍贵史料。如,王士性记录的北京城市,《广志绎》卷二《两都》中记载:“都人好游,妇女尤甚。”[5]258还描述了“三月东岳诞,则耍松林,每每三五为群,解裙围松树团坐,藉草呼卢,虽车马杂沓过,不顾”[5]258的旅游热闹场面,以及明代都城外出旅游的季节,记录了一年中元旦、元宵、清明、中秋等节日期间成为旅游旺季。他把集市购物,“辇轂之下,万姓走集”[5]258,也归为旅游活动。又如,对无锡慧(惠)山泉景观资源的描述:“士大夫垒石为山,凿地为沼,深篁高柳,掩映楼台,咸在寺左右,而假泉为胜。又沿流一苇可航,故游者亦引兴于泉,而盘桓于诸园亭水石之内。”[5]67

王士性对地理现象的理论思维和总结,包括美学体验、考察求知、现象考证、应用实践等旅游多项功能。他反对“藉耳为口,假笔于书”的做法,他在旅游活动中贯注了科学考察精神,以“行万里路”进行考察研究,才会有杰出的成果,他的旅游思想渗透着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如,在《广志绎》中比较了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建都的优劣势[5]254-277,在《方舆崖略》和《江北四省》中,多次说到如何处理山东与朝鲜、日本的海防关系[5]239-322,如果他不对上述古都山川形胜、国家海防形势进行考察与研究,就不可能对古都地理形胜、明清海防做出独到而具体的见解。又如,《广志绎》中记录:“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5]324这段文字中,王士性阐述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包含着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观点,为人文地理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经济地理、社会文化地理、历史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兵要地理、自然地理学、沧海桑田思想等的贡献[8],无不是旅游考察后记录与研究而形成。

可见王士性旅游思想逻辑是:旅游不仅具有享受美好大自然,实现情景交融的功能;而且认为旅游具有求知求智,经世致用的功能。按照现代旅游学的分类,王士性的旅游属于研学之旅、探秘之旅、考察之旅范畴。从王士性的旅游成果看,确实也获得了丰硕的旅游考察成果,与他的经世致用旅游思想完全一致。

三、旅游体验层次理论超前四百年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通过观光游览而获得审美,有人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体验活动。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9]。学者们根据体验水平差异,把旅游体验分为不同的层次,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普拉廷斯、威廉斯,以及我国学者吴俊[10]、李经龙[11]等提出的旅游体验变化层次。Prentice和Witt综合多家观点归纳出旅游体验分为享受自然、摆脱紧张、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12]。可见旅游体验内涵的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才开始研究,我国现当代学者更晚。学者们对旅游体验类型的划分较多地从体验内容、体验目的、体验深度、现代意识谱理论、心理学角度着手[13][14],结合认知和情感等要素,阐述了旅游体验具有从浅入深、从感官体验到情景交融的灵性体验、从表层体验到深层体验的层次性递增特征,并具有类型丰富性的特征。

现代学者到最近几十年才把旅游体验理论作为现代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内容,而早在400多年前,王士性就已经把旅游当成一种体验活动,并提出了富有内涵的旅游体验层次理论。王士性按照体验深度把旅游体验层次分为人游、神游、天游三个层次,而把天游作为最高层次。在《五岳游草·自序》中写到:“夫太上天游,其次神游,又次人游,无之而非也。”[5]27并对三个层次作进一步解释:“上焉者形神俱化,次焉者神举形留,下焉者神为形役。然卑之或玩物,高之亦采真。”[5]27“若士汗漫于九垓,是天游也。轩辕隐己于华胥,是神游也。尚子长敕断婚嫁,谢幼舆置身丘壑,是人游也。”[5]27

可以看出王士性围绕旅游中的形神来阐述,对旅游层次的划分非常独到。人游指以直觉的方式为特征,领悟景物表面形式美的旅游体验,即感官体验的层次就是人游。神游则是指透过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感受景观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灵魂深处达到审美所形成的旅游境界,即游客体验进入更深入的层次为神游。天游指经由感知、想像、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天地化育的境界。他主张“遇佳山川则游”、人情物理“无不于吾游寄焉”、“形骸可忘,吾我尽丧”。他把“形骸可忘,吾我尽丧”,即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自然山水风景之中的旅游活动,作为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天游”。王士性认为,通过旅游审美实践与积累,旅游体验可以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王士性的“人游、神游、天游”的旅游体验思想见解独到,从认知和情感角度,揭示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具有层次性,并以“忘我”的旅游体验作为最高层次。如果把现代学者研究的旅游体验理论与之相比,具有惊人的相似,这表明王士性的旅游体验三层次思想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400年前旅游思想的论述已经具备了现代旅游体验思想的基本框架。

四、前瞻的旅游规划思路

王士性在各地游历过程中寄情山水,以山水环境体验来怡情养性,获得愉悦和享受,来探寻和领悟自然、社会内在的规律,积累了旅游规划中的园林美学、“天人合一”规划思想,并关注历史文化元素在景区中的功能。他在晚年时,兴建了白鸥庄,把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到旅游规划实践,突出了园林营建之美需与景观协调的规划导向。他以审美导向和“天人合一”思想,规划景区建设布局。喻学才根据王士性创作的《白鸥庄记》,按照描写的白鸥庄规划布局,对白鸥庄园林意境进行了解读,认为白鸥庄在我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5]。白鸥庄景点达到十多个,二洲三岛、紫芝白石山房、空涛阁、绿云亭、莲社、夕阳坞、曲水濑、龙藏西舍、云雄山、小山丛桂、先月墩、嘉树台、白龙溪、芙蓉城、三星石、卧云坪、忘归石等。在上述景点建造中,他不仅把当地历史文化要素充分挖掘,并以美学导向的思想,以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为基础,以他本人审美为主导,以亭、台、楼、阁,石、溪、墩、坪为园林元素,创造出园林美;而且,充分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庄园内自然美与人文美相协调,把人工建设元素融入自然环境之中,讲究“天人合一”思想。白鸥庄的“美学导向”“文化挖掘”“天人合一”规划思想,足以使它特立独行于传统的文士园林,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旅游规划有很大的借鉴价值[16]。

另外,他十分重视旅游景观要素的策划与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要素在风景名胜中的作用。《广志绎》记录,他在游览山东邹县峰山孤桐寺,寻访“峰阳孤桐”千年古迹时,发现这一千年古桐已仆地,“寺僧将曳人而斧翼之,余急令扶植原所,垒大石为坛,上为一亭覆之,名栖桐榭,以存禹迹,稍迟时刻则毁矣”。可见,他重视历史文化要素对风景名胜的作用,重视文物保护。不仅如此,他重视景区名称的功能。他在游成都三块石景区时,根据介绍与传说,题写“落星”二字。他对自己建设的白鸥庄,一开始并没有以“白鸥庄”,而以“郭东草堂”命名。白鸥是一种鸟的名称,或许他把自己比成一只鸟,以“白鸥庄”命名,更能寄托他那一生如白鸥的文化思想,给景区增加了文化意蕴。

五、旅游思想史上与孔庄马徐并列

综观我国旅游史,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游人志士,从先秦的孔子、庄子,到魏晋南北朝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陶弘景,唐朝的“初唐四杰”与王绩、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宋代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范成大,明清王士性、徐霞客、唐寅、徐渭、李贽、袁枚、扬州八怪等等。他们在频繁的旅游活动中,孕育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思想,古人称之为“游道”。

我国产生较早而有影响力的是儒家、道家的旅游思想。儒家以“仁”和孝悌为思想核心,产生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和“君子比德”的思想。道家则以“道法自然”为出发点,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历史上旅游思想较有影响的人物,要数孔子、庄子、司马迁、徐霞客等。许宗元通过孔子思想与旅游文化关系的研究,对孔子的旅游观进行了研究,认为孔子的旅游观包括了旅游德育观、旅游美育观、旅游智育观、旅游社会观、旅游致思观、近游观六个方面[17],奠定了他在中国旅游学史上的地位。王重九对司马迁“南游”进行研究,认为司马迁“南游”的目的是对先秦文化进行考察,属于“田野调查”的旅游思想[18]。徐霞客通过旅游考察,发现了许多旅游资源,特别是对溶洞景观与地下暗河的岩溶地貌作了较详细的记载,他的旅游思想也强调旅游考察的功能,但晚于王士性40年。

王士性与他们相比,同样具有强烈的旅游欲望和动力,并最终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旅游之志。他写道:“少怀向子平之志,足迹欲遍五岳。”[5]在《五岳游草》自序中又说:“当其霜雪惨烈,手足皲瘃,波涛撼空,帆樯丰半覆,朝畏岚烟,夜犯虎迹,垂堂不坐,千金谁掷?余不其然。……抑或王程有严,星分夙驾,受命大吏……余不其然。……又或百忧憝心,万事劳形,死生离别,黯然销魂,云阴月黑,风雨连旬,追欢买笑,强颜掀唇,余不其然。”[5]28-29随着他的游历不断丰富,留下了大量的游记,资料详实,解说详细,内容富有创新,起到了旅游导览功能。据冯岁平对《徐霞客游记》的研究[19],认为徐霞客游鸡足山携带了王士性的《游鸡足山记》。我们不难推理,大旅行家徐霞客都携带了王士性的游记,说明王的游记资料价值巨大,也说明其对后世人旅游导游与旅游路线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不仅如此,王士性的旅游思想随着旅游实践积累不断加深,在旅游审美、研学旅游、旅游规划等方面,形成了独特而创新的旅游思想,特别是他以“天游、神游、人游”为旅游体验层次,阐述其内涵,并把旅游思想应用于旅游规划实践,这在我国旅游思想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可以说,他是我国乃至世界旅游思想史上最早提出的旅游层次理论。从旅游发展史来看,王士性是旅游史中一颗闪亮的明星,他的旅游思想,完全可以与孔子、庄子、司马迁、徐霞客等相提并论,他的著作与成果在旅游学上具有突出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猜你喜欢
旅游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一起“云旅游”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