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青珍
广东财经大学 广州 510320
产品设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许多高校艺术学院都开设有产品设计专业。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注重文化内涵与大众的审美要求,同时,具备对最新的产品设计材料和工艺的认识,以及对设计的分析能力培养是产品设计培养人才的关键。结合本系产品专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要求,以教学的实践经历,探索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尝试,以课程与项目双融合发展促进教学,为课程群教学模式的研究奠定基础。作为抛砖引玉,愿陶瓷产品的更多设计基于校企结合理念,在课程、课题与项目双融合发展中取得更高效果。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大湾区文化特色产品开发是教学中研究的一个热点。文化产品新生正是在这种教育产业模式关怀下孕育的奇葩。我们学院地处广州,有着地域文化的优势,在课程体系中,以创建人文大湾区为目标指向,加深学生对区域文化重要的知识点的印象,积极推进设计模块化的改革,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所需的知识模块进行归纳整理,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特点,挑选出几个最重要的知识模块,作为纵向教学的切入点。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体验实践的教学功能,分门别类地设置产品设计相关的课程,根据不同课程群,搭配适当的选修课建议组合供学生选择,根据专业相关性直接提供一定量的选修内容由学生自由搭配,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案例。拟定了几个主要的纵向教学模块,模块化的教学改革把有内在联系的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按照知识点的关联顺序串到一起。这种模式通过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兴趣引导加深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度。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包括产品设计初步、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应用、改良性产品设计、创新性产品设计、产品色彩设计研究、投标性产品设计、系统设计、自选课题设计等设计实践课程。每门课程解决不同层次的设计问题,带动着相应的基础课程形成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课程循环。除此之外与设计课程并行的还有以设计调研、产品计划、设计战略四门课程组成的设计管理课程群,对设计课程提供理论的补充知识,以提高学生产品设计能力为出发点,以设计流程为主线,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与大湾区“区域文化”相衔接的产品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与课程间间的共性共享资源链接,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进一步发挥优势,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设计应用功能。如陶瓷与游戏项目开发、动漫衍生产品与民俗等课程间的连接联动,构建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和产品专业技能实验、互相配合、互相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大湾区地缘优势,文化资源丰富,又靠近佛山陶瓷产区、三水长寿文化等优势,为“区域文化”特色设计系列课程。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区域文化”素材,另一方面,利用启发他们用地方素材,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优秀的产品。
目前广东财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硬件条件已经拥有竹木实验室等多个实践实训场所,为项目教学的展开提供了保障。另有设计院、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通过设计竞赛、项目课题等方式进行合作。我们的系列课程常以“设计创新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研究引入课堂,并关照周边地区归纳出文化产业的不同类别。
主干课程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以项目为中心贯穿课程的的教学体系中。项目贯穿于课堂的教学方式,不是对原有教学方式的否定,原有教学注重设计知识和设计技能的训练,而项目式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善于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在项目进程中去巩固强化,技能熟练应用。重点研究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等问题。如在开设的《陶瓷饰品设计》中将陶瓷设计专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市场调研报告、设计构思、草图表达、材料及工艺分析等阶段。将组织形态、教学形态、制度形态、空间布局形态等与设计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市场调研环节,带领学生到市场上面对琳琅满目的陶瓷直接对话:什么是陶、什么是瓷;什么是釉下彩、什么是釉上釉;什么是颜色釉?什么是裂纹釉、结晶釉...... 教学过程中结合课题《“岭南传统文化”题材绘画设计》,探讨如何借助地方著名的广彩优势,借助陶瓷工艺的特有技法或跨学界佛山陶、剪纸、书法艺术等表现形式,借陶瓷材料体现文化韵味,引导学生设计师岭南花果装饰盘,使产品创作更具多元化、丰富性,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与大众的审美要求,推动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产品发展,以辐射形成特色课程群。在各个阶段成果出来的时候,采取集中展示讲演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介绍并与全体师生进行互动答辩。通过成果介绍的环节不单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且将每个人的阶段成果置于全体师生面前,在这个公开展示的平台上,作业质量高下立现,无形中给了学生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在《材料与加工工艺》任课老师引入横项课题于教学中,还聘请校内校外“双导师”、专家型校外导师,把企业和行业当前的信息带入到课程,讲解从行业知识、各种加工工艺知识、最新的材料知识讲述如何设计市场欢迎的产品,发挥产品设计的价值;在《游戏项目开发中》任课老师将佛山真实课题项目《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老年用品开发研究——以三水长寿之乡为例》于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厅项目建设,将设计理念应用于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根据产品设计课程与项目结合来对进行分析与研究,再进行创造。不仅从视觉形象设计创新与新媒体文化产业研究,也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中的推理和衍生技巧,与民俗传承(粤曲星腔和醒狮龙拳等)、民艺手工(莨纱绸和芦苞竹编等)及人文特质(传统侨乡、长寿者众)等各方面的元素一起进行推演,提取和强化“长寿福地”的文化品牌,进而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创新设计效果,再与佛山本身的旅游生态场景,如南丹山景区、胥江祖庙、大旗头古村、荷花世界等相融合,同时考虑到旅游消费受众群体的文化构成和年龄层次,将整体视觉导向融合现代卡通动漫风格,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和年轻格调。
在数字文创产业大力推行的背景下,课程以用户研究和文化创新为切入点,重视课程与项目的双融合发展。在项目与课程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强调学习和应用直接结合,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学习模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带着设计任务去学习,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设计的表达、交流、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这样的结课有效地促进课程与项目的双融合发展。在《电子电动产品中》课程中,梁老师采用项目实践式教学,以广州国际灯光节为主题。广州国际灯光节与法国里昂灯光节、澳大利亚悉尼灯光节并称“世界三大灯光节”。广州国际灯光节历年参观游览人数均在800万人次以上,极具国际影响力。课程中围绕灯光节主题为“改革开放40年,光语花城新时代”,运用最前沿的光影艺术,讲述广州故事,彰显广州精神。创作作品《花城花开》以声波传感的互动方式呈现,观众在作品周围共同呐喊“助威”,作品会更亮更具律动效果,众人的积极参共同演绎“人”与“花”与“城市发展”的相互联动,以光为表述载体,传达出人与城市生态和谐共融的科学发展哲学,让人思考。此类课程,在实践中加强了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将社会调研、专业领域信息、行业发展分析、案例剖析等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梳理出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这样的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与项目的双融合发展模式辅助学生依托专业社会服务平台、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特色教学和教学实践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重视项目现实技术的引入使课堂不再乏味,提高教学效果,也规避学生突击交作业的应试模式,保证了项目顺利。唯有如此,我们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培养才能在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出发点。借此次承担陶瓷设计课程的随想作为抛砖引玉,愿陶瓷产品的更多设计基于校企结合理念,在课程、课题与项目双融合发展中取得更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