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张如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教育部文件要求为指导,顺应时代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提升学校文化载体建设水平为抓手,实现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我们应站在“文化强校”的高度,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的特质与规律,以锤炼应用技能的“硬实力”为原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软实力”,构建“以人为本”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体系,内铸品牌,外树形象,提高学校的文化力,并最终转化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沿革、特色文化、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等,提炼理念文化,铸就学校文化之魂。以理念文化为核心,进一步开展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环境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系统构建学校形象,把校园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化殿堂,形成育人无声的文化气场。
学校应遵循国家德育政策指引,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从丰富的校园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地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职业文化等维度构建校园内涵文化,全面加强学校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高,有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应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及职校竞争趋势,助推校园品牌立体传播,扩大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增强学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含有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年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形式载体。为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传播学校独特的价值走向和精神内涵,学校结合“一物、一线、一馆”建设,将文化特色与理念精神融入到环境宣传教育与文化教育当中。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共享空间、楼宇连廓等空间,以挂图、橱窗、屏风、浮雕墙、艺术墙面等形式,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长廊、优秀企业文化展示长廊、学校发展历史展示长廊、师生教育教学成果展示长廊。结合学校“12641”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教室、实训室、宿舍、食堂等室内环境,展示学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校企合作文化和职业素质理念,使以“领先一流”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校“奋进文化”、中华民族诚信廉洁文化等润泽师生心田。
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服务专业建设,培养、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建成中药标本馆、生命科学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等实训场馆。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做到知行合一。
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之魂,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追求、育人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学校理念文化构建过程中,我们坚持立意高、定位准、视野宽、方向明的原则,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通过挖掘学校历史沿革、特色文化、专业特色、优良传统,以及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结合人文精神与专业精神,提炼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理念文化体系,使之成为全校师生一切行为起点、归宿和最高价值标准。
理念文化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坚持文化浸润,将理念文化整合成显性与隐性课程,渗透到学科与活动课程,融入到文化基础、专业核心与拓展课程当中,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把理念文化的传承融入到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中去,让每个人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实现校园文化进课堂、进课程、进大脑、进社会的目标。
1.校本课程。
学校以职业精神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精选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琴棋书画、传统中医等九方面内容,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和意义,凸显以文化精神传承促工匠精神养成的职业教育特色。
另外,在搜集整理多篇优秀文章的基础上,编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团队教研读本》。该读本和学校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生命的意义》校本教材,成为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长的课程。
2.渗透课程。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职业教育特色,开设以社团教育为主的选修课程。通过国学、礼仪、相声、舞蹈、声乐、历史等多种社团的学习培训,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面。学生在学校大型活动和接待外来客人学访参观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讲文明、知礼仪、热情好客、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
另外,通过学科组教研的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创新学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径,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核心价值观的营养。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为了使学生易于、便于和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精心谋划,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以活动促学习、以学习促提升、以提升促行动的链条方式,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民族精神教育”“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祭扫”“感恩教育”“工匠精神作品展”“道德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展“5S”班级管理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能力。组织学生扶贫结对,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增进友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心。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康复专业学生志愿者和学生干部到街道社区养老院慰问老人,既锻炼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又践行了敬老孝亲的中华优良传统。
4.注重家庭教育。学校积极邀请家长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教育展示活动。倡导家长言传身教,营造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家庭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