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的词与结构中的“打”字用法

2019-01-20 17:15徐亦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助词用法语法

徐亦磊



论汉语的词与结构中的“打”字用法

徐亦磊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例句,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打+”“打+”“+打”“打+”“A+打+A”结构中“打”字的用法,探求“打”字的意义发展演变。

打;泛义动词;打+;打+;+打;打+;A+打+A

一、引言

含有“打”字的词语如“打伞”“打扮”“打算”“打瞌睡”“实打实”等都属于常用词语,对于其中“打”的身份或者说语法作用,也就有讨论的必要。刘半农先生搜集了将“打”字作为词头的8 000多个词,做了《打雅》一文,认为“打”意义含混,可以趣称“混蛋字”[1]。

“打”不是“混蛋字”,“打”的使用合乎语法的规律。以下,本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打+”“打+”“+打”“打+”“+打+”结构中的“打”,说明它的比较清晰、确定的用法特征。

二、“打”字意义发展演变

“打”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意为“击打”。

(1)全无长幼,兼笞打懦弱,减削粮食衣。”(《兵法》)

隋唐五代时期,“打”字使用增多,“打”字不仅仅限于击打之意,还泛用为一般动作。例如:

(2)六师强打精神,奏其王曰:“我法之内,灵变卒无尽期。”(《敦煌变文》)

(3)枯棒打水声嘎嘎。(贯休诗)

例(2)意为“提”;例(3)意为“舀取”。

“打”在宋代大量使用。欧阳修《归田录》用到这个字的词语相当多。例如:

今世俗言语之讹,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谬者,唯打字耳。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在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也,盖有锤击之义也。至于造舟车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夫钠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伞。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打,而遍检字书,了无此字。[2]

三、“打”字用法研究

欧阳修认为“人相殴、物相击”可以用“打”,但“打鱼”、打伞”这类词,没有击打之意却也用“打”字造词,让人疑惑。

(一)“打+n”用法分析

“打”字意义广泛是词义引申造成的。古代由于文字数量有限,将一字赋予数个意义符合文字的发展规律。“打”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例如:用工具将麦子去皮或脱粒叫“打麦”,因此有类似击打的动作用“打”;通过类似击打的动作造成一定的结果也用“打”,如打井;“打”的动作是有起有落的,因此有提的意思,如打水。

在“打+”结构中,“打”字用法特征明显。但在一些句子中,“打”常和动词配合使用,“打”字的用法引起学者争论。太田辰夫等学者认为“打”是词缀[3];刘洪伟等认为“打”与动词搭配使用,“打”的词义虚化,语义中心偏向于后面的动词性词语[4];王学奇等认为“打”是语助词,与某些动词结合成一个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之意[5]。笔者认为“打”属于泛义动词。最早提出“泛义动词”这个概念的是刘瑞明先生,他认为“泛义动词”指一个动词有很多种意思,但每个意义之间联系较小甚至毫无联系,它的使用范围很广,意思很多,因此称为泛义动词[6]。

(二)“打+v”用法分析

“打+”类词有很多,本文将选取典型词语,用对比分析等方法考证“打”字的用法特征。

1.“打睡”分析

(4)衲僧道,会也,山是山,水是水,饥来吃饭,困来打睡。(《五灯会元》)

(5)云居这里,寒天热水洗脚,夜间脱袜打睡。(《五灯会元》)

上面例子中,“打睡”常和“吃饭”“洗脚”对照使用,“吃饭”等是述宾结构,因此可以推测“打睡”也为述宾结构。“打”为动词,“睡”是名词。对于“睡”这类既有动词性质也有名词性质的词,朱德熙曾提出“名动词”这个概念,即一个词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性质[7]。“睡”在“打”字句中是名词性质,意为“觉”,“打”意为“睡”。现代汉语中“睡”常常为动词性词语,但在古代“睡”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作名词。例如:

(6)锁印诗心动,垂帘睡思生。(《全唐诗》)

(7)睡少全无病,身轻乍去袍。(《全唐诗》)

例(6)(7)“睡”作名词,意为觉。

2.“打稽首”分析

“稽首”在《汉语大词典》中意为:“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8,p11277]常作动词,例如:

(8)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

在一些句子中“稽首”常与“打”配合使用。例如:

(9)金、木二吒见一女将上殿,忙向前打稽首。(《封神演义》)

(10)见众道人,打个稽首,曰:“吾奉师命,特来破‘天绝阵’。”(《封神演义》)

(11)少时,一道人进府,与吕岳打了稽首,与徐芳行礼坐下。(《封神演义》)

例(10)“打”与稽首之间为名量词“个”,说明稽首是名词性质。例(11)“了”为表完成的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我们认为在“打稽首”这个短语中,“打”是动词,“稽首”是名词。

“睡”和“稽首”这类词既有动词性质,也有名词性质。但一些动词没有名词性质,却也和“打”字结合使用。

3.“打看”分析

(12)仔细打看,全是我那孩儿。(《元曲选·合汗衫》)

(13)踏着梯子打一看,原来是块青白石。(《元曲选·包待制陈州粜米杂剧》)

例(13)“打”与“看”之间加了数词“一”,可见“打”与“看”的联系并不是黏着的,因此“打”不能理解为词缀。

(14)到得天色亮了,打眼一看,认得是昨夜攀墙的女子。(《初刻拍案惊奇》)

王学奇等学者认为“打”是助词,用在动词“看”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有一定道理。可以认为“打看”“打一看”是“打眼一看”的省略。“打眼”为“一看”的状语。“眼”是名词,“打”起着语法作用并且有意义。

4.“打扮”分析

(15)收拾打扮停当,雇了两个小厮跟随,就要起身。(《警世通言》)

例(15)“打扮”常与“收拾”对照使用,“收”与“拾”都有收集的意思,例如:

(16)至乾明元年,收二王余骨葬之。(《北齐书》)

(17)妇人拾蚕。《韩非子》

因此“收拾”是两个同义词连用的并列结构,因此可以推测“打扮”也是并列结构并且“打”与“扮”意义相同。“打”还可以被其他动词替代,例如:

(18)穿扮的紫衣玄冠,绣带朱履,带着一个老苍头,自称楚国王孙。(《警世通言》)

“穿扮”在《汉语大词典》中意为“穿戴装扮”[8,p11589]。通过查找例句我们发现“装扮”与“穿戴”一样,都与衣物有关。

(19)你这国王无道,特来借此衣冠,装扮我师父。(《西游记》)

因此“穿扮”也是并列结构,“穿”和“扮”意义相同,间接证明了“打扮”为同义词连用的并列结构。

5.“打算”分析

在“打+”结构中,“”在现代汉语中为动词性质的词,但在古代,由于词汇较少,古人常常通过引申和借用等方式将一字赋予数个意义,如“算”在《说文》中解释为“数也。从竹从具。”段玉裁注:“从竹者,谓必用筭以计也。从具者,具数也。”[9]“算”本义是用筭计算。由于“算”与“筭”声音相同,因此表计算的工具时,有时借用“算”表示。古时人们能力有限,他们认为自然是神秘的、超越一切的力量,因此常常通过占卜决策事项,甲骨、八卦等就成为了和鬼神联系的媒介。我们推测因为“筭”有计算的性能,人们便在其基础上制作了“算子”作为与鬼神沟通的媒介。例如:

(20)尝语人曰:“此辈与一把算子,未知颠倒,何益于国邪!”(《新五代史》)

“算子”常与动词“打”搭配使用,例如:

(21)这黄先生把算子一打,就说:这个命,辛未年庚寅月辛卯日甲午时,理取印绥之格,借四岁行运。(《金瓶梅》)

(22)吴神仙掐指寻纹,打算西门庆八字,说道:“属虎的,丙寅年,戊申月,壬午日,丙辰时。(《金瓶梅》)

笔者认为“打算”是述宾结构的短语,“算”是一种具体的工具,“打”有实意。之后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通过由实到虚的引申方式,在心里的计划也用“打算”。

(23)话说吴瑞生游春回来,一身倒在床上,反反复复,打算到半夜,方才睡去。(《明珠缘》)

在“打+V”结构中,“打”后面或是跟名动词,如打睡;或是省略“打”字的宾语,如打看;或是与V组成并列结构,如“打扮”;或是通过由实到虚的引申方式,使一些词在现在看来是摸不清语法关系的,但在使用之初V常常是具体的事物,如“打算”。因此“打”字绝大部分是起着语法作用并且有意义的。

(三)“V+打”用法分析

1. 两种用法

“V+打”的例子分为两种,一种是与V组成并列关系的词语,“打”是实意动词。例如:

(24)晴雯听了,赶着笑打……(《红楼梦》)

(25)吹打了一回,又请吹细乐上来。(《金瓶梅》)

例(24)“打”意为击打,例(25)意为敲击乐器。另一种不是并列关系,“打”的意义需要考证。

2.“赶打”分析

(26)李逵忿怒,赤条条地拿两截折竹篙,上岸来赶打行贩,都乱纷纷地挑了担走。(《水浒传》)

例(26)“赶打1”属于并列关系,意为追赶击打。

(27)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水浒传》)

(28)今日靴里有两锭钞,我瞒着他们,只做赶打,将来与你。(《初刻拍案惊奇》)

(29)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水浒传》)

例(27)(28)将“打”解释为击打显然是说不通的。“赶打2”在例句中有“时间紧迫,要求施事者尽早到达”之意。例(27)“着”是时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赶打2”应是动词性词语。王学奇将“打”认为是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有一定道理。例(27)是两个助词连用的语法结构,古代汉语中极少有两个助词连用,因此我们认为“打”不是助词。例(28)(29)“只做赶打,将来……”与“只做赶来”意义相同。因此“打”没有实际意义。虽然“打”字意义虚化,但它在词中并没有起着改变词根“赶”的附加作用、语法作用,“赶”还是意为“追,尽早或及时到达”,因此“打”也不是词缀。

笔者认为,“赶打2”为偏义复词结构,“打”起语法作用,但不表示意义,语义中心偏向了“赶”。偏义复词是复音词的一种,形式上属于并列式合成词,一个语素为合成词的意义,另一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同:

(30)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

“缓急”偏指“急”,“缓”无义。

(四)“打紧”(“打+adj”)用法分析

(31)海道里官粮交运将大都里来的,最打紧的勾当。(《元典章》)

(32)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打紧又被这瞎眼的王八在路上打个前失,把我跌了下来。(《儒林外史》)

在例(31)中“打紧”意为“要紧、重要”,例(32)意为“紧急时刻、重要时刻”。“打紧”在句子中既作定语,如例(31);又作状语,如例(32)。因此“打紧”是形容词。“紧”是性质形容词,那么“打”在“打紧”这个词中是否有意义?

(33)想道:“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什么紧,落得将来受用。(《醒世恒言》)

(34)收拾停当慢慢等,看看打得五更紧。(《宋话本》)

例(33)“打”与“紧”之间加了疑问代词“什么”,在这句话中“打”是动词,可以意为“有”。例(34)“得”是助词,此句为“动+得+补语”结构,“打”是“打更”之意。可见“打紧”这个词结合并不紧密,既能组成述宾结构短语,又能组成述补结构短语,因此“打”不是词缀或是助词。可以认为“紧”是“打”的补语,例(31)“打”意为“重要”,例(32)“打”意为关键,“紧”起到加强程度的作用。在一些句子中“紧”常常做补语。例如:

(35)爷爷在县里,每夜挨去排门轮要两个好妇人好女子,送在衙里歇。标致得紧的,多歇几日……(《初刻拍案惊奇》)

(五)A+打+A结构分析

在“A+打+A”结构中,一部分学者认为“打”是中缀。《汉语大字典》将“打”定为助词,用在叠字间作衬字[10]。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给中缀下的定义是“插入词中的词缀”[11],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有一个单词作为词根,插入中缀后,使词根意义或词性发生变化,产生派生词。助词是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作辅助作用的词,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汉语大字典》又补充“打”在叠字间作衬字,衬字一般用于元曲中,常用以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因此《汉语大字典》认为“打”在“A+打+A”结构中是语气助词。不论“打”是中缀还是语气助词都没有实意,并且在句中常常读轻声。但在“A+打+A”结构中,“打”不读轻声,甚至重读,我们认为“打”在“A+打+A”结构中做谓语,有实意。

(36)和尚相打光打光,师姑相打扯胸膛。(冯梦龙《山歌》)。

(37)大哥若失了肥业厚产,与我一样儿光打光,揭账揭不出来,他们怕大哥做什么?(《歧路灯》)

例(36)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尚打架是光头打光头。“打”作谓语,意为击打。例(37)“光”是形容词,意为钱一点不剩,插入“打”字后,“光”的意义和词性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打”不是中缀。部分学者认为“打”是语气助词有一定合理性,笔者认为将“打”翻译为实意动词“加”更合适一些。例如:

(38)郑夫人抬头看见,惊了加惊,想道∶“我来错了!(元明《话本》)

(39)西门庆只在房里走来走去,忧上加忧,闷上加闷,如热地蜒蚰一般。(《金瓶梅》)

“惊”“忧”“闷”是形容词,两个相同形容词间加上“加”字,程度加深。因此,“A+打+A”结构中,“打”有“加”意。其他词语如“精打精”“实打实”“明打明”等同理。

四、结语

经过漫长的语法化过程,“打”字从本义“击打”,引申出各种意义,这些意义与本义还有联系,这类词语以“打+”结构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将意义广泛的“打”字进一步泛化,触事皆谓之打,这类词语以“打+V”等结构为主。“打”字成为泛义动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打”字有虚化的倾向,“打”与方位或时间性质的词语组合,“打”为介词。但“打”与其他类型的动词、名词等搭配使用时,多数情况下,“打”起着语法作用并且有意义。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于峻嵘教授在选题、材料收集与准备等方面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 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252-254.

[2] 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36.

[3]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73.

[4] 刘洪伟,王修生.词缀“打”拾补[J].语言应用研究,2009, (5):19-21.

[5] 王学奇.元曲选校注(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263.

[6] 刘瑞明.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1992,(1):62-70.

[7] 朱德熙.语法丛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16.

[8]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1277.

[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98.

[1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8:1825.

[11] 哈特曼,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418.

On Chinese Word and Structure of “Da(打)”

XU Yi-lei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 by selecting typical exampl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 “Da(打)” in the structures of “Da(打)+”, “Da(打)+”, “+Da(打)”, “Da(打) +”, “A+Da(打) +A”.

Da(打); polysemous verb; Da(打)+; Da(打)+;+Da(打); Da(打)+; A+Da(打)+A

H146

A

1009-9115(2019)01-0021-05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1.006

2018-04-11

2018-11-06

徐亦磊(1994-),女,河北滦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字学。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猜你喜欢
助词用法语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作”与“做”的用法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跟踪导练(二)4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特殊用法
参考答案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