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可持续发展探讨

2019-01-20 16:42郝丽婷李春霞陈新军公方等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8期
关键词:示范园水土保持示范区

郝丽婷,李春霞,陈新军,公方等

(1.平邑县水土保持中心,山东 平邑 273300; 2.罗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 临沂 276001;3.临沂市水利局,山东 临沂 276001; 4.蒙阴县水土保持服务中心,山东 蒙阴 276200)

1 园区建设背景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山东省平邑县东南部地方镇的大峪沟小流域,总面积145 hm2,距县城约30 km,毗邻蒙山风景区、黄金地质公园,临近国道327线,省道240、241线,日东高速公路,以及岚兖铁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园区所在的大峪沟小流域总面积32.7 km2,有村民1.95万人,境内山高坡陡、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26.5 km2。20世纪80年代,流域内村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也栽植梨、苹果等果树,但果树分布零散且种类单一,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50元。后来,当地按照“综合治理、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精品带动”的原则,把治理水土流失同发展经济林果、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共发展经济林1 100 hm2、水保林750 hm2,实施封禁治理450 hm2,建设塘坝、谷坊、水池等各类水保工程240座,形成了“山上绿树成荫、山间果树缠绕、山腰层层梯田、地堰金银花环抱、山脚河堤沟道”的治理开发格局[1]。治理后,大峪沟小流域林草覆盖率达87%,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05万元,成为沂蒙山区小流域治理的典范。为推广治理经验,探索治理措施配置体系,进一步明确小流域治理成效,2010年起平邑县自筹资金,在大峪沟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小流域的成功做法,选取了流域内比较闭合的一个分支流域建设示范园,先后投入470多万元,建成科研试验小区24个、示范小区8个,整治河道1 320 m,修建河道护岸2 600 m(其中生态河道400 m),建成不同形式的拦水坝17座,修筑石质梯坎1 400 m,建设气象观测站、培训教室、资料室、实验室、管理房各1处,建成了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该示范园于2013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2 园区运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园区在大峪沟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态化、科学化,各项措施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了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目前,园区林草覆盖率达87%,且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水土保持措施与自然景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同时,园区内水土保持技术示范措施成为流域内生态游的一个景点,游客在享受当地自然产品的同时,了解了水土保持相关知识,提高了生态环境意识。观测示范区内的模拟降雨系统、水土流失演示系统及形态各异的谷坊群还吸引了周边中小学生前来参观。目前,园区已成为临沂市中小学生生态自然实践基地、临沂市水土保持国策教育基地,并被纳入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发挥着水土保持科学试验、技术示范和宣传教育的作用。园区运行以来,通过果园承包、技术推广及生态旅游,初步实现了“以园养园”的经济目标。

虽然园区运行初步达到了既定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难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一是园区空间狭小,难以形成一定的生态旅游规模,除了行业内参观学习、学生实践、国策教育,休闲游客不多;二是园区社会效益发挥尚可,但还没有形成更广泛的影响;三是虽然被定性为科研型科技示范园,但是园区内开展的基础试验平台不多,水土保持监测多在人工径流小区开展,很难取得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数据。

3 园区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目前主要开展了水土保持相关机理试验研究,为探索水土流失发生机理、制定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丰富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提供了技术样板。园区建设目标是打造集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窗口、实用技术辐射源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未来,要实现园区长远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补齐短板,进一步发掘、整合资源,与时俱进地拓展水土保持相关业务,突破发展瓶颈,发挥更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3.1 水土保持技术资源

目前园区内建设了生态修复区、梯田技术示范区、地堰保护示范区、用材林示范区、节水工程示范区、小型蓄排引水工程示范区、沟道综合整治示范区、裸露地面面蚀防护示范区等。每个分区的措施都代表着沂蒙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最佳水平,能为周围小流域治理提供技术样板。比如,在园区外围的大峪沟小流域,经过十多年的连续治理,目前配置的山地经果林整地体系、山地垂直蓄水窖池体系[2]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经果林开发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探索了山区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模式。

3.2 生态文化资源

园区内建设的生态休闲观光区,以圣龙潭塘坝与水杉林为核心,以沿沟道路为纽带,向周边辐射,形成水保措施与果园、草地遥相呼应,沟道拦蓄水瀑相连,景观小品点缀,苍松翠柏成荫,休憩、垂钓、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绿色休闲空间。为拓展空间、整合旅游资源,在园区与九间棚旅游区之间修建了环山路,形成了大的旅游环线,穿过的主要景点有“沂蒙明珠”沂蒙山村、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朝阳洞、元代道观小圣堂、龙顶山天池(水池)等人文景观,沿途还可整合的自然景观包括千年藤萝树、云雾洞、挂心橛、双乳峰、母子山等。阳春三月,漫山遍野梨花盛开,间以红桃、绿柳、青松,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园区外围的九间棚村的发展史是沂蒙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奋斗史的缩影,当地群众靠着“不怕吃苦、吃亏、吃气”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了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奔上了小康路,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艰苦创业的新典型。目前依托九间棚人民奋斗史开发的九间棚旅游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这些景点的结合,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20万人以上。园区与周围生态文化资源的整合,能进一步拓展园区空间,结合科普宣传教育,可进一步放大社会效益,扩大社会影响。

3.3 科研观测资源

目前,园区拥有气象观测站、径流小区、水土流失演示小区、沟道卡口站、植物根系观测区等,还在建成地表径流试验设施的基础上,购置了土壤质地测定仪和水分测定仪等监测仪器。园区与临沂大学、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为其水土保持监测和科学试验基地,并与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监测设备共享,实现了观测数据及时上传入库。依托园区开展的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临沂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近几年,园区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了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了数据精度和试验效率,目前已具备常年观测和试验的条件。

3.4 生物种类资源

园区位于天宝山林场范围内,群落结构稳定,古树名木众多,物种多样性丰富。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赤松林、侧柏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和以黑松、侧柏、麻栎、刺槐、水杉、银杏、柘树与杨树等为主的生态次生林;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梨树、桃树、山楂树、苹果树、李子树、杏树等,基本涵盖了沂蒙山区所有的经果树种。园区内种子植物科、属、种分别占山东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47.5%、32.4%、16.1%,同时还有兽类16种、鸟类24种、爬行类8种、两栖类3种。园区内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促进了森林生态平衡,也成为沂蒙山区生物种类较全的基因库,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与群落资源。

4 结 语

经过多年发展,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拥有了较完备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并通过提升改造配备了齐全的科研观测试验设备,加之园区及周边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生态景观和物种资源,这些都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关于园区今后的发展,一是在核心目标上,要立足北方土石山区,紧扣水土保持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雨水集蓄利用、防洪抗旱减灾等方面的研究,拓展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政策体系上,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利用当地的生态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产业链调整延长、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结合于一体,研究农业生态景观复合工程。此外,把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水、气、土、生物等生态要素,按照生物迁移、污染物传输等规律,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为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示范园水土保持示范区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东苕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