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 王 莎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信息化,都成为时代主流。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已进入深水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以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新对策对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全新的教育与管理,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的特点,怎样做好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将以运用“互联网+”的方法,从“供给侧教育”这个层面对艺术类高校思政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性的方法和手段。
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特殊性,他们既有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艺术类高校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人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些都影响到其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
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法规即可,忽视了自己对社会道德建设所应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
同时,艺术类高校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方式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类高校学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上,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能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类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愿意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藉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尊重艺术专业学生个性,是运用“互联网+供给侧教育”进行管理学生的先决条件;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必要手段。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使“作品+人+思想”达到契合和认同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与结果。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在这里,“社会认同”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思政管理者所要宣讲、传达的文化育人理念和外部环境政策。例如:2012年天津美术学院所举办的“天津精神美术作品展”,思政教师们创新性地用各学院研究生的创作作品重新诠释“天津精神”的独特内涵,作品百花齐放、不胜枚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把“天津精神”的内涵通过自己的作品再一次表达出来,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利用了“社会认同”与作品的潜在关联,把作品的内涵与社会传达的精神生动完美地聚合在一起,使简单的创作作品重新具有了社会属性和价值趋向,完成了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二次升华与提升。这种“社会认同”便是一种“加”的理念,用文化作品的力量反作用于创作者的心中,进而达到用无声的教育进行了内涵式的管理与教育。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作品。”如果把这种“相统一”比作生产与营销的关系,不难看出,作品本身同样是可以被“下单”的,其“下单者”仍是思政管理者,而作品的创作主体——创作者也就成为了“接单者”。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二者之间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互动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间接的平台——“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主要是指“人才订制”,思政管理者作为早期的“下单者”,应及时进行“产学研”方面的有效预测与评估,把学生们早期的创作作品和未来的作品效益(这里主要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信息跟踪、疏导与反馈,这样“接单者”便可以更早地了解到其作品的社会实际认可度。
例如:一件衣服的裁衣款式、一则广告的设计风格、一幅画作的笔墨神韵等,它们能否被未来的社会、人群等大环境接受,思政管理教师便能以“下单者”的身份,订制属于与时代环境相一致的作品进行公开参照和比较。例如:通过虚拟艺品藏拍、互动品鉴、跳蚤市场等创新性的社团活动形式,把有效的和有价值的“正能量需求”以“订单式信息”的模式传达到“接单者”的日常心理和行为中,这便是另一种“加”的理念。由此,运用未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把作品标签化,把传统的说教理念提前订制在“接单者”——学生们的心里和作品中。
面对新时期的互联网、云计算、多媒体等大环境,思政管理者习惯于采取运用微博、微信、微米等时下流行的新媒体手段进行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其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鉴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习惯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把自己的创作作品、展览信息等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和平台进行宣传、推介以及销售,可以说,这种“网络推销店”的模式已经成为了不少艺术类高校学生展示自己的又一华丽舞台。
作为思政管理教师,应顺势而为,通过思想评级、信用评级、专业水平评级等充分地与这些“好朋友”或“卖方”交朋友,建立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信息完全的综合评级信息库,对每一名自己管理的学生建立日常的评级打分系统。借助思政教师们的第三方评级系统,通过不同学生、不同形式的专业展示宣传和售卖,思政教师对学生会有更深入的倾听与了解,从而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二者从原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跟踪监管状态变成朋友间的“托管”状态。
此外,思政教师可以创建学生们的评级成长档案,从而进一步深入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仍是一种“加”的理念,通过时下的网络评级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长期性的印证和考量。
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象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为顺应改革浪潮,进一步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成效,就要求我们的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具备“互联网+供给侧教育”的联动思维,做到既能满足接收方的个性需求,又能体现工作的高效率和创新性。从形式上看,要体现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打破常规的“一言堂”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形式,使教育效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要用好用足“互联网+供给侧教育”这一方法,使艺术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取得更有效的成绩。
未来,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善于、勇于借助“互联网+供给侧教育”模式,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