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丹华 张楚萸
2017年6月24日6时,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截至6月27日上午10时,通过走村入户、户口比对、电话比对、群众质证等方式和社会各界信息反馈,确认发现遇难者遗体10具,73人失联。交通、电力通讯、农村住房、耕地等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53631.3万元。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进入6月以来,阿坝州茂县持续降雨,雨量比往年同期增加。
灾害发生后,村民奔走相告,位于新磨村不到500米的两河口村村委积极联系救援队,将受灾群众组织集合起来,等待消防队伍以及救援队伍的到来,最先到达的救援队伍为邻村的民兵队伍,村民本身没有开展有效的救援行动。上述情况反映出两河口村无可调用的救援队伍,未能充分利用灾后救援黄金时间,因此,建立一支社区本土的救援队伍非常必要。
笔者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的社工团队成员之一,进入灾区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对建立救援队伍的经验及困难进行调研,探寻如何建立社区本土救灾队伍。
“社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工作者们从实务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理念,一般用于指导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社区社会工作者希望能够以社区作为基本单位,利用一些专业的工作手法,调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解决社区问题,重建社区美好环境与文化氛围,塑造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与依赖感等,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在“社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本文中所指的社区救援队伍在目前社会环境背景下,希望着眼于农村社区安全这一影响基层居民生命安全的重点,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农村社区居民为主要力量,建设一个安全与互助的农村社区环境,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
农村社区救援队伍具体是指由所在村镇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组织,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工作者为辅助力量,通过助人自助互助的建设方法,更好地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的能动作用,动员全农村社区成员参与的救援队伍。在社区救援队伍的建设方面,要结合本社区的文化和资源,使队伍成员均具有自救互救的能力,确实建立一支社区本土化的救援队伍,能在应对灾害的全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建设农村社区救援队伍有一定难度,这不仅是由于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人口构成等不同,加之农村社区救援队伍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少、队伍成员不稳定、减防灾意识脆弱和支持来源不稳定等缺点,都给农村社区救援队伍的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又由于农村地区村民之间情感联系较为密切、团结互助和能生产农产品等优点,所以,在建设农村救援队伍方面,也是十分有利的。
我国目前现有的社区救援队伍,一般是民间应急救援队伍,队伍的建设资金通常来源于政府或是基金会的资助,救援设备相对于比较齐全,救援能力也很高,但是,这样的应急救援队伍因为运行成本过高而很难建立在每一个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且由于救援队伍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密切,平时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络网,因此,当灾害发生时,灾害响应时间较长。在灾害地区,由于社区居民的社区安全感与归属感十分敏感,因而,建立一支社区本土的救援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
灾害无论大小,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都会在社区中得到体现[1];而应对灾害最主要的主体,就是人;针对农村社区如何应对灾害、尤其是从农村社区的层面来看,本文注重于从灾前应急准备、灾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三个方面来分析建立农村社区救援队伍的优势。
首先,农村社区居民作为灾害地区的居住者,他们非常清楚所在社区的整体情况,例如:本社区有哪些灾害隐患、灾害隐患点在哪里、灾害时期有哪些社区资源利用、需要进行帮扶的社区脆弱人群有哪些等;将以上内容作为社区的应急准备工作内容,可以提前做好一些相应的减灾防灾准备工作,比如可以号召村民一同绘制社区风险图、社区资源图、脆弱人群分布点和撤离路线图等。我们在两河口村开展调研工作时,发现当地村民都非常了解自己所在村子的整体情况,如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灾害隐患、灾害隐患点在哪里、居住村民的位置与家庭人口组成、以及一旦发生像地震这类灾害后,哪里还会有可以饮用的水源等。
其次,文化是构建一个社区必不可少的元素,毫不夸张的说,文化是社区构成的灵魂,我国之前的传统社区就是以家族文化为纽带维系起来的,一个社区的文化对于社区团结、社区发展、社区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居住在经常发生灾害的社区,居民们有着自己特有的应对灾害的文化,因此,灾害文化在减灾救灾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四川凉山彝族对于灾害的认知和传统知识有利于地方性的防灾减灾[2],以两河口村为例,两河口村是四川阿坝羌族居住地,由于经常多灾害发生,当地村民对于灾害认识较深,并且有一定的应对灾害的经验与能力,羌族文化让村民有互帮互助的传统,最基本的就体现在,当到了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其中有一家需要进行采收时,基本整个村子里,在家的人都会去帮忙收农作物,在一个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也极易形成,对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村社区救援队伍的建立有助于在灾害时能够快速发挥作用,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快速开展救援行动,且充分利用本社区的有效资源,有效地避免了由于资源缺少和不知道资源在哪里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抢救伤亡人员时,社区救援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脆弱人群即老弱病残进行优先的救援,确保他们的安全;同时,也能在灾后其他的外界救援力量进入时,减少外部救援队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了解灾区情况,延误救援时间,以减少社区及社区居民受到二次伤害。
灾后外界的各类救援组织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最终都将由所在地区来承担,因此,灾后应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让居民自己有能力重建社区与可持续生活。目前,许多的灾后重建都是从外来管理者和帮助者的角度出发,从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的寥寥无几,即使有考虑,也很难了解本社区的实际需求,只有知道需要什么,才能给予什么,想要苹果,却给予一车梨子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而社区救灾队伍则能很好解决这一困境的,因为他们居住在这里,知道需要用什么来保障他们自身的人身安全,居民自身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代表着社区需求。让居民自己作为主导,不仅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能一步一步的建设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参与感,并且居民是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主力军,是无法被替代的。
本文将以两河口村为例,提出一些目前在农村地区建设救援队伍的困难,由于农村地区的情况比较特殊,人口成分不合理,目前在建设救灾队伍的实践中,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困难阻碍救灾队伍的建设:
青壮年人口的流动,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家庭生计,青壮年一般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人口向外流出严重,因而会出现队伍的青年主力偏少,导致队伍的构成不合理,居民信任度低。在两河口村当地的青壮年大部分人都已经外出务工,留在村子中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青壮年一般只有在收获花椒等农作物时才会回来,因此,当我们在村中打算组建救援队伍时发现救援队伍很难组建起来,即使在村中的青壮年,由于数量较少、知识水平、身体状况等原因,在救援队伍中发挥的作用也会比较少,是组建救援队的第一步也是第一大难题。
一般队伍的运作除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和基础设备后,还需要队伍领导力量,社区虽然是有居委会等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队伍提供领导和指挥的作用,但是,现在并不是以前的集体经济,私人财产归个人所有,在没有外来资金的支持下,依靠社区居民来保障救援队伍的运行资金和购买高昂的救援设备,可能性很小,除非社区产业非常发达,但是,资金与专业设备是救援队伍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没有运行资金保障和基础设备,仅仅依靠救援队伍队员的力量,救援队伍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以两河口村为例,两河口村是一个灾害较为频发地区,当地村民是具有有关减灾防灾意识的,也会有一定的应急救援技能,我们还了解到的是村里是有一支民兵队伍的,这个民兵队伍是由镇政府牵头在村里挂名的,可以充当救援队角色的一支队伍,深入了解之后发现,真正参与其中的人非常的少,同时,很多村民觉得这个救援队伍没有一个正式的办公地点和专门负责的人员等,即使当灾害发生之后,在家里面的村民老老少少还是会去参与营救,只是基本是等到外来救援队伍来之后,因此村民觉得加不加入都无所谓,居民加入的积极度比较的低。目前许多社区的救援队伍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合理的规章制度、办公地点、固定的人员组成等,让社区居民产生一种形同虚设的感觉,从而居民参与救援队伍的积极性很低。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不仅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更要在第一时间处理灾害[3]。因此,社区作为减灾防灾的主要基础,尤其是农村社区,建立一支适合社区本土的救援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通过实践观察,从如何甄选社区救援队伍成员、组建救援队伍流程以及队伍成立后的运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提出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条件下,建立一支完善的社区救援队伍。
要长期居住在村里;个人自愿加入;能按规定参加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具备与所参与志愿者类别相关的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依法参与救援服务、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社区及相关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意识到应急志愿服务行动潜在的风险并具备相应防范技能等。
分析村内群众,寻找入手点。村内群体可以分为两委和小组长、党员队伍、民兵队伍、灾害信息员、自组织队伍、热心村民和骨干。
对接与访谈,与上述群体进行对接,阐述减防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共同探讨灾害点信息,村内脆弱群体,社区资源,危险房屋等信息,提出试图搭建社区应急队伍的想法。最终依托当地政府或者有威望的社会组织,动员组建队伍。
首先,共同制定队伍管理办法,包括作为社区救援队员的权利、义务和服务内容、日常管理与培训要求、灾情的上报机制和应急调用机制、确立奖惩机制。其次进行队伍分工,主要可分为救援、安置、医疗、预警、指挥五个方面,最后应进行队伍的培训包含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知识方面有减灾知识、避灾知识、灾害标识知识、村内资源放置位置、村内脆弱群体居住位置、危险房屋位置、灾害点位置等村内基本情况的掌握等,技能方面则应有通过观察环境判断易致灾因子的技能、急救技能(出血急救,呼吸、心跳骤停急救,骨折急救,触电急救,烧烫伤急救,火灾急救)、使用通讯设备、抢救工具、监测系统、预警系统、防灾包的技能等。
两河口村村委会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帮助引导下,已将村中的民兵队伍通过培训、防灾演练、急救技能训练等方式,发展成一支社区救援队伍。农村地区应对灾害反应慢、能力弱,通过利用现有实践经验,借鉴整合,建设农村社区救援队伍,挖掘社区优势与资源,是缩短灾害反应时间,利用社区本土力量减少灾害损失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