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天津 300400)
职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学习品质较差,在校期间就业创业意识淡薄,学生自身对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自主性,更不知如何自我培养。学生就业后企业反馈效果比较差,大多数就业成了应付了事,从本质上讲无法促进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并没有从社会需要、企业的需要和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能力培养的实效,使所谓的能力培养趋于形式化,犹如纸上谈兵,照本宣科,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中,教师没有根据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向学生提出针对于本专业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任务,针对性较差,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漫无目的。
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行业需求而言相对滞后,产教融合程度差,使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用人单位需要不相符。办学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没有明确的培养措施,且缺乏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联动性。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训练内容单一乏味,缺乏互动实战性,内容缺乏实践挑战,并没有形成较好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教师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活动中没有彻底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高度重视起来,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 职业道德习惯的培养也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习惯的培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能在优秀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中形成,,并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能使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发挥自己的技能水平,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近几年,我们对校企合作谈的越来越多,也充分论证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办学的优势,可以说合作培养使得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合作谈何容易,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只有将企业和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上达成共赢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否则培养学生能力很难做到事半功倍。
对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国外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劳动力,关于在校学生的研究主要观点是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职业生涯规划等系统课程要承担起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任务。我国对就业能力研究主要是基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开展的,缺乏针对性。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研究更是缺乏体系。
教育部相关机构从2008年开始,联合各部门,持续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用人单位也积极地参与到比赛工作中。在国赛的引导之下,各地省赛、市赛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对于提升技能大赛效果是非常有效的,使其社会实践性进一步得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大赛的助推下得以快速提升。
3.1.1 技能大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了强化。“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提高职校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一线技术人才,就必须对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职业院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比赛,明确自己的技能目标和不足,使日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迅速成长为符合岗位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各职业学校依托技能大赛,进行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的针对性改革,丰富教育途径,反复修正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水平。
3.1.2 技能大赛再现了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对工作岗位上工作环境的仿真实训,工作岗位对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客观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与不足,瞄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赛项比赛中,考察学生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经济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内容。学生能够从企业筹集资金、产品开发、市场预测分析、广告投放、经营策略调整、销售、货款回收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进行知识的重新整合构建,从而使工作技能满足岗位的要求。
3.1.3 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媒介,使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上至全国,下至各省市,职校生各项目比赛的筹备和比赛,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加入。大量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赛前的企业培训,不仅使得比赛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度了解,加强了他们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这种“双师型”教师才是适合职业学校特点的。根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的方案要求,从今年开始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相关老师不仅要有学历证,同时还要有三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并将逐渐全部面向企业工程师等招聘。三年内使“双师型”师资过半。同时,各个专业都要建立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团队,在全国层面培养领军团体,引领职教行业创新发展。第一,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的专业课老师应当定期下企业进行针对性极强的,符合行业、岗位最新实际需要的培训。职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岗位转变为“固定于流动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教育师资的培养。通过青年教师下企业实习,教师脱产轮训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第二,建立定期的师资培训考核制度。每年聘请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帮助教师了解相关产业、行业发展新趋势,加强专业实践学习,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不予聘用;第三,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鼓励职校聘请专业相关行业的劳动技能人才来进行教学,把相关行业的领军技能人才纳入教育教学的资源中。并且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生管理方法的培训。一线专任教师与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教研学习,取长补短;第四,进一步探索职业院校教师的构成体系,继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深化专业课教师的行业企业的实训实践。
3.3.1 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是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的本质,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可以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以企业为主导,根据行业和社会的需求采用企业的典型案例,根据企业需求指定教学大纲和计划想,学校依此实施教学。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教材使用,可以采用企业编写的教材,也可以采用企业与学校共同编写的教材。在此过程中,规避双方的缺点,保持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教材职院可聘请专家进行监督和把关。
3.3.2 深化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需要组建组织,搭建合作平台。校企协同参与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全过程,甚至可以开展学生自评工作。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较为重要的是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邀请企业参与评价。学校通过组织技能比赛与考核,或者是技能演示活动,允许企业直接参与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聘请企业技术方面的业务能手担任评委,现场直接进行专业性更强地辅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并且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企业可以成为考核职业院校学生的主体方,由他们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标准。在专业课程学习结束,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判断其是否已经达到了毕业的要求。邀请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们更清楚地明白企业的要求和行业的用工标准,使学生主动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顺利完成就业和创业。
首先,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的应用型特点。一是学科专业设置进一步瞄准市场需求,向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倾斜,强化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二是推动职业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根据新出台的职业院校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十年内要使职业院校的办学机制全面转向社会多元化办学,着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突出鲜明的职业特色。在职业教育的用人选人上下功夫,在现代化教学水平上努力,健全和完善的师生的实习实训环节,让社会行业深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产教、校企环环紧扣,使职教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课程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但一定要避免把社会资源变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第二,强化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职业资格证是相关行业企业对其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是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水平的体现。学生在职校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不仅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是对自身成果的认定,进一步树立了就业创业的信心。学校在课程开设上应向考证科目靠拢,从刚入学开始,就要利用所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并且要有成为一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受人尊重的技能专业人才的愿望。通过树立理想,避免了虚度宝贵的青春时光,激发了荣誉感和进取心,同时培养了他们“终身学习”意识,进而努力奋斗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顺利取得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的同时,自主地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达到行业企业的用工标准,避免岗位能力的缺失。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使网络的互动性与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性深度融合,实现课外与课堂的统一,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校外与校内的互动。职校学生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将发挥这种相互影响的互推效应,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的优秀学生。
基于学生数据的分析,配对企业岗位需求,在开放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依托学校师资和其他资源,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创业课外活动,使得他们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这对于学生实践的锻炼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在组建创业团队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结对子,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开拓新的就业创业渠道。不仅推销了人才,带动了创新的产业发展,将师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进而孵化出一系列创新小微企业。
例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组建企业和学生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发布任务,企业可以清晰明白地看到我们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并且直接得到反馈。企业在平台上为自己定制了人才,每一个不同特点的学生也得到了适合自己的展示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会巩固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会提前体验到就业创业带来的无限乐趣,会认识到一大批能在不同程度帮助自己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一来,整个学校的就业创业氛围会非常得热烈,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将会得到充分地锻炼。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社会、政府、用人企业、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校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激发学生自我培养意识,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职业院校要改革教育观念,加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在这条路上寻求教育教学的多方面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磕磕绊绊不要紧,举步维艰不要怕,只要拧着一股劲走下去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