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铁石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反夹住了鸟的嘴,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五年级小朋友黄圣凯发出的“灵魂考问”,不只把家长难住了,还难住了看着寓言故事长大的你和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战国策》,课本里的白话文翻译是忠实于原文的。对此,网友给出了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孩子有质疑精神是好事”,有人却说:“这不就是‘杠精’吗?神话故事就是神话故事,照这么说,动物还不会说话呢。”
可孩子提的问题,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杠”字能下定论的。
从生活逻辑来看,鹬蚌对话确实“错”得更离谱,很多寓言故事里都存在这个问题,包括外国的寓言故事。但是,寓言这种文体,在于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故事性及细节并不是它的主要追求,这种疏漏又是可以谅解的。
小朋友们慢慢长大,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也在不断深入,而提问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在伊索寓言《蝉和蚂蚁》的故事里,蝉热爱歌唱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只能面临饿死的结局吗?那绘本故事《田鼠阿佛》里的小田鼠,为什么只靠写诗就不用去收集过冬食物了呢?当我们还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等到我们不再为这些问题劳神,就已经变成充满烟火味的大人了。
法国作家加缪重新解读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写出经典名篇《西西弗神话》。鲁迅先生重新审视中国神话故事,写出重要作品《故事新编》。如果没有对于原著的质疑和提问,这两位大师不会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保持好奇心,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在理工科学领域,提问也是发现真相、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法宝。
丰田公司的5why分析法,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多个“为什么”来自问自答,让解决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自负的假设和逻辑的陷阱,从表象出发,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
比如一台机器不转动了,你就要问:“为什么机器停了?”“因为超负荷保险丝断了。”“为什么超负荷了呢?”“因为轴承部分的润滑不夠。”“为什么润滑不够?”“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呢?”“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为什么磨损了呢?”“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
反复追问上述5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需要安装过滤器。如果“为什么”没有问到底,换上保险丝或者换上油泵轴就了事,那么,几个月以后就会再次发生同样的故障。一旦发生问题,如果原因追查不彻底,解决办法也就不会奏效。因此,5个“为什么”构成了丰田式科学态度的基本内涵。
孩子永远有问“为什么”的权利,或许这些“为什么”在长大后看来会显得傻得可笑。但,重要的是——不管你多大,永远不能让探寻的眼睛蒙尘。突破和跃升,往往从好问问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