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2019-01-19 21:06王晓宗
天津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问卷中职职业

王晓宗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天津 300000)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势必会推动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改革,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则直接关乎到人才的供给质量。2016年11月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的调研报告称:当前,中国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技能劳动者数量占中国就业人员总量约19%,高技能人才则只占5%。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进程的不断深化,这种低品质供给过剩导致中国劳动力技能供需错位的现象还将更加凸显。“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从根本上并没有得到改变。

一、高质量发展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

目前中国正逐步向价值链上游转移,提供或制造的产品也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2015年5月8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全文制定了奋斗目标: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是重要的供给要素。不断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教育体系,在这场变革中势必会首当其冲。

面对新形势,我们既需要培养和提供初等应用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又需要培养技能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通过加强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加强学生实训实操部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国家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大力倡导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能够持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供给高质量应用技能型人才。但是多年来传统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被院校当成了一种吸引生源,维持院校巩固率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质量的高低往往容易被忽视。改变这一现状,改革和创新现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现有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中高职“三二分段”为例,面向天津市多所开设了“三二分段”中高职课程衔接教学班的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教学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现将其中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阐述如下:

(一)缺乏职业倾向测试和职业发展指导

问卷内容:您认为当时入学前,以下哪项是影响您选择专业的主要因素?(单选题,面向中职在校生发放问卷220份,有效回收220份,回收率为100%)

A.自身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B.受家长或身边人员影响

C.看了学校的招生简章的专业列表后随意选择的

D.其他

汇总收回的问卷结果,我们发现仅有21 个学生选择了A选项,即在入学前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9.5%。可见,在当前没有相关职业倾向测试和职业发展指导的情况下,贸然让学生作出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显然是不科学的。有些学生在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特别是开始接触到专业课程、实操训练后,往往发现自己当初所选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偏差,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早早地失去了兴趣,硬着头皮完成自己的学业。此外,职业倾向测试与职业发展指导的缺失也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多数的创新正是来自于一个个普通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人。综上所述,加强对学生入学前的职业倾向测试和职业发展指导,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问卷内容:您认为中高职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题,面向高职在校生发放问卷168份,有效回收168份,回收率为100%)

A.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B.课程设置衔接有问题,有课程设置重复和课程设置疏漏现象

C.课程内容衔接有问题,有内容重复和短缺现象

D.实习实训衔接有问题,有内容重复,技能训练顺序混乱

E.教学模式衔接有问题

F.中高职教师教学方法衔接有问题

G.中高职管理模式差异较大,缺乏衔接和过渡

H.评价方式不同,缺乏衔接和过渡

收回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选择了A 选项,24%的学生选择了B 选项,而选择C、D 的学生数分别占到了18%和16%。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中高职学校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展现出较为随意、重叠性大、层次不清等特点。我们都知道,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往往对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平日的教学活动安排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目标制定较为随意,必然导致同一专业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差异性较大,这是一个横向比较的结果;而从纵向来看,同一专业中职校与高职校对接,如果目标制定重叠性大、层次不清,必然导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重复,最后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学时间成本的增加,无形中加大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本。

(三)中职升高职职业技能考核较为僵化

问卷内容:您认为学生“三二分段”升学考试成绩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吗?(单选题,面向中职教师发放问卷110 份,有效回收107 份,回收率为97%)

A.不能 B.反映的很少

C.能大部分反映 D.能全部反映

收回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共有71 位教师(占比66%)选择了A选项或者B选项,即认为现阶段“三二分段”升学考试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确,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五年一贯制”以外,中职生要想升入高职院校,都需要参加中职升高职的统一升学考试。但是现阶段无论是春季高考,还是“三二分段”中职升高职统一考试,对职业技能的考核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问卷内容:您认为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情况如何?(单选题,面向高职学院管理者发放问卷61 份,有效回收61份,回收率为100%)

A.构建较为完备 B.构建基本完备

C.存在一定缺失 D.存在很大缺失

收回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有41 名高职学院管理者(占比约67%)认为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存在很大或者一定的缺失。为了保障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在此基础上,为了贯彻落实这一通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又于2016年4月下发了《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 号),并分别确定了以天津市等18 个省(市、区)为试点,分别开展为期三年的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试点工作。可以说,在我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对于学校个体的教育质量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才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学生前后历时五、六年,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机构里,完成从一个没有职业属性的自然人到满足职场需求的、拥有高技能的职业人的蜕变。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来促发新动力。为了能够提高中高职衔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现提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如下:

(一)加强对学前学生的职业体验课、倾向测试和职业发展指导

倡导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及专业前,首先要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增加相应职业体验课。设置相应职业体验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场所参观、调研等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每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每年5月第二周)的时间,利用当地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些专业技能、技术课程的学习体验,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统一组织进行。通过测试,学生可以对自己作最初的判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相关的某一个专业或者是某几个专业。然后,由当地的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聘请当地该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为已作职业选择的学前生进行讲座,对其选择的职业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与指导,让其对今后选择的专业有大致了解,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二)围绕岗位实际需求设置课程群, 明确中高职培养定位

围绕岗位实际需求设置课程群,明确中高职培养定位。杨进在中国职教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2016年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综述》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列举了一组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的人才需求调研数据,并对具体岗位给出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人才需求比例。可见,对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中职、高职在同一领域、相关专业上应该各有各的培养定位、各有各的培养目标。围绕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群,既可以紧密联系实际,又可以将同一专业不同层次(中职、高职)区分开,避免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确定本行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岗位及其性质,并统筹相关中高职学校密切围绕岗位需求,分别设置满足不同层次的课程群,为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甚至胜任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现有升学考试中对职业技能考核部分

改革现有中职升高职升学考试中对于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部分,提倡将企业引入进来,实施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日常表现等纳入升学考核范围。随着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广泛推广,这种“学生+学徒”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逐步生根开花,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拥有了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课堂也由校内逐步拓展到了学校外(企业),校企双主体的职责逐步被明确。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核,特别是中职升高职的升学考试来说,应当积极地将企业也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中,特别是专业考核部分。

(四)建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逐步建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从形式上应包括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1.内部评价。内部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专家的外部评价作准备,更是为了提高院校管理过程的透明度,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引发职业院校从主观和客观范畴探寻原因,促进学生、教师等参与者的交流与沟通,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引导学校不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之间跨越了两个阶段,即中职三年学习以及高职三年(两年)的学习,应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将其割裂开。因此,建议拥有对口专业中高职院校分别设立数据资料收集部门,而在各行业指导委员会设立教育质量评价部门。内部评价的具体流程如下:第一步,正式调查前,由行业指导委员会公布相应的实施步骤,评价过程以项目形式进行,要有明确的目标、职责、实施步骤以及过程文档。第二步,由中职高职学校的数据资料收集部门,确定调查对象并收集数据资料。第三步,由行业指导委员会依据上报数据,加以分析和整理,并根据指标分析现状,撰写报告。第四步,内部评价修正核定,提出本行业相关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整改方案和措施。第五步,由行业指导委员会设立的教育质量评价部门督促改进方案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2.外部评价。外部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完成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成效的评价,明确优势与不足,确定完善的方向,在评价报告中给出具体的建议。外部评价的具体流程如下:第一步,外部评价正式开始实施前,由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召开筹备会议,参会人员包括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团队、对口中高职学校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培训企业代表以及学生最后入职的企业(雇主)代表等。会上由行业指导委员会设立的教育质量评估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拥有对口专业的中高职学校的信息,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流程等。第二步,评价团队利用网络以及发放纸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参与外部评价的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进行调查,如对学生及学生家长、企业(雇主)的满意度调查等,并结合中高职院校分别设立的数据资料收集部门所搜集的数据信息,作出综合的分析、判断。第三步,评价机构形成初步的评价报告。第四步,拥有对口专业的中高职学校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培训企业代表以及学生最后入职的企业(雇主)代表等与评价团队反复磋商,提出报告修改建议,双方达成一致后形成最终评价报告。第五步,由行业指导委员会与对口专业中高职学校的学校领导,依据最终的评价报告,共同协商该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发展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猜你喜欢
问卷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