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德育新路径,创新现代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2019-01-19 21:06孟繁民王颂崔吉祥鲍迪刘宝怀张兆河
天津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德育

孟繁民 王颂 崔吉祥 鲍迪 刘宝怀 张兆河

(1.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天津 300131;2.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天津 300380;3.天津市南开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 30000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它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强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德育内容和机制为出发点,成立课题组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德育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德育多元育人体系,发挥德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德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坚持把德育摆在首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与家庭、企业、社会密切配合,将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多元统一,建立了德育工作多元协作育人机制,有效地形成了教育合力。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职德育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取得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引领,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是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二是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做好德育工作。强化德育课程为主体的显性教育,辅之以专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家庭教育等方式的隐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知其中蕴含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

(二)构建“一主线五维度”的育人模式,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因此,要从德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求,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抓手,积极构建了适合目前中职教育现状的德育课教学育人模式。

例如: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积极进行德育课程教学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充分利用德育课堂的主渠道功能,构建了“一主线五维度”的育人模式,即:以德育课课堂教学为主线,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教师人格魅力这五个维度上形成合力,实现知识育人、德育课程教学育人、德育教师人格育人,形成了全方位德育育人的新标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以五门德育课程为抓手,更新教学理念,实现主体转向;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创新德育课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自主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在德育课堂上充分凸显,培养学生德育课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实施“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强化非德育课程的德育渗透

非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中职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渗透,使学生从不同课程和专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分析各类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寻找德育渗透点,把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和未来岗位工作要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勤劳节俭、团结互助、严谨敬业、开拓创新的职业道德素养。调研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德育形式是实践与活动。因此,通过文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共同教研的形式,研讨并实施“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即:依托教学活动或实践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小组研讨、专题演讲、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使德育渗透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实施“12641”培养模式,实现多方联动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长线,把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和产、学、研对话机制打造作为示范点。根据“多方共赢,校企融合,按需培养,模式各异”原则,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核心,坚持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与“三全”德育工作体系建设联动。

例如: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企共建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他们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促进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在“职业生涯导航课程”中,实施了“12641”培养模式,即:“一个主题——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和职业素养;二个阵地——学校和合作企业;六项内容——校园环境塑造与企业环境相融合,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法治教育与企业行为文化相融合,教育管理制度与企业制度文化相融合,礼仪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与企业精神文化相融合,学科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学生评价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相融合;四个步骤——了解企业文化、体会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融汇企业文化;达成一个目标——学生建立自信。”

(五)广泛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凸显德育活动育人功效

多年来,天津市各中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礼仪常规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大型活动;学雷锋、感恩教育、工匠精神作品展、道德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知识竞赛、作品征集展览、风采展示等竞赛活动;利用纪念馆、档案馆、展览馆等教育基地,邀请专家、社区宣讲员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志愿者队在校内外开展健康讲座、慰问、卫生清整等服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为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也发挥了活动育人的独特作用。

(六)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内容,对学生采取综合评价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尝试实施多元、多角度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德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评价体系构建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如,红星职专根据课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必修课程采取学分评价方式;活动课程纳入学生“5S”标准管理监督员初级、中级、高级证书考核中。在各级考核中,学生自我监督和班级督查中的实际表现考核成绩占60%,相关案例分析、班级“5S”管理提案等考核成绩占40%。坚持发展性评价,证书颁发实行动态管理,对于有重大违规违纪行为的,予以降级甚至取消等级证书;最终获得高级证书者,优先推荐就业。对学生顶岗实习中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训导》课程,实行等级制考核方式,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制定跟踪评价制度,通过教师(包括顶岗实习教学的企业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等评价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协作性、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也可把实际完成的工作项目作为毕业考核;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确定考核内容;考核可采取平时作业、答卷与口试、理论与操作、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这种校企融合型评价方式,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得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中也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提出了相关要求。

天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开展中、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中,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成因、标准,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的对策。

(一)全方位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心理健康课程,要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要与职业认知教育协调统一,从中职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的阶段都要进行定期认知、澄清、定位,同时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在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学生自我认知、职业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师资队伍教育能力不断提升。

(二)三阶段三结合,创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有机地融入到中职学校不同教学阶段的专业教学中,天津的部分中职学校通过三阶段三结合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即:通过职业意识初养成、培养合格专业人、打造完美职业人的针对性教育,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自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经过调研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明确丰富,教育形式更加多样,重点突出了在不同情境下“活动载体”的教育实效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切实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全面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强技能重素养,建设一支德育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促使各学科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和职业生涯引领者”,教师们在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培训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教师们除了发挥“授业”职能外,更加注重给学生“传道、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真正贯彻了职业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培训、研究、比赛、撰文和实践,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从而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德育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四)强理念多载体,构建“双提升三融合七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中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突出了“整体育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例如:劳动经济学校着眼于教师综合能力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搭建心理课程、教学渗透、心理大赛、拓展训练、社团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七大教育平台,通过研究、活动、分析和反思,以实验的方式摸索出专业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实现了知识、技能、素养三者有机融合,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深内涵促发展,带动中职学校教科研工作上水平

通过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学习、探索、实践和总结,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教科研工作中来,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综合业务能力和教科研素质。同时,本项工作的开展和研究也带动了各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学校深层次、多角度的内涵建设。如,天津市九所中职学校联合编写了《心理健康》教材,劳动经济学校、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几所学校还编写了《中职生心理健康活动手册》,对心理健康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六)多角度多载体,有效促进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展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在非德育课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拓展训练、社团活动、团体辅导等形式,切实提高了学生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升。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各种问题,呈现出不同状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及形式,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专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文化传承,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上的隐性作用

(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式人格”,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天津市各中职学校注重校园环境育人,营造传统文化环境育人氛围,用榜样的力量,对中职人才的成长进行精神引导:在学校建筑外、楼道内及教室里摆放、悬挂、张贴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雕像、画像,名言警句;用圣贤之言为中职学生成长提供文化给养,利用晨读时光,从经典名著中选取内容,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让学生每日一诵;组织国学大讲堂,由本校或外聘专家讲授;开办第二课堂、兴趣特长小组;开展国学知识抢答竞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开展艺术文化节、才艺大比拼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学生才艺交流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动力,为学生的顺利成长营造氛围,为“中式人才”培育提供环境保障。

(二)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关注礼仪规范、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天津市各中职学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进行传统礼仪教育,积淀文化底蕴,发挥传统节日的社会价值,培养家国情怀,实现学生“尚礼、尊规、守法”品质的养成。如,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专、红星职专结合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职业生活,本着以礼待人的原则,将礼仪细化到个人行为规范中,在实践中践行中华礼仪规范,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结合专业学习职业礼仪,在部分专业开办职业礼仪大赛;同时,借助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如,第一轻工业学校开设《硬笔书法》课程,在反复的练习中,使“追求精致”的匠人精神烙于心,成于手;汉沽中专将地域传统民间艺术——飞镲表演引进校园,在不断学习和演练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少中职学校开设传统文学欣赏、艺术欣赏、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选修课,给予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智慧的启迪等。天津市各中职学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予学生美德的教化作用,促进中职生创造力和智力发展,为中职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文化底蕴。

(三)通过优秀技艺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讨总结德育在天津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德育导向作用,实现中职教育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乐观豁达的心态。如,汉沽中专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踩高跷;利用第二课堂开设有关传统乐器、绘画等兴趣特长小组;学习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剪纸、风筝制作的工艺,鼓励学生进行才艺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学习,增强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实践基础。

总之,通过研究与实践,天津市各中等职业学校以有效融入德育为出发点,强化多元协作,构建了与时俱进的德育育人新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育特色、创品牌、搭平台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培育推广机制。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