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丽萍,陈勇豪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郑州 450001)
体教结合理念是在1987年提出的,它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结合,在学校的基础上,在教育的规则上对运动员进行新的系统的文化教育培训机制。体教结合的理念着眼于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旨在让体育人才全面的发展,培养“智能”体育人才[1]。虽然体教结合理念在我国的提出已经30 年,但其相关政策理论并未得到较好的实施,目前我国体育人才的文化教育问题仍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现象。2016年10月,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池建再次强调体教结合,表示体育运动需要回到教育。他在演讲中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回归教育,由两层含义组成,首先是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有学上,有阅读。第二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学习之外,能够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让自身更全面的发展。池建校长本次的发言,在体育界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自1987年,在“体教结合”的目标下,我国原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后,中学体育特长生成为高等体育院校的主要生源之一[2]。由高中体育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组成的高校体育院系学员,在为体育发展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同时,促进了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发展了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但受应试教育思想和社会大环境对体育的偏见的影响,中学体育特长生在文化课学习和专项训练之间存在诸多结点,其学训矛盾的结点亟待改善。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增加,但是高中学生们仍旧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文化课上付出中多努力成绩却得不到提高的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此时体音美艺考的出现,在他们看来成为升入高校的一个捷径。而这种捷径往往得不 到家长的支持,因为在多数家长看来这是不务正业的。面对着音乐、美术艺考的众多开销却不被家长支持,以及相比较之下较少的体育考试开销,成为一名体育特长生参加高考成为了众多成绩相对不理想的高三学生的选择。
对于从事运动训练的人都知道,一名运动员学习的完成从选材到成才需要近10年的训练周期,但对于众多“临时抱佛脚”的高三体育特长生们这是不现实的。他们要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学会高招体育的项目,并达到相应的分数。如此短期行为将造成训练时间的集中化,但面对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心主义思想”,高三的老师们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也必然追求时间的最大化。如此一来,学生们在面对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紧迫的情况下,学训一体化规章下如何合理安排运用时间成为其面对的首要问题。
为了短期的考学,而成为体育特长生的高三学子们在高中生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而高招体育特长生的考试分为专项能力测试和一般能力测试,其中专项能力测试是针对体育特长生们在自己所选择、所擅长的运动项目上的测试。但对于选择体育考学的高三学子们,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并不了解,对运动专项的选择充满盲目。他们对于专项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得分的难易、提分的快慢,基本上忽略了自身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规律,追求分数成为其唯一目标,造成了专项选择的随意和盲目。
教练主要负责学校体育特长的日常训练。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交集[3]。但当班主任所管理的班级中出现了体育特长生,二者的关系就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体育特长生首先是一名高中生,然后是一名体育特长生。作为一名高中生,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遵循班级的各项规章条例是必然的。但作为一名体育特长生在面临升学压力时其日常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是非常大的,因此特长生们要得到较高的营养和睡眠保障,同时还要克服训练疲劳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二者之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冲突和矛盾。这也导致了教练和班主任之间对于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产生了分歧,虽然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但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位置,其关系往往难以协调。
从迫于升学压力选择成为一名体育特长生开始,必然伴随着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的难以协调。为了进入高校成为体育专业学生,为了尽快提高运动成绩、提高运动水平,有必要增加训练时间和负荷测量。这种短期的运动行为将不可避免地让身体受到伤害,同时文化学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体育特长生的目标安排大都是体育成绩的过线,之后再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学训一体化”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合理化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时间[4]。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都笼罩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而在应试教育下,锦标主义盛行,但我们的“育人”思想一直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多少人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在“锦标主义”的指导下,学生们在每日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中疲于周旋,逐渐与普通学生疏远,也渐渐在身份上被大家所歧视,被大多数人所不认同。而大多数家长引入认为孩子是对于高考没有信心,文化课学习差才会选择体育。这些思想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在目前,体教结合理念下,体育正在回归教育,如何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是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普通文化课程的学生还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学生,管理系统都是强校的基本手段。作为一名教练,有必要为进行体育训练的学生制定从早到晚的日常培训计划,从周一到周六开展每周培训计划,从月初到月底开展月度培训计划,以及学期的培训计划。在制定这些计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和运动规律及运动负荷。而作为一名班主任,他首先要保证班级学生人人遵循学校的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并且还会制定班级里的相关规定,以保证班级在他的管理下更好的发展。而教练和班主任在制定各自的规则的时候,其中难免会产生让拥有班级学生和体育特长生双重身份的学生难以二者兼顾的规定条例。教练和班主任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位学生更好的发展而操劳,但这种难以协调的管理体制只会越来越远离二人的初衷。
作为一名高中生,时间是分秒必争的,当有限的时间分给两件事物的时候,如何做好两事物之间的平衡就显得非常难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体育特长生的一天开始于清晨的训练,而当他们训练结束时,普通学生已经进入班级开始了早读,而当他们吃完早饭进入班级开始早读时,早读已经接近尾声,迎接他们的是一中午的文化课学习。当普通学生在教室里开始下午的自习时,体育特长生们已经在操场上开始了他们下午的训练,下午的训练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在普通学生在大课间吃完晚饭回到教室开始准备晚自习的时候,体育特长生们刚刚结束下午的训练,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收拾完毕吃完晚饭,回到教室与同学们一起开始晚自习。但这时的他们经过一天的训练已经非常疲惫了,在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下,克服睡眠问题与认真听讲之间的斗争开始了。这就是体育特长生的一天,时间非常的忙碌而紧迫,而以上所获均是正常情况下,如果有特殊情况分出现,他们基本上就会错过上课时间。体育特长生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时间冲突难以平衡。
当选择由一名普通学生变成一名体育特长生开始,在学训一体化下,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就成为了一种顾此失彼的现象。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要做的就是每日专心学习,心无旁骛。而作为一名体育特长生,在努力完成日常文化课学习的情况下,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运动训练。但在结束运动训练后,他们并没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上睡觉成为体育特长生的日常行为[5]。而这造成的结果便是,文化课成绩下滑,体育成绩也不理想。协调好高中体育特长生尤其是高三体育特长生在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平衡,成为学校管理者面临的紧急问题。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要改革创新体系,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这与“体教结合”理念不谋而合,隐藏着体育回归教育的价值,也成为高中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6]。“学训一体化”要进行文化学习和运动培训的整合,其目标首先必须是实施权威治理和思想落实,但学校体育政策的权威性不足。因此,从权威和高层治理的角度出发,要实现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健全人格为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培养自律和科学的训练。高中体育训练学生是一种短期行为,短期行为不仅会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健康人格的形成更难以谈论。因此,通过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在健康人格修养的前提下形成自律锻炼行为,通过科学的训练形成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学校体育需回归教育,在“体教结合”理念提出30年后的今天,池建校长对体教结合给出了新的解释:体育回归教育。体育的教育功能是健康人格的逻辑起点,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根基[7]。目前,随着中国不断提高的竞技水平,社会上各种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课程也衍生了许多优秀的训练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不断的被中学教练所接受和应用,并创新了更适合中学的先进的训练方法。同时伴随着每年来国培和省培计划,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让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水平得到了科学的提升,并且训练与学习也在时间上得到了协调,训练效率大大的提升。凸显科学训练的时代要求也成为了高中体育特长生学训一体化的基本理念。
体育模式是从整体上制约体育活动、和谐体育行为、表达体育内涵与价值观、整合文化秩序、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的价值子系统,是体育实践活动的最为深层的思想基础,对体育实践活动具有决定作用的一种文化形态[8]。高中体育训练的发展是一种强调协调的模式,其由价值观、文化心理、体育机制、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互相之间即可有咸亨次结构,也可由嵌套模型。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该模式所要求的各种体育活动行为的体验行为并不是目的,而通过实践体验,最终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或价值观。
高中体育特长生学训一体化的贯彻执行实施需要国家的顶层治理、需要学校的具体实践、需要社会的多元参与。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权威的管理主体和权威的言语主体[9],导致政策的创新性逐渐减少。顶层的权威治理和强化各项政策执行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作为实施培训的主体、政策的执行者、利益的承担者,学校却仅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对待高中体育特长生这一群体存有不同的眼光,这就要求国家在加强顶层治理的时候,要以学校的基本权利为前提,保障学校的基本利益。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学训一体化是一个多方受益的行为,高中体育特长生是高校体育人才的主要生源,他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对中国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相关体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量的不断发展,一些社会力量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训一体化离不开社会力量的保障。
池建校长的讲话为“体教结合”理念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面对目前我国高中体育特长生学训一体化存在的迫于升学压力成为体育特长生、训练时间短、专项选择盲目跟随、教练与班主任的关系和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难以协调的现状以及面临的种种问题。对高中体育特长生学训一体化的机制进行重新的定位、对其基本理念注入新的活力,为其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以及通过国家、学校、社会三方力量来保障学训一体化的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