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图书馆:网络交互时代图书馆知识服务新业态*

2019-01-19 17:57琼,陈
图书馆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交图书馆融合

汪 琼,陈 伟

0 导言

图书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众多挑战:顽强生长的谷歌数字图书馆,日益强大的百度搜索及百度百科、词条、问答,似乎无所不知的知乎,自主原创网络文学的QQ阅读,基于社交关系链的微信读书,号称“聚合内容筛查引擎”的米读,获厚朴资本投资的连尚文学,知识付费的喜马拉雅等,就连传统的信息资源内容提供商,如中国知网、读秀,也纷纷搭建知识服务平台,开拓知识服务新渠道。它们纷纷走进图书馆行业的领地,竭力以各种现代方式界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领域,分享图书馆的读者,甚至推出专有知识生产者的知识产品(其签约付费作者无须承担呈缴图书馆样本的责任)。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应用、产业互联网推动的行业、媒体、内容、行为方式的交互激荡将更为五彩缤纷。如此,作为社会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心的图书馆,如何通过创新实现新的发展?

读者需求永远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所在,读者的行为与图书馆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读者在现代数字网络、社交媒体、海量信息、碎片阅读、人工智能时代产生的行为变化,将决定图书馆这个有机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生长模式。

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政府保障、社会公益,因而其信息资源丰富、服务队伍专业,发展持续稳固。但是,这也恰恰决定了图书馆运营市场化程度弱、融入现代环境能力不足、个性化服务不充分的特性。要恒久保持其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心的地位,图书馆就应该主动改变,保持最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行业优势,融入现代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创新图书馆的服务,以社交图书馆——网络交互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新业态,开创图书馆行业发展的未来。

1 融入现代人社交生活,图书馆才能实现更广泛的知识服务

1.1 社交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类在网络空间的即时与便利交互。当图书馆行业还在按部就班地开展数字资源建设,研究如何实现广泛地推广服务时,社交媒体已通过其创造的一系列完整的用户体验,渗透到人们的整个生活,通过移动网将手机与现实生活联通。每个用户都可以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应用程序创建自己的体验,实现信息与应用的无缝切换。网络社交因其高效快捷,已不可抗拒地承载起现代人的学习与生活。

《2018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711亿GB,比上年增长189.1%,增速较上年提高26.9%;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月户均流量(DOU)达4.42GB/月/户,超过美国、日本,仅次于韩国[1]。《2018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网民每日平均花费在社交网络类APP的时长达94.3分钟[2]。《2018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至2018年9月,我国社交媒体用户达10.8亿,移动阅读日均时长58分钟,社交应用日均启动15次[3]。随着以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社交裂变与产品迭代的演变,网络应用的创新将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聚集力。

《辞海》这样定义“社交”:社交是人际或群体间通过交往而产生的心理交感或行为的相互影响。人们在改变自然界的活动中,相互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彼此依存、相互协作。人的社会性,也通过互动而形成,表现为感官、情绪、智力的互动[4]。在百度百科中,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5]。可见,人类群体生活的特性,决定了人类的生活与发展需要情感与信息的交互与分享,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应用技术的快速成熟,使得人们情感与信息的即时与通畅交流变为可能,实现了人们社交的快捷、便利、直观。这是新技术时代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人的社会生活本性推动和发展的结果。毫无疑问,这必然使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所有方式都随之发生巨变,其必然包含现代人对知识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但这还不是最令图书馆行业震撼的。

1.2 围绕信息供求的服务竞争愈演愈烈

在“互联网+”时代,以资源数字化与服务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从未停止,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推进。但与拥有先进商业模式的信息服务业巨头相比,其发展动力与推进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围绕信息供求的服务竞争从未停止,并愈演愈烈,不断挤压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各种基于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利用方式层出不穷,它们采用现代传播与交互技术,介入图书馆的专业服务领域,并迅速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同。以谷歌、百度为代表的知识服务,经过多年的顽强努力,甚至克服知识产权障碍,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使用习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应用程序,将用户知识利用习惯及需求与信息定制推送服务相结合,大大节省用户检索时间而大行于市。究其技术本质,是类似图书馆定题服务加推送服务的网络模式。新出世的“米读产品”进一步深化信息服务,采用业内独具竞争力的“聚合内容筛查引擎”,将海量信息进行个性化筛选后,再开展内容推送,用户无需繁琐操作,即可轻松获取高质量的内容和舒适的阅读体验。号称中国最受欢迎的移动QQ阅读,拥有全球超过6亿用户及400万名创作者,其电子正版图书达10多万种,月更新量2000册以上。在网易蜗牛图书借阅榜前300中,QQ阅读推出的图书品种高达265本。同时,微信读书正通过构建交互阅读体验应用,进入阅读学习的深度领域。抖音则基于视频现场与在线交互,进一步拉近了交互的空间距离。《2018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当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6]。

超越图书馆的想象,融合电商、媒体、出版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渠道及内容的知识付费甚至已临近爆发式增长的风口。在海量的知识环境中,人们对特定知识的旺盛需求与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之间产生了矛盾,为迅速获得准确、有用信息,越来越多人愿意采纳知识付费服务。《2018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数字阅读用户的版权意识基本建立,付费意愿连年提升,2018年达66.4%[6]。知识付费表达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知识内容的渴求,同时也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数据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第1季度主要知识付费APP月均活跃用户数情况如下:喜马拉雅FM位列第一,7552.9万人;知乎排名第二,5278.0万人;蜻蜓FM以3296.2万人排在第三位[7]。在苹果自动分账系统上,除游戏外,知识付费规模处于前十,足以说明这个市场多么诱人。香港知名自媒体人陈立飞认为,从某种意义讲,知识付费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场社交升级。从图书馆角度而言,知识付费的本质实际是知识再构,将知识通过组织成为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帮助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也激励优质知识产品的生产。知识付费的风口恰好昭示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宝库的无限挖掘潜力。

2 社交图书馆是信息、空间、主体、情感交互的图书馆新业态

2.1 社交图书馆让知识利用成为生活享受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图书馆不应只是一个提供知识服务的固定空间建筑,它要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网络空间,让交互伴随的学习与应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构建以图书馆为社交主体的学习生活圈,是图书馆以社交图书馆新业态呈现的动力所在。社交图书馆的作用与意义在于,让具有精准交互与个性分享能力的图书馆进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空间,在人们的生活轨迹中占据一席之地,与人们身边的其他移动网络应用一样,随时提供知识帮助与知识协作。同时,社交图书馆连接起各个关联主体,如读者、作者、出版者、发行人、电商等,实现角色互动、角色互换、协同合作,极大地促进知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社交图书馆体现着图书馆与社交媒体的融合,体现着社交与跨界应用在知识服务全过程中给予读者的美好体验,体现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多元主体的角色交互与团队合作。社交图书馆是线上社交网络与线下实体图书馆交融的图书馆生态。

对现代读者而言,社交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交生活、学习的美好体验与感受,是吸引人们选择网络交互平台的关键要素。社交媒体正是利用人们互动的感知,引起应用者的共鸣。胡昌平等[8]的研究发现,读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激励是用户交互学习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激励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用户特质、社会身份和服务内容显著影响感知激励和感知易用性,并通过它们影响用户交互学习行为;而服务能力则通过感知激励影响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图书馆正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跨界融合服务,将信息服务融入人们生活,使学习、工作与生活、休闲、购物、娱乐、享受同在,从而实现信息资源服务效率与效能的提升,改善图书馆体验。可见,社交图书馆新业态具有极其现实的应用意义,让图书馆知识利用成为令人享受的生活方式,这是实现社交图书馆的快速建设与发展的保证。

2.2 社交图书馆是信息交互、空间交互的跨界融合图书馆新生态

常颖聪等[9]对高校图书馆年度大数据进行统计,发现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图书馆网络交互行为方式与利用数据之少,与网络环境中涉及知识服务的相关APP数据相比,形成强烈反差。本课题组针对各年龄段读者开展有关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交互服务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成的读者认为图书馆现有的信息交互服务基本不能满足其知识需求;谷歌、百度、知乎等已成为其最常用的知识服务平台;平均7成以上的读者有网络阅读经验且体验良好。究其原因,图书馆的社交网络服务仍处于通道利用阶段的居多,多数只是将社交媒体作为连通读者的信息渠道,针对读者需求的精准内容服务组织不足,针对知识需求的及时知识交互不足,缺少针对读者需求且基于大数据的主动推送,更无法借助强大的功能平台,实现互联网环境中的各功能融合与服务交互,没有体现与现实网络生活与知识内容的全方位对接。

社交图书馆是信息交互、空间交互的跨界融合图书馆新生态。移动社交网络时代是个性化、体验式、交互式的时代,是基于大数据、跨界融合,实现精准满足、即时服务,以满足分享、共享、展示、场景式学习与生活需要的时代。面对知识爆炸,社交图书馆可通过交互帮助用户在海量知识资源中发现所需,解决信息选择困难,并确保所选内容权威可靠。交互实际上是图书馆将海量知识转化为定向个性需求知识的互动过程。移动互联时代,是图书馆转变思维模式,主动融入现代人生活;是馆员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交互,提升知识服务契合度与满意度的时代。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展,是图书馆不断生长、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克服图书馆交互不足的现实短板,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需要。

对图书馆而言,交互即服务。现代社交技术环境中,交互使学习与生活、工作即时便捷地在物理与网络空间中交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传统物理空间在进行再构,在所呈现出来的共享空间、创客中心等新的物理环境中交互与拓展,寻求新的发展[10]。图书馆的网络空间应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与现代人生活实现全方位交互融合。现代人的科研与学习应该包含团队合作、实际调查、研究分析、碰撞讨论,而社交图书馆恰好可以快速便利地利用社交媒体,汇集广大空间中的各类用户群体,并通过跨界交互,使知识学习与研究的效率得到最大提升。社交图书馆融入社交平台的各种跨界应用,如数据分析及应用、信息获取与传播,使知识学习变得高效与直接,并融合到日常的生活节拍中,相互关联,相得益彰。同时,社交图书馆的应用与交互,又为平台提供了新的资源与交互人气,增加了平台的服务能力。

2.3 社交图书馆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主体、情感交互的知识朋友圈

社交图书馆体现着图书馆与社交媒体的融合,体现着社交与跨界应用在知识服务全过程中给予读者的美好体验,更体现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多元主体间的情感交互。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就是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精准满足。移动终端的个人化,使各种应用更具个性,可实现更精准的传播。社交图书馆可以方便地连接起各个关联主体,如读者、作者、出版者、发行人、电商等,实现知识生产、传播、服务等角色的互动互换,极大地促进知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

社交图书馆可以通过情感交互,构建知识互动朋友圈,以及基于共同志趣与知识需求的图书馆粉丝圈。由社交媒体构建的朋友圈构筑了更为紧密的交互关系;而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图书馆朋友圈,知识交互是其活动的核心与中心内容,但围绕生活、学习、工作的一切需求都可以成为交互的诉求。社交图书馆交互的可选择性,使有着共同志趣与目标的人汇集在一起,让志同道合的人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沟通与畅快交流,通过分享、讨论,或达成共同的认知,或取得不同收获,赢得相互的欣赏与尊重,获得情感的愉悦体验与交互沟通的快乐。社交图书馆通过与社交媒体融合,使交互成为求知者的知识聚会与生活享受。

3 社交图书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 融合创新政策,支持图书馆与社交媒体的融合

3.1.1 媒体融合予社交图书馆以战略机遇

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给社交图书馆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11]作为社会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心的图书馆,当仁不让地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中,发挥图书馆知识中心的服务作用。

媒体融合以满足现代人信息需求为目标,通过将信息知识传播的现代方式与传统方式相融合,实现信息传播与服务遍及每个人的国家战略;让有人的地方,就能够接收到各种形式的主流媒体信息。对图书馆而言,有知识需求,就有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宗旨和目标。在现实环境中,如果不将其服务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图书馆的发展将面临各种挑战。社交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行业主动迎合现代社会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选择。社交图书馆与社交媒体融合,通过高度市场化的社交平台,利用卓越的交互与跨界应用给用户带来高效体验:语音、文字、视频、文件的共享与分享,即时通讯与即时翻译的实现,基于即时交互的各种应用软件的采纳,使各主体之间可随心所欲地进行知识交互、情感交互、智慧交互。《2018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以社交化为特征的媒体融合以及线上线下打通的纸电融合等模式带来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社会信息化平台,其开放性为社交图书馆的未来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持。开放的网络平台与简洁的应用环境,使图书馆的融入不需要基础建设上的高投入,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创新与高度市场化,为社交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1.2 图书馆与社交媒体融合,实现双赢

社交媒体与图书馆具有共同的发展需求与极强的功能互补性。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其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没有任何利益需求。而社交媒体平台使生活中最能体验幸福感的跨界应用成为现实,跨界融合容纳的资源越多,平台的能力就越强,用户规模就越大,用户粘度就越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人们社交形式的多元化与知识内容的个性化等需求,社交媒体要不断优化功能与丰富内容,从而在发展中保持用户粘性,这是社交媒体必须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一种,社交平台乐于吸纳图书馆的参与。

社交图书馆的参与,使信息资源的权威内容与专业服务融入社交媒体中,让社交媒体成为权威的社会知识资源中心,提高了社交媒体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交媒体的利用度,增加用户的依赖度。因此,图书馆和社交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商业附加值,可以使平台获得更大的用户认同。同时,图书馆融入社交媒体后,也由原本单一的资源中心变成了一个跨领域的综合服务平台[12]。特别是在平台植入各种新商业模式与应用互动新功能(如知识付费等)后,在人们旺盛的知识需求与对知识产权的认同环境中,围绕知识生产与利用的各方(如作者、读者、出版商、发行商、服务商等)将通过充分互动,极大地促进知识产品的生产与利用,同时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此外,社交图书馆在开展知识服务同时,也是在实现自我营销。图书馆的公益职责与服务情感交融,通过社交(的方式)吸引着更多的受众,进入到读者的生活,赢得更多的认同。

3.2 社交图书馆的核心是个性知识需求精准服务

3.2.1 内容为王,知识组织个性化

社交图书馆的表现形式是社交互动,核心能力是知识组织,根本保障是权威内容。内容为王,社交图书馆依托的正是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保存者的优质知识资源与庞大的知识服务专业队伍,以及完整的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与网络信息资源相比,图书馆的知识来源于经过严格审核的正规出版渠道,经过社会检验、市场认同和专家审核,具有明晰的知识产权,可回溯,可追溯。

如何在个性知识需求环境中,用“精准内容+”赢得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永恒命题。知识付费走近风口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够精准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现实环境中,图书馆面临跨界竞争的挤压已成事实。但反过来,图书馆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图书馆的权威信息资源,在社交图书馆的环境中,准确获取读者需求,通过精准组织与深度挖掘,生产出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品,主动满足读者的深度(知识)需求。从知识需求趋势来看,“内容定制”将无处不在,精准内容将成为稀缺资源。对于图书馆人而言,其空间不是被挤压变小了,而是更大了。

传统的定题服务、机构知识库等,是图书馆基于个性需求而开展的针对性知识服务项目,但这些服务的针对性、范围与影响有限。近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得到大大提升;而社交媒体全新的分发方式、移动终端的个人化及大数据的应用,使社交平台可轻松获取个人的知识需求信息。因此,社交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社交媒介知识组织的核心技术,以图书馆行业的共同力量,结成网络服务同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精准内容组织,强化定向服务,深度揭示知识内容,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内容与传播方式的重构,实现用户知识获取的即时满足。

3.2.2 人工智能,高效推进精准知识服务

人工智能在定向知识组织领域的应用,将引领社交图书馆从“互联网+”进入到“智能+”的智慧时代。互联网将信息时代各种要素聚合起来,使人与整个世界都汇聚于网络平台,信息空前丰富,取用空前便捷,但海量内容又让人选择困难、无所适从。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全面地智能组织信息资源,通过“智慧社交与内容融合”,使读者按照自己意愿,精准地获取权威可靠的信息并享受相关服务。人们从图书馆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便捷地获取根据个性意愿组织加工的知识,甚至获得创新的方法和灵感以及基于知识的协作和共享。图书馆人则可从简单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用于处理更为复杂的信息需求。

近年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自动推理、知识表达等领域已出现了一批相关技术的智能体产品。谷歌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百度已建设了颇具规模的AI开放平台,正聚集人工智能的各种技术与方案[13]。可以预见,依托海量信息的智能参考咨询,将实现如下功能:通过AI深度学习,针对多来源、海量化、异构化的读者信息需求,利用文本与语言大数据开展深入分析,挖掘用户个性特质,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具有逻辑思考能力,能够将散落在信息海洋的特定知识片段连接起来,并通过推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为用户提供科研和决策依据;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能够与用户进行自由交互,理解和回应用户提出的问题。这都使社交图书馆的应用可充分提升读者的体验。

3.3 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交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3.3.1 寻求社交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最大空间

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交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社交图书馆使知识资源的传播与分享变得更为个性化与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知识产权风险。社交图书馆具有“合理使用”的知识产权保护优势;但除了著作权保护期外的作品,图书馆所传播的知识仍将面临著作权保护问题。社交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更具个性化与隐秘性,这要求图书馆必须主动遵循著作权法律的规定,加强对知识利用的限制约束。比如,用途限制:将著作的使用限定于个人学习和科研等;数量限制:传播的知识必须为少量,且不得大量复制传播;提示限制:须注明信息资源来源出处;非赢利限制:不得用于获取利益,不得影响作品的销售等。

社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好授权许可,争取以最广泛的著作权许可权授权获得广泛传播知识的权利[14]。此外,社交图书馆可以开发基于著作权保护原则的技术限制。社交图书馆知识资源来源广泛、结构复杂,著作权情况复杂各异,而且在移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知识资源的利用行为差异大。通过与社交技术平台合作,利用平台的技术限定,如限制初次传递的文字字数,强制链接信息来源、著作权信息,利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强制提醒并规范使用者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加强溯源与回溯控制,将著作权侵权风险降到最低。

谷歌通过购买著作权建设数字图书馆,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通过网络交互与互动构建知识库,直接从知识资源的生产源头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在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产权解决方案中出现了“独占许可”“放弃部分甚至全部著作财产权”,以及平台自行创制“补充著作权法”等解决方案。此外,区块链知识产权解决方案也得到了应用[15]。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复杂多样,社交图书馆在传播、引用、链接相关资源时,既要坚持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原则,也要注意资源是否已被独占;要准确判断私立规则的合法性,也要规避现行著作权法对数字图书馆权利与限制的界定,寻求社交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最大空间,避免陷入著作权纠纷。

3.3.2 社交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政策支持、行业投入、业务再构

已广为用户所熟习的搜索引擎与临近风口的知识付费不断提醒图书馆人,个性化的知识内容组织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以社交图书馆新业态昭示信息资源服务核心职能是图书馆发展的新路径。社交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在三个关键环节上发力:一是社交图书馆的内部业务再构;二是各类图书馆之间的业内融合与角色分工;三是图书馆与相关行业产业的融合。因此,社交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保障,需要实现图书馆行业的整体协调与配合。图书馆行业应形成共识,以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为驱动,注入新的运营机制,主动融入主流社交平台;应围绕知识生产与利用各主体,构建围绕读者、作者、出版者、社交媒体及各种网络应用的利益均衡机制,以实现利益共享,调动各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使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交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017年9月,上海图书馆东馆建设开工,社交图书馆理念在现代图书馆建筑实践中得以显现。丹麦SHL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和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总监Chris Hardie说,上海图书馆对未来新馆的愿景是创造一个激励、学习、交际和创造的空间。现代图书馆应是一个让人愿意驻足停留、可进行社交互动、充满灵感和惊喜的空间,是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16]。广州图书馆等基于微信平台和大数据应用而开展的社交知识交互正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服务。

社交图书馆以充分的跨界社交服务,个性化的知识组织与传播,妥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即时便捷的深度数字交互,再构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社交信息生态,从而繁荣与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图书馆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社交图书馆融合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