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起步,在艰苦奋斗中前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积蓄力量,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过7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改变了煤炭供不应求的面貌,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了明显好转,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为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70年的改革发展,全国煤炭产量已由1949年的3432万t增加到2018年的36.8亿t(产量高峰年——2013年39.74亿t),净增114倍。目前,全国已建成大型煤炭基地14个,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95%,亿吨级以上煤炭企业7家,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10家,其中千万吨级煤矿42处,产能6.73亿t/a,在建和改扩建千万吨级煤矿37处,产能4.71亿t/a。煤炭工业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煤炭行业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兴煤,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国已建成10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全国煤矿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已分别达到78.5%和60.4%,其中,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达98%左右。大型煤炭企业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井工矿已达6.803 t/工,露天矿已达96.03 t/工。
70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煤炭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煤矿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目前的5800多处,全国平均单井规模由不足5万t/a提高到90万t/a以上。产量超过2000万t/a的企业由2家发展到28家(其中亿吨级企业7家),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煤电、煤焦、煤化、煤钢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已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1/3以上;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矿区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煤炭由单一的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取得新进展;现代煤化工生产已初具规模。部分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超过60%,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70年来,煤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三机一架”装备制造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年产千万吨综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8 m一次采全高综采成套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8.8 m综采支架世界第一)。采煤机总装机功率达到3450 kW、滚筒直径达到4.3 m;矿用顺槽带式输送机运载长度达到6000 m;刮板运输机最大运输能力可达6500 t/h。煤矿智能化开采关键部件——电液控制阀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深厚冲积层千米深井快速建井技术与成套装备、煤矿井下掘进设备制造水平大幅提升。选煤装备领域的大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最大处理能力达到800 t/h,并已实现自动监测监控。
在煤矿建设领域,经过70年发展,冻结法立井施工深度可达1000 m,斜井施工连续斜长可达800 m;井筒最大净直径可达10.8 m,掘进最大直径达到15.5 m;钻井法凿井深度达到660 m。已建成陕北、大同、平朔、蒙东等一批亿吨级矿区。其中,建成的补连塔煤矿,井型规模2800万t/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建成的哈尔乌素露天矿和宝日希勒露天矿产能达到3500万t/a。我国煤矿建设能力和水平已跃升世界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国家煤炭稳定供应,国家对煤炭实行计划管理。1992年,煤炭价格放开改革率先在徐州和枣庄两个矿务局试点。此后,国家取消全国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建立电煤价格“双轨制”、结束政府主导的年度煤炭订货制度,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2013年,国家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现电煤价格并轨;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2017年,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充分发挥了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
70年来,我国煤矿由生产、销售原煤,引进设备推动原煤洗选加工,到全面提高商品煤质量标准;全国原煤入选率大幅提高,2018年达到70%以上。同时,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矿井水利用率、瓦斯抽采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7.3%、72%、52.3%、48%。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也得到普遍推广。煤炭深加工示范、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技术示范取得成功,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以同煤塔山、神华宁东为代表的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徐州贾汪区潘安湖为代表的国家近代工业博览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70年来,煤炭行业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党和政府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加强煤矿安全法制建设、机制建设和责任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70年来,煤炭行业累计生产煤炭846亿t,而生产安全事故大大下降。在此仅以改革开放40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全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由1978年的6001人(1990年为7473人)减少到2018年的33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1978年的9.713下降到2018年的0.093。
70年来,煤炭行业秉持传统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不断融合煤炭工业改革发展需要,形成了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保障国家能源稳定供应的奉献精神、坚持行业协同发展的团结务实精神、坚守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了煤炭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煤矿艺术节、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乌金杯”、“乌金奖”等系列活动,展现了新时代煤矿工人的风采。特别是涌现出一大批新时期劳动模范,他们在继承中赋予了新时代煤矿工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特点,成为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为煤炭文化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有计划引进100套综采设备到中美合资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开展煤炭国际贸易到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中煤建设、兖州煤业、中煤装备、国家能源集团、徐矿集团、中煤科工、中鼎国际、浙江能源、山东能源、盘江煤电等大型企业已纷纷走出国门,开展能源、资源、装备、技术、管理、贸易等合作,促进了国际合作方式从单一的“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了从国外企业来国内发展到我国煤炭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的重大转变。
煤炭工业7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得出以下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在不同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煤炭行业处于困难时期,党和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行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为摆脱当时煤炭工业的落后面貌,国家引进先进设备推动煤矿机械化生产;在淘汰落后的关键时期,国家出台政策性破产措施;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国家把煤炭行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试点行业,推动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煤炭企业脱困发展。
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改革开放赢得发展的主动,创造新时代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业绩。
70年来,煤炭行业注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以“做四有职工、建五好班组、创六好区队”、培育工人技能大师、组建大师工作室等为基础的基层创新工作,使得群众的创新力、创造力全面迸发,已经成为解放和发展煤炭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煤炭工业7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行业发展理念转变的历程。“工效上一吨、安全上水平、大力建设现代化煤矿”(3件大事)的提出,推动了安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理念,推动了煤炭企业由单一煤炭生产向多种经营的转变;“科教兴煤”战略的实施,推动煤炭工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推进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理念的提出,促进了煤炭转型升级,拓宽了煤炭消费的空间;煤炭工业发展“一个深化、五个推进、七个转变”的思路,引领了新时代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70年来,煤炭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了煤炭工业发展的格局。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的突破,推动了厚煤层开采技术工艺的变革;黄陵一号矿智能化有人巡视无人值守综采工作面连续作业的成功,引领了煤矿智能化开采的方向;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商业化运营,促进了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高瓦斯突出煤层强化卸压增透技术、矿井重大水害隐患精细探测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矿区瓦斯、水害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采煤沉陷区土地功能构建与集约利用关键技术,破解了采煤沉陷区建设用地的瓶颈,推进了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70年来,行业不断完善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行业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共培养了3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位专家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拔尖人才、高级技能人才,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70年来,煤炭行业形成的“奉献、团结、务实、创新”的行业文化在推进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中,为凝聚行业共识、引领行业企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职工素质、塑造行业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今,煤炭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对今后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进行准确判断至关重要。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
从全国煤炭需求形势分析,煤炭消费总量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全国煤炭消费峰值在42~43亿t;目前,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在40亿t左右。从全国煤炭产能情况看,截至2018年12月底,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产能35.3亿t/a;在建煤矿产能10.3亿t/a,考虑有的煤矿批小建大等情况,全国煤炭总产能在48亿t/a左右。产能过剩态势明显。
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技术、高效散煤燃烧技术、现代煤化工技术、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技术示范工程的成功,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拓宽煤炭利用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考虑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利用特点,煤炭作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依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与能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煤炭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补充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2016年以来,在国家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与脱困发展一系列政策指导下,行业效益大幅回升,全行业由亏损到实现盈利。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一批资源枯竭的老矿区的煤炭企业依然困难,仍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等难题,转型升级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煤炭行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要求,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提升新动能,实现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创新有机结合,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建设、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煤炭工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煤炭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及装备、千万吨级煤炭综采成套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煤炭智能化开采水平;重点开展煤炭精细化重介质分选、高效干法选煤、高效超低污染物排放燃煤锅炉等技术攻关;深入推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工程示范和装备研制,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重点开展采空区水害致灾因素快速探测、掘进工作面远距离超前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
完善煤炭现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建立全国煤炭生产、供应、消费大数据平台,健全煤炭应急保障机制;推动煤炭产运需企业间长期战略合作;健全完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建立中长期合同监督、评价和考核机制;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要建立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资源开发规模的评估机制,完善煤炭工业清洁生产机制;鼓励煤炭全部洗选,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统筹推进采煤塌陷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力度支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深加工、民用散煤清洁化技术和低阶煤分级分质技术发展。促进煤炭全产业链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健全行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学习、岗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批行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和孵化基地,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行业紧缺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优化行业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和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首先,要继续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继续加强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发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优化系统、减头、减面、减人,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其次,要修订完善煤矿安全作业规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要建立煤矿强制性尘肺病筛查、鉴定、治疗制度,严格煤矿生产作业场所粉尘监管,加强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全方位提高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水平。
坚持以“一带一路”主要产煤国家为重点,支持煤炭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产能合作、专业化合作、技术服务,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煤炭和采矿界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与沿线国家企业、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以煤炭产能合作为契机,带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完善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相关政策,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推动结构优化调整、供需基本平衡、行业效益提升、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提高煤炭企业发展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独立工矿区分离移交。
(本文由《中国煤炭》杂志社专题策划编写组,根据《中国煤炭报》2019年10月1日发表的“砥砺前行七十载 传承创新再起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会长王显政谈煤炭工业发展70年”采访文章及相关会议讲话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