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钢铁工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019-01-19 03:33:35东北大学
中国钢铁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东北大学学校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北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为国担当的建校使命,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孕育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取得了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了东软集团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卓越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自觉增强“四个意识”,贯彻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发展道路,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目标,传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践行“学术上求真、探索中求异、实践中求新”,始终与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与能力,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在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使命和建设钢铁强国伟大历程中取得突出成绩。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推进党风廉政新常态建设,以综合改革为核心,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有效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办学治校能力稳步提升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与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中精力抓改革、谋发展、促和谐,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和2016年,学校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制定发布《东北大学章程》,加强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强化党建及各项制度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依法治校和制度治党体系。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教授治学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规范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分党委书记例会制度、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等,有效发挥了党委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扩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十八大以来开展专题学习39场,各分党委(直属党总支)开展学习400余场(次)。制定落实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制度,修订党委常委会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制度,认真执行领导班子调研和研讨制度、联系学院制度、听课制度,开展“校领导接待日”活动等。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社会兼职、办公用房等规定。领导干部作风更加踏实,执行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巩固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十八大以来,学校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专题思政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分层次开展系列专题学习,制定实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任务分解方案和学工系统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共青团改革方案,细致谋划、稳步推进政策落地。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制定下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工作针对性、时效性明显增强。

学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下发“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确立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分析研判、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五大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控严管课堂及思想文化网络阵地。强化思想引领,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职工思想教育体系,严格落实“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构建起理论教育、品牌活动、正向激励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实施“引领·提升·共进”“1+1”计划,2013年以来举行各类职工思想教育活动800余场次,参与5万余人次。打造新式教工学堂,组建理论武装宣讲团,开展“文化午餐”,思想教育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评选,持续推进青年教工“四个一”系列活动和“四送”活动。五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千人计划”21人,新增长江、杰青、国家青千、优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等高层次人才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增至75.6%;入选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思政课建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建立了“问题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教育模式,连续18年开展“理论之光”实践教学活动;构建“知行”团校培养体系、主题团日活动推进体系和能力素质拓展体系,打造“一五一十”思政文化育人一体化平台,深入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五年来,累计17万人次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实施“育心铸才”工程,搭建起“一体化构建”“两中心并重”“十体系联动”的“三全育人”大格局。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10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三)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持续深入推进学校组织和干部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加强学校党建理论研究,坚持“项目化管理、品牌化实施、长效化推进”的思路,精心打造“支部立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奖”“党建课题研究”等长效党建品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选优建强支部书记队伍,基层支部特别是教师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巩固和加强。坚持以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为出发点,以典型选树为着力点,以提升素质为立足点,以质量工程为聚焦点,构建完备的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学校党建工作投入保障机制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考核机制。

(四)推进党风廉政新常态建设,构筑系统有效的惩防体系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议事决策程序,严明党的纪律,防控廉政风险,加强党内监督,推行党务公开,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围绕“廉洁东大”建设,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事业改革发展中,贯彻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增强党员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强化党内监督,构建科学有效的全面监督体系。把廉洁性要求融入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积极发挥廉政文化的引领作用,形成切实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格局。学校连续获评省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二、立足学校优势,紧抓质量特色,实现跃升协调发展

东北大学历史厚重,敢为人先。从新中国成立前的育人兴邦、抗战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力耕躬学、科技报国,从自主设计的小高炉、开发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到研制第一块超级钢,从研发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到第一台国产CT机,从创建中国第一个软件上市公司到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东北大学始终以“崇尚创造、实干兴业”的精神气质和“奋进求索、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服务于国家发展。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学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坚定履行助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责任,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助力东北振兴战略,把目光聚焦于科技发展前沿,把论文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一)坚持创新发展,学校构建起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链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确立冶金行业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我国冶金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冶金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教育部把高水平科学研究作为撑起“双一流”建设的筋骨要求,遵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律,面向国际开拓智力资源,立足国家把握政策资源,对接国企凝聚工程资源,构建了开启学术丝绸之路、搭建国家需求之网、铺设工业合作之桥的战略平台,以整合资源,提高效能为目标,重塑了学校科管体系,提出了“系统规划、精细管理、工程控制、高效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学校坚持传统优势工业与新兴战略工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HSEV”科研战略;其中,“H”计划集成冶金工业流程工艺化与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化,加强技术交叉融合;“S”计划通过工艺正向源头驱动,需求逆向精准驱动,推动技术链上下游集成,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迈进;“E”计划面向生态,形成以智能为中心,整合资源、制造、物流、能源、健康环节的生态系统;“V”计划旨在实现以工程为结合点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分时融合形态。“HSEV”科研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共生发展的学科格局和生态。从重大工程实践中提炼原始科学问题,经过面向国际前沿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再以典型流程工业背景进行技术应用研究,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不断凝练和积淀出鲜明的学科特色、独特的研究路径和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独立培养了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在国际学术界和我国工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17年9月,东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7月,东北大学工程学学科(含冶金、机械、热能、控制)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二)强化协同发展,学校积淀了影响广泛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产学研一体化设计、全链条创新的模式,构建了以新型研究院、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科技产业园区为内核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2017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30亿元,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打造了国内第一家上市软件企业——东软集团,建设了云计算科技产业园,东北第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东北第一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中心,东北第一个集超算、云计算、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四位一体”的大数据处理平台,超算储存能力居东北之首;建设了中国第一个金属材料专业产业园区——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重点研制航空铝材、贵金属靶材和汽车差厚板;建设了国内冶金行业第一个校企合作平台——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深度合作;建设健康产业园,创办了国内首个“医疗联合体”——盛京医疗联盟;成为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三)关注特色发展,学校形成了与办学特色互映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学校致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成为全国首批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高校、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普实践、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创业实践孵化等五大平台,采用递进式、全过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学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投入建设了近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着力打造以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为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前孵化器”和集学校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学生创新梦工厂为一体的“后孵化器”。学校打通与“沈阳硅谷”三好街的物理空间,实现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三好街创业创新大街互联互通、融为一体,将科技领域专家、行业企业精英与满怀创新激情与创业梦想的学生共同集聚,合力打造一条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创业走廊”。近年来,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连续3年获得冠军,在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学生获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奖400项、国家级奖励1712项,56家学生创业企业落地,其中亿元级企业2家。学校位列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十强,获评“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29家)、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四)推动开放发展,学校强化了服务东北振兴的角色定位

学校服务振兴,将人才和科技优势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长期以科教与经济结合为着力点,致力于将学校改革发展与辽沈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与东北振兴战略相对接,对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优先布局,把学校学术优势转化为推动东北振兴的不竭动力。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沈阳市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战略需要,培育新型高端智库,成立东北振兴研究院,搭建互动互融的开放研究平台。通过打造大数据平台,打通产学研通道,实现对辽宁物联网、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空间信息应用、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等的有力支撑。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成立了沈阳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和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园,致力于围绕信息技术产业、金属材料产业、机器人产业搭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沈阳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与高端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障和智力支撑。学校已与沈阳市、辽阳市、朝阳市等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成为助推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

(五)注重质量发展,学校坚守着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大学初心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加强思政育人,把“三全育人”工作贯通学校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纳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贯通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启动实施《东北大学本科卓越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3)》和“丰学拓展计划”。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建设,打造各类创新实验班、改革特色班等18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一大批教学成果和奖励。学校先后培养了高素质人才30余万,其中包括国内外工程院、科学院院士70多名,地级市以上领导干部120多名,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负责人150多名,毕业生以勤奋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同时,学校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国际领域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精英。

(六)指向跃升发展,学校追寻着科技报国学术立校的强国梦想

学校怀抱梦想,坚持学术立校,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130余项,在冶金领域,承担起了全国90%以上大型钢企的技术攻关任务、70%以上氧化铝生产线的设计,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用钢、海洋平台用钢、潜艇航母用钢、核电用钢、大飞机起落架用钢、汽车用钢等均采用东大原创技术。近五年来,获批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认定,正在建设成为国内钢铁冶金行业绿色发展的领跑者。科研经费实现稳步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增长1.5倍,SCI论文是五年前的2.7倍;获各类科技奖励276项,其中国家科技奖12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科技创新“放管服”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几十项制度相继出台,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共签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转化交易额3.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4.3亿元。

三、瞄准钢铁强国,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绿色智能制造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变革。钢铁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重大科技工程用钢、海洋用钢、特种钢材、航空铝材等国产化、高效化、绿色化生产成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石,推动了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高速铁路等一大批超级工程在中国大地的成功落地。东北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布局在全国冶金行业的重点大学,始终扎根中国钢铁产业一线,以科学发现拓展人类活动空间,以技术创新推动钢铁产业升级,以智能制造解放人类双手,书写了大学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光辉画卷。

(一)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中国钢铁自主创新能力

1979年,学校“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新工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整套成熟的系统技术催生了特大型钒钛钢铁企业攀钢集团的创立;1999年,“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国首创的高钛型钒铁磁矿高炉冶炼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新技术开启新产业的光辉典范。2005年,学校“黑体空腔钢水连铸测温方法与传感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后获得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发明专利,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型产品,被宝钢、鞍钢和首钢等41家大中型钢铁公司(约占总数的70%)使用,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钢水测温技术产品。在国家973计划“新一代钢铁材料研究”和863项目“500MPa碳素钢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撑下,宝钢、武钢、本钢、珠钢、首钢共生产了5000多吨400MPa-500MPa超级钢板材,实现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历史性突破,该项目成果“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的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科技日报》评价为“作为里程碑式的标志载入钢铁产品开发的史册”。面对工业批量化超级钢应用的现实需求,学校开发出的2Gpa级超级强韧钢,商业化应用于北汽新能源纯电动两座车型"LITE"侧防撞区,成为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2GPa级超高强钢批量化工业应用的成功案例。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学校联合相关单位,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次工业化批量210mm厚690MPa级别自升式海洋平台桩腿用齿条钢板,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海洋工程用钢及其应用技术成为满足重大工程用钢的重器利剑。

进入新时代,在建成钢铁强国,解决中国钢铁供给质量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中,东北大学再次立创新潮头,敢天下先,围绕国家环境与资源重大需求,基于“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创新理念,有机结合材料科学及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形成了推动产业发展、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研发出国际首创的钢包底喷粉新工艺技术及装备,实现了超低硫钢的高效脱硫处理;开发了可“根治”微合金钢表面裂纹的二冷控温新技术及连铸坯重压下技术与关键装备,实现了铸坯心部质量的显著提升。基于原始创新的新一代TMCP工艺理论,开启了板、管、型材资源节约型、工艺减量化的组织调控方法及产品体系;基于所构建的薄带连铸高品质电工钢E2-Strip理论体系,实现高品质电工钢及双相不锈钢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创建的酸洗冷连轧智能化控制系统在鞍钢、河钢等企业的重大工程实施,填补了国产化高附加值冷轧薄板轧制自动系统的历史性空白;自主创新的特种钢板热处理核心工艺与装备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高端中厚板热处理技术及生产装备的难题,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并实现国际化技术输出;创造性提出了“预氧化-蓄热磁化-再氧化”悬浮磁化焙烧新理念,构建了基于焙烧参数梯级强化的难选铁矿石磁性转化调控技术理论体系,研发了难选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技术与装备,为复杂难选铁矿石的高效利用奠定坚实理论和技术基础;开发了铁精矿深度去杂、超级铁精矿选择性还原、直接还原铁品质控制、低碳熔炼等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了从铁矿石到洁净钢基料的全流程技术瓶颈。

(二)催生钢铁行业原始创新成果,提升中国钢铁国际影响力

学校以国家重点项目为依托,加速提升材料科学研究能能力,不断厚植钢铁行业原始创新动力,先后牵头获批“扁平材全流程智能化制备关键技术”“长型材智能化制备关键技术”“基于工业大数据的铝/铜板带材智能化工艺控制技术”等“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薄带连铸亚快速凝固的非平衡相变与组织一体化调控”,极大促进中国钢铁材料研究进入世界“跟跑”“领跑”序列。学校自主研发的国产辊式淬火机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入选《世界金属导报》“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高质量镁合金锭坯电磁半连铸技术(LFEC)助推建立了世界第一条镁合金电磁连铸生产线。2015年国际控制理论领域最高学术组织——IEEE控制系统协会(Control Systems Society, CSS)主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Maria Elena Valcher教授在业界顶级期刊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发表了题为“Discovering China(发现中国)”的文章,对东北大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国际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针对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被写入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Systems & Control for the Future of Humanity》,作为未来国际自动化发展方向之一。“Research into container reshuff ling and stacking problems in container terminal yards”被工业与系统工程领域的旗舰期刊IIE Transactions评为“最佳论文奖”。

(三)问题导向加强战略联盟,推动钢铁企业高质发展

东北大学立足针对钢铁企业产品生产中的高耗能、低质化、同质化等方面问题,坚持以理论创新带动工艺与装备创新,加速实现钢铁产业应用。2011年8月,学校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四大钢铁企业,中国钢研集团、中科院金属所两家科研院所以及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后为宝武、首钢、鞍钢、南钢等多家钢铁企业制定了未来5年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联合宝武、鞍钢、首钢、沙钢、中铝等大型企业申报国家重点项目、新模式和试点示范项目。与企业、行业形成了战略协同联盟,带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我国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我国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

(四)构建新型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引领钢铁行业技术进步

东北大学充分发挥冶金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在国家创新体系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校企协同,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支撑引领行业技术进步。2016年,由河钢集团和东北大学联合共建、国内首家校企合作实体化运作的钢铁技术研发平台“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充分发挥河钢的产业资本优势和东大的技术资源优势,共同打造产学研用高效融合的全球钢铁技术研发平台,聚集全球技术创新要素,加快推进钢铁产业升级。以项目需求为驱动,着力解决制约河钢产业升级的关键性、根本性实际问题;以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为重点,实现钢铁前沿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行业技术创新。2018年,东北大学再次携手鞍钢集团,成立“鞍钢东大先进材料研究院”,面向产品创新升级、全流程绿色制造技术、钢铁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技术与海洋平台用高锰钢、超低温及严苛条件下容器钢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方向,进一步加强未来钢铁技术研发。

(五)拓宽中试研发平台深度,加速钢铁技术产业革新速度

东北大学以建设工业化的中间试验研究平台加速钢铁研发进程,缩短研发周期,推动先进制备工艺产业化应用。学校开发的多功能快速冷却功能的高刚度热轧机、液压张力二/四辊可逆温轧机、卷取式冷-温轧机组以及带钢和硅钢连续退火试验机等在宝钢、首钢、鞍钢等推广运用40余套;2017年,东北大学相继与辽阳市政府、辽阳华信钢铁集团合作建立辽宁钢铁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与天马集团合作建立朝阳东大矿冶研究院等科研基地平台,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小试突破-中试验证-工程示范”的科技创新体系;2015-2017年,东北大学在沈阳新材料园基地与沈阳东宝海星合作建成国内首条900mm差厚板工业化产线,开发出Al-Si镀层等系列高强差厚板,应用于汽车生产50万辆。差厚板制备技术先后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发明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面向未来,东北大学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实现。

猜你喜欢
东北大学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意林(2021年11期)2021-09-10 07:22:44
非线性q- 分数阶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差分方法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上学校
东北大学成功实现“零污染”低成本制取金属钛粉
新疆钢铁(2015年3期)2015-11-08 01:59:35
奇妙学校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to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科技视界(2014年35期)2014-08-15 00:54:11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microstructure of Ni doped with WC particles co-deposition coating
A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ron matrix composite reinforc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ceramic 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