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勇,张 飞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201620;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学生处,上海201209)
党的十九大阐释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分别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结合,体现了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统一。中国如何发展? 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何建设这个世界? 深入思考和回答这些重大时代课题,需要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从中国的国际方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适应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大势;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看,中国共产党不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而且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契合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包含了世界影响、国际评价、话语建构等层面的观察和思考,蕴含了对发展逻辑和治理逻辑的深入思考,体现在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体现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这突破了“中国威胁论”的认知逻辑,打破了“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论”“文明冲突论”的多重理论约束。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影响力正当其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表达中国未来内政和外交的战略部署,明确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前进,积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改善和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读和担忧,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展现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理念和姿态。
从理论维度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内莱·诺伊赛尔特认为,理论创新是对现有思想理论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开展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注重与时俱进,并对社会期待和人民需求作出回应[1]。在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杜进森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中国新的发展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国家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紧随时代进行创新的能力。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学者安德烈·维诺格拉多夫认为,新时代亟须新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展现出足够的理论勇气和远见卓识,洞悉国家和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理论层面对挑战作出了回应”[2]。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赛·赛亚冯也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一定会让中国更加强有力的发展”[3]。这些观察和评价道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从实践维度上来看,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局面做出了典型示范。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盖里雄·伊基亚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对因简单复制西方道路和发展模式而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2]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俄国学者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中国在各种发展方案中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成功向世界人民证明了资本主义不是唯一的发展方案,对许多国家来说,这是鼓舞人心的榜样。中国从本国经验出发,中国模式不追求普适性,每个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成功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也向发展中国家表明,存在可替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方案。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专家艾哈迈德·甘迪勒认为,中国关于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了它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强的一条道路,而且“是所有道路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条”[2]。摩洛哥亚洲事务专家纳迪尔·巴卡尔指出,世界上有多种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适合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包容的,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谋求与沿线国家联动,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在双赢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4]。国际社会的观察和评价关注了中国道路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有效性,证实了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目标维度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传递“中国声音”,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世界说明中国梦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共同梦想。印度尼西亚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表示,这一思想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指导方针。林斯认为,“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富强之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坚实保障”[2]。芬兰总统认为,相信实现“中国梦”会使所有人受益。伦敦前副市长约翰·罗思义相信“中国梦”是欧洲人个人发展的福音,“每个欧洲人通过参与‘中国梦’,既可见证世界上既古老又现代的国家大踏步进步,也可以获得个人的商业机遇”[5]。比利时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古斯塔夫·格拉茨认为,中国梦是建立各国平等互信的世界秩序,实现共同安全,保持文化多元,推动实现共同繁荣的双赢合作。中国目前更多关注的是国内的和谐发展,然后逐步地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哲学概念,这是非常实际的做法[6]。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照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可以看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中国发展向世界说明,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从发展逻辑来看,明确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适用于各国,从而推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道路。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面对全球性挑战,“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7]247-248。这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是真发展和好发展的问题。“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7]255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中央委员、国会议员马里奥·安德拉德表示:“中国不仅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2012—2017 年,中国有6 000万人脱贫,城镇年均创造就业岗位是1 300 万,并且承诺到2020 年,在农村地区消除贫困现象。中国共产党创造的这一发展奇迹对非洲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 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脱贫的典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展现出积极、负责任的“中国形象”,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通过建设“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举措和途径,中国创造和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做出中国贡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上撰文称,如果没有中国,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9]。习近平在2017 年达沃斯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7]409中国坚定不移走开放发展之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为世界注入了活力,体现了大国担当。
同时,中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0]50有学者认为,中国倡导的绿色发展,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通过治理突出环境问题,改革生态监督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以及倡导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生态的整体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梦想,在促进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绿色发展,即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是从中国的角度强调绿色发展重要意义,更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现实短板的深刻思考。
从治理逻辑来看,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应对“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的中国方案。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这为人类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全球性挑战和难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0]58这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国之间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国际问题,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合作,倡导采取新的方式来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诚意。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卡戈万加指出,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非洲的合作伙伴,中国的发展进程对于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11]。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普遍认可、积极响应,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就全球治理的基础层面而言,中国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为世界经济复苏助力。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向世界阐明了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全球经济治理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7]372。
就全球治理的具体展开而言,诸如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促进绿色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习近平为建设美丽中国找到的方法,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的庄严承诺。国际社会认为,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是构建新的全球能源系统的重要举措,是负责任大国的积极担当的表现。英国能源研究中心执行主管拉夫黑德指出,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的健康福祉,还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12]。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强化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中国一直以来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不争霸、不称霸、不扩张、不结盟、不谋求势力范围”的承诺,大力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尊重其他国家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各国普遍发展繁荣。这些都与西方一些国家通过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实现发展的老路子根本不同。中国道路的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跳出西方霸权冲突历史周期率的和平发展之路。它既为中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营造了有利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的利益;又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13]。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近代以来“国强必霸”、靠战争和掠夺推进现代化的陈旧逻辑,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人类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做好自己在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中的义务和责任,继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不断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坚定不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无论是从理论的创新发展来看,还是从实践证明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影响力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与否,关键是看中国发展的实践和事实。“中国威胁论”抑或“中国崩溃论”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疑虑。通过聚焦“中国威胁论”,系统把握“中国威胁论”的发展脉络、主要表现和影响,进而有的放矢地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张和理念。
9)自带目的性体验(autotelic experience):体验不为别的外在目的,体验本身就是目的,因其是让人愉悦的。
从历史渊源来讲,西方国家早就对中国有过“黄祸论”的污名,又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使美国等国对中国的强大特别敏感。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终结后,“中国威胁论”伴随着中国逐渐发展强大而不断拓展。从军事层面来看,美国学者芒罗发表《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一书,渲染中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从文明层面来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断言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文明的天敌。其后,“中国威胁论”日益扩展到日常生活层面,如中国计算机黑客威胁论、食品安全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论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责任论”又成为“中国威胁论”新的变种[14]。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被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源,西方国家开始将“中国威胁论”逐步转为“中国责任论”,强行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其集中体现就是关于G2和Chimerica 的说法。美国各界推波助澜,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退场,“中国责任论”出场,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美国的“中国责任论”的含义在于,中国正在崛起,但还不是个充分负责的国家,中国应该承担与其实力相称的责任,从而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
从“中国威胁论”的归类分析来看,西方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意在描绘中国对世界的威胁所带来的混乱和灾难图景[15]。从问题的本质来看,“中国威胁论”体现出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发展强大将挑战其既有的国际地位;借“中国威胁论”来制约中国的崛起发展,是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动机所在。“中国威胁论”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外部压力。能否以自信、开放、包容的气度和格局看待“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和喧嚣,对走中国道路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是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话语能力的一大考验。面临“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我们要淡定从容,又要主动作为,采取有效的回应理念与方式。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 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这样的看法和想法,大多数人是由于认知上的误读,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7]1062015 年11 月7 日,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谈道,“一些人渲染‘中国威胁论’,这或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政策不了解,或者是出于一种误解和偏见,或者是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7]277。为此,应对“中国威胁论”、抵消其负面效应的根本之道,在于聚精会神地搞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战略耐心和战略定力。
从实践路径上来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人民意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和郑重承诺。培育与大国相适应的从容心态,加强与世界各国互利互惠的共赢合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议程设置,主动作为,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质疑,理性客观表达中国立场和声音。
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基因视角阐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多次明确表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与决心。中国有爱好和平的传统,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
坚定不移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实现更好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选择。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郑重提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7]89事实证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走得通的道路,既不是所谓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外交辞令,而是从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民的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影响不是一个概念和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效应,包含了价值观念的内蕴、方法论要求和话语体系的主动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评价与国际影响,打破了“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经济论”“文明冲突论”等多重理论的约束,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对世界的贡献。
打破“历史终结论”的理论约束。“历史终结论”的出场是福山1988 年所作的题为“历史的终点”的报告及形成的《历史的终结?》论文,美国《国家利益》发表这篇文章,标志着“历史终结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出笼。在福山看来,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共产主义走向了终结,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剩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作为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而存在,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其核心思想,重在强调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自此之后所有构成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理想模式,这一神话已被它自身的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所打破。对此,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从理论上进行了警示和反思。皮凯蒂说道:“如果说中国能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获益,其他国家同样也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理想的社会经济体制仍然有待创立,所以,彼此的历史经验是我们最好的指引,我们应该互相学习,抛开一切意识形态,并尽可能地超越国家之间的敌对立场。”[16]4尽管由于判断标准不同,立场出发点不同,但皮凯蒂道出了面对共同问题中西相互学习、交流互鉴的必要性。这正说明将发展视为一成不变与将发展道路定为一尊违背了发展变化规律。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历史终结论”的论断。习近平多次谈到,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正如习近平指出:“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17]
打破“新自由主义经济论”的理论约束。新自由主义经济论的重要表征就是“华盛顿共识”。这是1989 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论作为资本主义方案的理论和实践,其核心要义包括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取消资本账户管制以及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等。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此种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并没有摆脱转型发展困境,从而使这一理论的全球影响力减弱。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成为社会共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形成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保障了中国经济的持续较高速度的发展。这就打破了新自由主义经济论的理论约束。
打破“文明冲突论”的理论约束。“文明冲突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理论主张,其核心要义在于冷战结束后由文明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会凸显出来。但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道路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的证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强调和而不同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7]133这体现了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中国智慧。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也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7]78。习近平的这些集中论述体现了新型文明观的中国主张。集中到一点,就是习近平提出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化正确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在理念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在实践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2017 年1 月18 日,习近平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7]417各国协同、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世界性辐射和引领表现。
“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经济论”“文明冲突论”等理论实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观念表现。在西方学者看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只有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一唯一路径。这反映在理论偏好上,就是以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标准衡量当代中国发展,以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发展。然而,西方实现现代化是与殖民掠夺、侵略战争等资本积累的条件和方式紧密联系的,今天落后国家没有复制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条件和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双重属性,既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又建构了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因素和力量,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等。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实例和有益借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使中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18]8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阐述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等理念与实践,凝结着应对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局限性视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诸如环境保护、治理腐败、经济发展等世界性难题,唯有打破原有的陈旧思维,将自己国家民族的未来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赢得广泛认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向世界表明,中国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现代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指引完成现代化强国的飞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辟人类发展的新文明样态。当代中国主流思想叙事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就是要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推进中国特色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探索和话语表达,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框架。从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语境中注重不同理论的交流、交锋、交融,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学术生态,通过主动的学术议题设置和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研究作为,摆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研究“被定位”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在理论关切上坚持问题导向传递中国主张和中国声音。随着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特别是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誉,也让一部分人产生困惑和疑虑。中国的治理之道以及中国的发展又将对世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国际社会渴望听到这些问题的回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中国对世界说什么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大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全面深刻阐述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满足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认知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评价贯穿交织意识形态论辩与学术理路分析,既有学术理路分析的理性声音,又有很强的意识形态争论色彩。这就特别需要中国学者建构自主性的话语体系,向世界客观说明中国,阐明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和整体性,说明中国问题的暂时性和不可避免性,防止以偏概全地用具体问题定位定性中国的整体发展。
在视野方法上注重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结合。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需要总结观察中国发展的方法论要求,全面辩证地把握中国发展。“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人民得到了什么收获,更要看中国人民付出了什么辛劳;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这才是全面的看法。”[7]409辩证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科学把握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规律,在解决好中国民族性问题上实现突破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索解决世界性的问题,在总结好中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分享中国智慧,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思路和支撑。注重“自己讲”和“别人讲”的结合,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资料的对外传播和辐射,这是我们特有的优势和资源,也是树立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性工作;推动在国外知名高校设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专项基金,通过设置研究课题,吸引国外学者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引导国际社会的评价。
在表达方式上善于运用摆事实和讲故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中国价值。2014 年3 月27 日,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 周年纪念大会时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7]85这种既富亲和力又具有深意的讲述方式,巧妙地反驳了“中国威胁论”,表达了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传递了中国梦的世界价值。2014 年8 月22 日,习近平在蒙古国发表演讲时说:“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7]153“搭便车”本来是国际上一种嘲讽中国、抹黑中国的论调,但在习近平巧妙引用之下,不仅幽默地驳斥了变味的“中国责任论”,也传达了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赢得世界的理解和认同。
在话语建构上善于打造标识性概念和范畴,加强政治术语的学术论证和学理表达。话语建构不是空洞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丰富内涵和内生动力在于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把握话语建构的逻辑主线,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建构话语体系;把握话语建构的内在要求,善于将中国道路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设置学术议题和话题的主动性,提出并打造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标识性理论、概念与命题。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诸如“中国梦”“一带一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自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思想标识,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