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菲律宾特约记者 赵 龙
编者按: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西北80公里处的克拉克正变得炙手可热。克拉克曾是美国重要的海外军事基地,而未来数年,在菲雄心勃勃的建设蓝图中,这里或将崛起一座新的“国家行政中心”。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国投资者正紧盯此地,寻找掘金机会。特别是去年11月21日,中菲联合声明中包含的中菲克拉克新城产业园框架开发协议,更是让克拉克成为“网红之城”。近日,《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从马尼拉驱车一个半小时,一睹它的蜕变。
漫步在“新城”克拉克街头,《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看到不远处山脚下的跑道上不时有飞机起降,身着迷彩服的菲律宾士兵有的走在大草坪上,有的忙着打扫营房。在克拉克发展公司,负责接待媒体的54岁的埃里克·希门尼斯给记者递上一杯咖啡,并用手指着窗外说:“以前这里就是‘小美国。”不远处一栋红白相间的美式木屋掩映在浓密的香樟树丛中,那是他父亲早年工作过的美国餐厅,“那些树据说也差不多一百年了,美国人种的”。这里承载着埃里克童年大部分的回忆,他说:“白天,身着制服的美军士兵或在基地周边散步,或在田野中演练,美国军机则起起落落。到了晚上,大兵们就聚到附近的餐厅酒馆消遣。”
回溯历史,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签订,被西班牙殖民统治300多年的菲律宾落入美国人之手。1902年开始,克拉克成为美国骑兵聚集地。在美军决定将克拉克完全改造成第十三航空队的基地之前,这里一度是美国骑兵的放牧区。1919年,美国人以“航空先驱”哈罗德·克拉克的名字将这里正式命名为克拉克。此后,这片群山脚下平坦而开阔的土地日渐忙碌;从运输机到大中型轰炸机,越来越多的空军装备汇聚至此,直至上世纪30年代,这里迅速发展成为美国在海外的重要的军事基地。美国空军甚至将这个控制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战略要道的地方称为“海外之家”。
对克拉克周边的菲律宾民众来说,美军存在的历史令人心情复杂。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二战期间,克拉克见证了美日交锋。战争结束后,美菲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克拉克空军基地依旧由美国军方主导,并再次以惊人的速度扩充, 并有了“小五角大楼”的绰号。
据埃里克描述,越战期间,这里有大批美国士兵涌入。除克拉克的空军外,还有驻扎在几十公里外苏比克湾的海军。闲暇时间,美国军人会走出基地,到附近酒吧找乐,由此也催生出东南亚最大的红灯区“天使城”。克拉克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解决了不少菲律宾人的生计。但随之而来的治安问题让人头疼。迫于“天使城”一位市长的指责,美军基地一度下令禁止士兵外出,但没过多久,这里就变成一座毫无生气的“死城”,市长不得不请求美军解除禁令。在埃里克的描述中,克拉克在他小时候充满浓浓的美国气息,低矮的美式建筑群,七成的美国面孔,除少数“幸运”被招募进来服务、拿美元薪水的菲律宾人外,对外界来说,这里是一片相对隔绝的神秘“特区”。埃里克说:“除美国星条旗外,1991年以前这里从未出现过菲律宾国旗的影子。”每逢美国独立日,这里都会放烟花庆祝。埃里克和母亲会获准前来探望,但进出必须有军人陪同。也就是在这里,地道的芝士汉堡和纽约比萨,成为埃里克童年味蕾最深刻的记忆。如今遍布菲全国的美式餐饮文化,就是这样从克拉克、苏比克的美军军事基地流行开来。
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让美国人离开”的呼声在菲律宾日益高涨。1991年,一场引发激烈讨论的美菲利益博弈,在菲参议院“12比11”的投票结果中尘埃落定,菲美军事基地协定就此废除。 就这样,美国在菲长达93年的驻军历史正式结束。如今,美军当年的痕迹在克拉克随处可见,但当地唯一悬挂美国国旗的正式场所在主干道罗哈斯大道旁的美军纪念公墓,那里立着数千个白色大理石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