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2019-01-18 05:27曹玉琴
系统医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循证通气综合征

曹玉琴

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新生儿科,江苏盐城 2247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情况,该病的发病率与胎龄有密切的关系,病死率较高。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作为患儿干预最为密集的辅助治疗措施,对患儿的治疗解决有重大的影响[1]。该次研究以该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例,探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资料,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 例,胎龄在 28~41 周,平均(34.58±6.34)周;观察组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胎龄在28~40周,平均(34.15±5.83)周。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版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提出的标准[2];②获得家属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者;②合并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新生儿疾病者;③未签署同意书者。该次研究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仅接受该院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的常规护理和治疗措施,包括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实施用药护理和机械通气等常规护理等措施[3]。观察组患儿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首先,建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床位医生及护理人员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认真查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护理资料,结合患儿的病情及出生情况,根据医院的医疗资源与小组成员积极沟通交流,制定适合本科室的循证护理流程[4]。在循证护理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并对每个新生儿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循证护理的实施效果,及时按照实际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护理计划[5]。

经循证小组讨论提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措施如下。

①加强对患儿病情变化的观察,注意各项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针对早期患儿要注意其病情的变化,包括神志、瞳孔变化、GCS评分变化。针对存在脑疝、呼吸频率低、氧合指数低的要加强巡视[6]。

②实施合理有效的机械通气,参考肺保护策略,PPEP 为 3~5 cmH2O,潮气量 5~6ml/kg。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检查患儿导管及通气情况是都正常;加强对气道的管理,定期清理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采用吸痰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 s并尽可能的减少吸痰次数,避免出现缺氧或损伤呼吸道的情况[7]。

③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为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在吸痰及通气操作完成后要及时滴入敏感抗生素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随时关注呼吸道是都有堵塞、各类导管是否有堵塞情况。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交叉感染。随时保持患儿干燥、洁净的皮肤状态,选择柔软舒适的床单和包被,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皮肤,加重患儿痛苦,预防其他皮肤并发症[8]。急性发病期患儿痛苦不堪,因此可能存在哭泣、烦躁的情况,此时要注意预防腹胀,适当给予胃肠减压处理。

④合理喂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为早产儿,因此对于早产儿要提倡科学喂养,以促进肠道激素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确诊疾病后要将其放置在自控式的保温箱内,保持皮肤温度在36.5℃左右,定期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气指标,保证液体和营养供给,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 mL/(kg·d)以后逐渐增加到 120~150 mL/(kg.d)并补充电解质,病情好转后改为经口喂养,热能不足使辅以部分静脉营养[9]。

⑤护理总结。针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团队应及时总结和纠正。积极与医生合作和交流,根据医生治疗习惯及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及时写出护理总结报告。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新生儿的治疗结局,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儿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分析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撤机时间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生存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氧合指标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结局比较

观察组患儿存活24例、死亡1例,对照组患儿存活19例、死亡6例。观察组患儿存活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2 8,P<0.05)。

2.2 两组患儿实施干预前后氧合指标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儿PaCO2、PaO2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存活患儿氧合指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实施干预前后氧合指标变化情况[(x±s),mmHg]

2.3 两组患儿撤机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平均于通气(5.72±1.43)d后撤机,对照组患儿于通气(8.07±1.58)d后撤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9 6,P<0.05)。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儿治疗过程中1例发生呼吸相关性肺炎、1例气漏,总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感染、4例发生腹胀、1例皮肤损伤、1例气漏,总发生率为32.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 0,P<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因患儿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一般患儿在出生后4~12 h内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严重的直接导致呼吸衰竭死亡。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因新生儿的情况特殊,在治疗期间必须给予良好的支持护理。

循证护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内容包括科研理论成果、患者实际需求、临床护理经验等3个方面。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存活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循证护理来源于循证医学,以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护理为原则,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明智地、谨慎地结合临床经验和科研结果,以患儿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制定临床护理决策,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挽救患儿生命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究还指出,干预前,两组患儿PaCO2、PaO2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存活患儿氧合指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工作来说,在循证护理的各个环节中,结合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和相应资料研究结果,确定护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查找资料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评估新生儿的护理需求,制定一个符合新生儿实际的最佳护理计划。这也提示我们,循证护理的实施可显著改善患儿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症状,同时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护理方案的措施,减少患儿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另外,研究还指出,观察组患儿平均于通气(5.72±1.43)d 后撤机,对照组患儿于通气(8.07±1.58)d后撤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循证护理的实施可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日常护理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改进,为新生儿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避免通气过程中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通气效果和护理质量,对于早日撤机有重要的意义。

该组中研究结果与曾国华等人[10]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曾国华针对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新生儿为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循证护理模式。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死亡率仅为4%,并发症发生率为4%,而常规护理组治疗有效率为84%,死亡率为16%,并发症发生率为12%均显著高于前者。这说明,循证护理的实施促进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同时,作者还得到循证护理组干预后的氧合指标也优于常规组,再次证明,循证护理模式的实施可促进患儿预后,改善氧合功能。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的实施可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结局,促进氧合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循证通气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Chandler综合征1例
《循证护理》稿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考前综合征
不通气的鼻孔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