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预计毕业人数达820万人,相比于2017届大学毕业生多了25万人,增长率达到了3.14%,连续17年应届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①。而其中,2016年中国研究生毕业人数56.39万人,同比增长2.3%,2017年约为58万人②。与大规模毕业人数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就业情况,而学生就业绩效更是关乎学生自身发展、家庭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16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③。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学生就业率居高,但是学生工作满意度却不一定尽如人意。与本科生的综合培养模式不同,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在其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其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科研能力还要锻炼其综合能力,唯有此,才能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从而收获心仪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促进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这意味着研究生就业需要多方助力,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导师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也应重新思考,而学生在学习期间提升自己的能力等等都很重要。因此,研究学生就业绩效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前就业环境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现状,农林院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现状如何?导师管理模式、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多是从用人单位及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角度出发,如张静发现影响导师与学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有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导师的指导风格与素质、研究生培养目标[1]。苗宗霞基于西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的问卷数据结果,通过思想道德、学术科研、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四个维度研究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发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的熏陶者、学术科研的引领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和优质就业的援助者[2]。王旭通过研究对导师监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了一定的肯定[3]。姚计海通过反思研究生培养,认为学术取向与就业取向二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并不矛盾,更多的是导师应以学术关怀为本,建立良好的学术沟通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是学生就业的内在保障[4]。王鹏程通过对85名华中农业大学林业专业硕士的调查,发现学生与导师之间沟通互动不足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变和适应能力不足等会影响其就业[5]。罗明忠利用广东某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其就业影响较大[6]。李光红通过设计大学生就业力自我测评问卷,对东中西部20所高校的1805个学生进行调研,运用ANP方法分析得出学生的就业能力(包含基础情况、求职优势、择业观念、专业技能和求职技能5个方面)不足,其中涉及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变量[7]。
可见,已有研究基于导师管理模式、学生能力的视角对学生就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少,主要体现在:一是探究学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多,但从学生就业后薪资待遇、工作满意度两个方面综合考量学生就业绩效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导师与学生交互关系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文章较多,但是运用模型实证分析将导师管理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引入学生就业绩效问题的研究较少;三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文章较多,但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农林院校学生为例,基于2018年4—5月对239名研究生的线上问卷调查及线下访谈结果,运用有序Probit模型,研究探究导师管理模式、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学生能力包括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以期找出农林院校学生就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为学校、导师及学生在后期学生就业过程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为教育及相关部门在制定研究生政策时提供参考意见。
学生就业绩效问题受政府政策引导、导师管理模式和学生能力三个方面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政府不能直接对就业市场进行干预,只能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引导,例如引导毕业生服务乡村、到基层就业等;从微观层面来说与本科生不同,在校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是导师,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培养人,对研究生的了解程度较高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就业压力以及学业压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8];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能力、综合就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较为缺乏,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9]。因此,学生就业绩效问题实际上是基于导师管理模式以及学生能力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见图1)。
图1 导师管理模式、学生学习能力与学生就业绩效逻辑机理图
从理论上来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社会逻辑和创造逻辑的支配,而导师是研究生教育支配逻辑运行的主体,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属于导师工作的正外部效益,研究生就业时受导师工作外部性的影响,可能会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用[10]。研究表明,导师通过强化学生独立完成论文的责任意识可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效果[11]。而导师对学生实习的看法代表了导师对学生除学术科研之外的生活的关注程度,体现了导师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程度,而不仅仅限于科研,研究生期望不仅可以跟随导师学到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同时学会为人之道,并且希望与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获得面对面的指导[12]。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研究生的质量,而研究生的质量与其就业绩效挂钩。通过调研总结,目前国内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为:剥削式培养、完全放任式、事事亲为式、流水线式及个性化培养模式。综上所述,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H1a: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通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H1b:导师对学生实习的支持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1c: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影响。
学生学习能力是一种潜在能力,不可量化,深挖其内在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其主观评价及自我认知用自律及学习习惯来代替;而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又包括其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在校是否担任学生职务。面对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现实问题,其就业绩效不仅仅决定于学校层次、专业等外在因素,自身的能力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3],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其求职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结果,而用人单位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其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责任心等[14]。就业能力是以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通过教育培养使学生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等一系列能力[15]。而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职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其沟通能力及处理事务的能力,但更多情况下学生过早的掌握权力会使其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从而高估自己的能力,不利于之后的工作。综上所述,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2a:学生自律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H2b:学生学习习惯通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就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影响。
假设H2c:学生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提高综合能力进而对学生就业绩效具有正相关影响。
本文重点关注导师管理模式、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学生就业绩效采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以便更加全面的衡量,用薪资水平、工作满意度两个指标充分反映学生就业绩效。由于本研究中的两个被解释变量均为排序指标,因此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估计,该模型专门用来处理被解释变量为排序数据的情况。本文模型设定如下:
yi=F(αMi+βSi+γXi+εi)
(1)
式中yi为被解释变量,代表薪资水平、工作满意度;Mi和Si代表核心解释变量,分别衡量导师管理模式和学生能力方面的变量;Xi代表控制变量,包含一系列反映学生、导师及农林院校特征的变量;α、β、γ 为待估参数; εi为残差项,服从独立正态分布。F(.)为某非线性函数,具体形式为:
(2)
式中,y是可以被实际观测到的被解释变量;y*是y背后存在不可观测的连续变量,称为潜变量,满足:
(3)
μ1<μ2<μ3<…<μJ-1称为切点,均为待估参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8年4—5月对239名农林院校研究生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在线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有效问卷239份;同时,线下访谈主要是通过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学院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以及即将毕业学生的访谈调查。本研究运用李克特量表的评分方法(对一系列陈述句的回答用“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调查收集了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及工作情况。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基本情况、学习能力、社会资本、导师管理模式及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信息。
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学生就业绩效。调查数据显示,薪资待遇是学生在就业时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两位,频次(占比)为141(59%)。因此,从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对工作的自我评价,选取薪资水平变量客观评价学生就业薪资待遇情况;选取工作满意度变量评价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状态以及幸福程度。研究的核心变量是导师管理模式以及学生能力,学生能力又包括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变量定义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本文运用Stata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根据研究需要及被解释变量的数据特性,将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就管理模式、学习能力对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估计来验证理论假设。
对描述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见表2),学生就业后薪资水平均值为2.54,处于3001~9000元范围,中等水平;工作满意度均值为3.45,表明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总体来说,学生就业后对工作较为认可,呈现较为乐观的态度。管理模式方面,导师论文指导频率均值为3.66,对学生实习的看法均值为3.63,沟通主动权均值为2.15,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均值为3.51,说明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及工作方面较为关注,给予较多的建议,而导师和学生之间也建立了较为平等的沟通桥梁,有利于导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处于较为乐观的状态。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自律能力均值为3.51,主动学习的学生占69%,组织协调能力均值为3.55,实践动手能力均值为3.64,在校担任学生类职务的学生占29%,这表明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相比起班委社团活动等更愿意学习。还应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硕士学历占86%,博士学历占14%;与导师性别相同的学生占48%;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发表小论文;75%的导师具有海外留学或交流的背景;一对一的沟通形式较为普遍;作为农林院校毕业生,愿为乡村振兴出力,去农村的工作成本在6000元左右(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应更偏向于个性化教育,但现阶段研究生与本科生同质化现象严重,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用人单位对其评价也在不断下降,学生就业情况大不如前。而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指导老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其就业绩效。通过对访谈调查结果的梳理,将导师的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剥削式培养模式:导师不太关心研究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也不关心,只关注学生有没有完成布置的任务;二是放任式培养模式:导师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不强迫学生做任何事情,放任其自由发挥,只有在学生询问时会给予一定的指导;三是事事亲为式培养模式:导师对学生采取完全包办的模式,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少;四是流水线式培养模式:每个学生负责不同的模块,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但是不具备整体思维的能力;五是个性化式培养模式:针对研究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模式,但导师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会很高。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导师培养模式现状为:剥削式培养模式占4.60%;完全放任式培养模式占30.54%;事事亲为式培养模式占10.88%;流水线式培养模式占17.57%;个性化式培养模式占36.40%。而与现状不同的是(如图2所示),学生更期待的培养模式是个性化式培养模式,占67.78%,一方面有利用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锻炼自己的科研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涯会更加充实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人生的价值;完全放任式培养模式、流水线式培养模式以及事事亲为式培养模式分别占13.39%、12.13%和6.69%,而剥削式培养模式占比为0。从中可以看出,导师的培养现状与学生期待的培养模式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导师应针对不同学习程度以及学生自我认知在完成研究生基本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图1 导师的培养模式
图2 学生期待的培养模式
本文运用Stata14.0软件就管理模式、学习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有序Probit估计,具体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代表导师管理模式的四个变量分别对学生就业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水平,均与预期假设相符。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频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工作满意度,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频率越高,说明导师是一个耐心且负责任的人,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方面较为关注,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工作中更容易取得成就从而对工作更为满意。导师对学生实习的看法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工作满意度。主要的原因是导师对学生实习更认可的话,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或者就业建议,减少学生自主实习的盲目性并且提升学生的实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明确工作意向,从而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节省学生的时间成本,可以在完成导师任务之后获得更加充裕的实习时间丰富自己的实习经历,更容易获得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是由于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质量,决定其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状态以及对工作的态度。因此,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越偏向个性化,学生在校期间充实而快乐的学习。
学习能力变量对学生就业绩效行为有着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自律能力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与预期假设H2a不符,可能的原因是一个自律的人往往会关注更多的方面,比如:健康、家庭、工作以及生活品质等等,往往不会把自己全部的重心放在工作上,因此其较低;而学生自律能力对工作满意度并不显著,这是由于自律的习惯使其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而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其对工作满意度虽然不显著但是正向影响。学习习惯对学生就业薪资水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与预期假设H2b相符。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而主动学习的人就是时间的管理者,运用有限的碎片化的时间高效的学习,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上的表现往往就是踏实肯干努力工作,相对于其他不主动学习的人,工作时间会更长且工作效率会更高,因此会取得更高的薪资待遇。担任职务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学生工作满意度,与预期假设H2c相反。于学生在学校担任学生类职务使其更加社会化,并且在担任学生类职务时由于具有一定的权利使其获得满足感从而对于工作抱有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以及定位也会偏高,当其踏出学校步入社会时,这种落差尤为明显,体现在对工作积极性不高满意度较差。
沟通主导权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这是由于导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中,学生找老师的次数越多,说明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态度更加积极,更加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从而可以取得一些建议或者帮助,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者毕业,同时这也是学生高情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体现,而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工作很有帮助,进而学生在工作中也会取得较高的薪资待遇。组织协调能力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主要的原因是组织协调能力越强的人,一般具有做领导的潜能,因此会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较高薪资收入。实践动手能力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工作满意度,与预期假设H2d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实践动手能力越强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行动力,在一个公司中承担执行者的角色,踏踏实实肯干事的人,会受领导和同事的一直喜欢,拥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与人际关系,其工作满意度也就越高。
学历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主要的原因是博士相对于硕士投入了更高的时间成本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可以从事更具专业性质的高精尖工作,属于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就业时会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导师背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导师具有海外留学及深造背景可以侧面反映导师的社会资本及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以及以后工作过程中可以提供一定的人脉、工作建议以及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是由于导师背景同时也可以反映导师的眼界及视角,在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培养过程中会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从而对学生薪资待遇产生促进作用。农村工作成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学生愿意去农村可以接受的最低薪资待遇越高,说明学生去农村的工作成本越高,则其就业薪资水平也就越高。而且,在回归结果中,对于薪资水平和工作满意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 1%、5%和 10%的显著性水平
本文利用2018年4—5月对239名研究生线上问卷调查及线下访谈结果,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管理模式、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综合能力中介效应对学生就业绩效的影响。通过上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导师管理模式中,导师论文指导频率、对学生实习看法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工作满意度;第二,在学生学习能力中,学生自律能力负向显著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学生学习习惯、组织协调能力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实践动手能力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对工作满意度;学生在校是否担任学生类职务负向显著影响学生对工作满意度。第三,在学生综合能力上,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频率增加会增加其沟通主导权,从而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同时导师对学生实习的认可也可以通过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在控制变量中,农村工作成本正向显著影响学生就业薪资水平。而且,对于学生薪资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各有不同,因此需要从等多方面,多管齐下提出政策建议。
总体来说,学生的就业绩效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师对学生学术科研、实习态度以及沟通问题;二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问题;三是针对农林院校学生,如何将国家政策导向与学生实践环节相结合,使其学以致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绩效问题,而不仅仅限于学生就业薪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问题,就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1.导师应彰显人文关怀,建立师生互动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对学生就业绩效影响显著,因此,导师应彰显人文关怀,建立师生互动的良性管理模式。在学生学习期间,导师既是良师,传授知识,指引学术科研的道路;导师亦是益友,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开阔的眼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规划及价值观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而这其中,沟通是钥匙,打开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屏障。导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实习以及情感方面多多关注,例如提高对学生论文的指导频率、对学生的实习及工作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或指导。这有利于导师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的信息从而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充实而快乐,实现学术科研和工作双丰收,而这对于导师与学生都十分重要,是彼此的资源。
2.学生要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多管齐下成为综合型人才
学习能力对学生就业绩效影响显著。与大量毕业生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标准的提高,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才可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先权。随着社会的更新变化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生唯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无论是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都是学生所需要的,而作为农林院校的研究生,更是应该在科研能力、责任意识、吃苦能力以及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方面与其他人存在差异,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具体措施为: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高效率的完成研究生计划以及在工作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3.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奉献青春
针对就业难,国家政策导向为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服务国家需求“大舞台”、汇聚创新创业“新动能”、下好统筹联动“一盘棋”以及打造服务保障“新格局”。而乡村振兴贡献度以及农村工作成本都显著影响学生就业绩效。因此,高校应当对不同类型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分类,对有志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力量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培训、指导,为基层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②数据来源于历年国家统计年鉴。
③数据来源于麦可思研究https://www.toutiao.com/a655377654608193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