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妹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安顺作为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着贫困人口基数大、返贫现象普遍、脱贫压力大等现状,其中关岭、普定、紫云、镇宁4 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市86 个乡镇中有53 个贫困乡镇,1007 个行政村中有569 个贫困村,贫困县、乡、村所占比例分别为66.7%、61.6%、56.5%,仍是全省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安顺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加大基层党建扶贫的工作力度,通过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贫困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从而带动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党建扶贫攻坚成效较为明显。但因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区位及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深度贫困问题在短时期内还是难以消除,不少安顺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自身建设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农村党支部的整体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制约了基层组织活力的发挥;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较为淡薄,其致富及带富能力不强,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个别农村党员干部腐败等现象也是越来越突出,这直接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安顺市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党支部为阵地,将脱贫攻坚任务当作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筑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扛起脱贫攻坚的重任,确保扶贫政策、资源真正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党建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为安顺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有力支撑。
立足组织保障,筑牢帮扶基础。近年来,安顺市各级党委积极顺应农村改革的新形势,建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广辟干部人才渠道,重点选好农村党支部书记,通过“两推一选”把一些政治素质好、服务群众意识强、改革意识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提高管党治党能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和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鹜地投身脱贫攻坚,提高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领导力、战斗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同时,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跑”效应,安顺市各级党委加大教育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严把入口、畅通出口,通过支部学习、组织外出参观考察、远程教育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发展技能指导,提升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履职能力,提升村干部的致富技能,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助农增收,进一步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为基层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证。
此外,根据中央、省委、市委扶贫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安顺市委为所有贫困村都确定了帮扶部门,实行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每年从市、区、镇各职能部门中逐年选派那些政治素质好、熟悉农村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感强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暨党建扶贫工作队,并对工作组开展驻前培训,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提升驻村人员的能力,承担起帮扶脱贫攻坚的重任,把帮村扶贫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驻村工作组常年驻村,在农村扎根,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全面、准确掌握村民的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了解致贫原因,了解村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村寨发展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方案,为百姓寻出路谋发展。通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组的帮扶作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组织活力变成攻坚动力。例如,2016 年3 月以来,安顺学院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组通过多次深入关岭县沙营镇路支村进行考察调研,结合路支村的发展基础和学校的资源及优势,利用高校后勤基地,将路支村作为校农结合蔬菜基地,与路支村委签订校农帮扶协议,通过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来落实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的要求,解决扶贫农民生产的蔬菜、粮食、猪肉、禽蛋等销路问题,让农民可以放心地生产。驻村工作组积极探索适合帮扶村发展的“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精准扶贫新模式,将党建帮扶延伸到精准扶贫驻点村,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工作。经过两年多来的“一对一”结对帮扶,路支村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切实解决当地实际困难和问题,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了路支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安顺市各级党委严格基层党建考核,开展后进村集中整顿活动。在基层党建考核中,将“党组织带头人、工作思路、工作制度、活动阵地、保障机制、工作业绩、群众评价”等七项指标作为村党支部的评分标准,根据得分情况分为“先进”“一般”“后进”三种类型。建立乡镇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第一书记”包保制度,将省定贫困村和贫困边缘村全部纳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制定工作方案,对后进村和涣散支部及时查找问题根源,逐一建立台账,限期进行整改,贫困不“摘帽”,后进不销号,让每个贫困村党组织都强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1]。通过这几年上下联动齐抓共治,安顺市大部分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都得到了整顿和提档升级,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攻坚堡垒。同时,结合安顺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干部驻村管理办法和扶贫考核机制,将帮扶工作情况作为驻村干部履职尽责、述职以及考察、识别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使党建考核与扶贫考核同步推进,激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动力。
此外,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考评制度不是很完善的问题,安顺市各级党组织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科学绩效考评体系,对村党员干部的工作实绩以及德、能、勤、廉等指标进行了考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集体经济的培育壮大,各县区还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将村干部的扶贫实效与奖励性绩效挂钩[2]。例如,适时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待遇,对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农村党员干部给予表彰奖励,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及经济待遇,使他们政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劲头,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村干部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中发挥应有作用。例如,安顺平坝区塘约村党支部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议事会的成员分别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考评联动”,对党员采用“积分”管理的方式实行绩效考核。采用全年120分制“驾照式”扣分管理方式,将党员干部日常表现细化为组织生活、党风廉政教育、岗位职责和遵纪守法等40 多项具体的内容,违反某项具体规定扣相应分值,年终少于60 分者即为不合格并受到相应的处分,连续3 年不合格者劝其退党。这一系列的措施增强了村干部的执行力,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激发了干部、党员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实践证明只有建好领导班子,贫困村也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入小康村行列。
结合当前“大扶贫”战略,安顺市各级党委,特别是“第一书记”等驻村帮扶干部严格落实包保制度,经常性地对包保的贫困群众进行走访,全方位、深层次地向贫困户宣传中央和省、市精准扶贫相关会议精神和精准扶贫方案的具体规定,传递扶贫信息,让贫困农户了解政策、熟悉政策,了解贫困户真实想法,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脱贫指导。
和奔小康的路上,部分困难群众还停留在“要我脱贫”的认识层面上,为此,安顺市各级党委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主动、细心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面对当前的贫困问题,帮助他们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观念,从思想上、精神上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对农村青壮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主动学技术、找门路,激发贫困对象主动脱贫意识和致富愿望,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鼓励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勤劳实干,实现增收致富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安顺市各级党委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以乡村振兴建设为引领,以富民为目标,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契合点,充分发挥农村党建工作为经济工作的服务功能[3]。安顺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山地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作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将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产业等产业链深度合作,拓宽农旅一体化产业功能;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与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的政策性贷款、扶贫性投资等[4],积极整合财政、农业、扶贫、人社、民宗、旅游、金融等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扶持贫困户生产、就业和创业,积极为农村精准扶贫争取资金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以坚持自我发力与向外借力并举,实施产业带村、项目带村、就业帮村、资金扶村为手段,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扶资金、扶产业、扶就业、扶信息等工作,为贫困地区提供各方面的资助,为基层排忧解难,形成帮扶合力,形成产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级党组织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力推进蔬菜、经果林、中药、茶叶、烤烟、特色经济林、山地生态畜牧业七大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物流,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销售、服务的特色产业链条;借助电商网络平台对农特产品进行销售,建立农产品网络系统,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农旅融合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安顺市各级党组织大胆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已探索出“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等特色富民路子,形成“党建+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支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实在在带领广大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党支部把为民谋福利作为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党建创新,建立起“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开展土地确权、赋权、活权的相关工作,盘活了农村资产资源,有效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民。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契合发展的模式,通过“强弱联合”,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帮助老弱病残一起办合作社求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脱贫内生动力的崭新道路,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为西部地区的农村脱贫致富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便民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安顺市各级基层党组织按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要求,创新党管农村工作方式,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研究出台便民利民措施,及时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先后将乡镇财政、民政、劳保、农医、计生等和群众关系最密切的部门纳入便民服务中心,通过完善各类便民服务设施,集中办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审批及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安顺市西秀区纪委结合实际,创新民生监督公示形式,由各乡镇纪委主导,以村为单位将民生资金、项目、村级“三资”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在乡镇便民利民服务大厅进行分类长期公开公示,并将公示后的所有资料按物资类、资金类、工程类、综合类四大类别进行整理归档分装,建立公开意见、建议及反馈情况的记录簿收集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创造性地建立了“民生清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村务”,全力维护群众权益,将基层干部的履职权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遏制了公示前后“两本账”、内外“暗箱操作”的现象。
此外,积极推行“五事”制度(以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等),有助于帮助村干部及时掌握群众的需求或诉求,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五事”制度,确保农村干部责任落实到位,推进为民办事全程代理,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群众民主监督,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大大减少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矛盾,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大力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办公环境,逐步成立村支两委办公室、驻村工作组、精准扶贫工作组办公室,设置便民服务室、远教室和农家书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办公服务,打造农村电子服务综合平台,架设联系服务群众的“空中桥梁”;这些都为村民到村支两委办事、查询资料政策等提供了方便,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常态化,为驻村工作和脱贫攻坚提供保障,赢得主动。例如,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紧紧围绕农民利益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工作,村里的党员干部在村支书左文学的带领下,村两委成员轮流定期坐班,在村里的民愿接待室和恳谈室,及时解决村民所反映的问题,树立了良好的服务意识。
在安顺市纪委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贵州省“四要五严禁”的行为规范,在完成全市“规定式”民生监督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民生监督,达到了“既协调统一,又各有差异”的效果。各区(县)、乡(镇)、村突显出了一批创新监督形式,延伸基层监督网络。
一方面,创新监督格局,推行片区协作机制。在开展民生监督过程中,为解决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过程中存在的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等问题,创新重塑监督格局,化零为整,形成监督新合力。安顺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地域相邻、习俗相近、方便管理、利于开展”的原则,推行村级“派驻连片”交叉监督,制定纪委常委联系指导办案、派出案件片区联审的联动协作工作制度,将各乡镇办辖区内相邻的3 至5 个行政村划为一个片区,设立乡镇派驻专职纪检员为工作组负责人,各村民生监督信息员和联络员为成员的民生监督工作组,构建起上下联动、纵横到边、广泛坚实的县(区)、乡(镇)、村三级民生监督网络,盘活各村监督资源,有效整合了县区纪委、乡镇纪委、村民生监督组力量,变各自为政为上下贯通、交叉互联、互通信息,打破“同村同气”,形成监督“气场”。“派驻连片”的交叉监督方式成为了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落实向基层延伸的大胆尝试。
另一方面,创新监督平台,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监督。为进一步强化民生项目资金的规范运行和公开公示,夯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结合当前贵州实施“大数据”“互联网+”战略部署,各县区纪委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监督方式和举报渠道,创新“公众信息查询投诉举报平台”电子公示举报方式,将涉及民生领域的资金、项目、工程实施情况上传平台网站公示,使群众能够实时查询、监督、举报,实现“指尖上的监督”,打造项目资金“数据铁笼”,实现了对民生项目资金的精准查询和精准监督,这在最大限度上做到党务、政务、村务“阳光公开”,成为百姓的“掌上纪委”。例如,西秀区纪委以自主研发的“西秀区党风廉政建设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申请注册了“清廉西秀”微信公众号,构建了“大数据+掌上监督”全新指尖监督平台。又如关岭县纪委也将“互联网+”及大数据运用于监督执纪领域,创建了“关岭自治县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开通了“作风建设、专项监察”两个板块。
从近年来安顺市纪委查处的村干部违规违纪问题的表现来看,不少村干部存在着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管党治党还客观存在着上强下弱、力度递减等问题。为此,安顺市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要求,细化基层责任清单,把正风反腐的各项措施向基层延伸,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构建上下一致、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
持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钱。对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廉政档案管理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将民生监督组人、财、物由区县纪委统一管理,建立完善和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村务公开、领导干部带班接访、村干部便民服务及村级工程公开招标、财务年度审计等制度,不断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破解“同级监督太软”的问题。基层“微权力”监督的重点是对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的涉农、涉贫领域的土地复垦、农村改厕、低保优扶、产业扶贫等领域以及干部工作中的庸、懒、散、慢、混、拖、卡等现象实施常规督查和专项整治。同时还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及时制定针对性强、有效管用的制度规定,以便尽早纠正那些纪律松懈、法纪意识淡薄人员的行为,早发现、早查明、早处理那些顶风违纪的农村党员干部,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
安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要领域和易出问题的工作环节,对巡察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调查处理,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进行公开处理,做到件件有交待、有结果,突出巡察实效,释放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从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近年来,安顺市以严格查办案件为抓手,对优亲厚友、弄虚作假、与民争利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反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包庇和纵容腐败分子的行为,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和通报曝光力度,形成有力震慑,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格局,真正发挥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严治党,既要监督微权力、惩处微腐败,还要铲除微腐败的生存土壤,巩固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为此,安顺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深入推进“廉洁安顺”建设,开展“清风为民行动”,积极对待群众发所反映的各类意见建,并列出清单和规范流程,推进党务、政务、村务等各领域办事公开,解决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村干部“苍蝇式”腐败等村务监督难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百姓对党执政能力的认同感,促进安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总之,随着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了攻坚期、冲刺期,安顺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环境和形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面临着新的考验。因此,安顺市在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小康,时间紧迫,任务重,其扶贫开发任务就更加艰巨和复杂。农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去推动和落实,只有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变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示范作用,确保精准扶贫到“最后一公里”,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项目和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双促共赢”,带领农村贫困群众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