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以供需理论为视角

2019-01-18 23:44林正锋
体育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全民中心体育

林正锋

(三明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是指国家体育总局利用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引导建设,以服务大众体育健身为主要任务,综合性、多功能、室内室外体育设施相结合、以室内体育设施为主的公共体育设施(不设固定座席)[1]。2012年7月19日,国家“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县(市、区)“五个一”工程,其中就要求县(市、区)建有一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供需理论是本文所运用的理论和研究依据,它是以供需关系为基础,揭示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的相互影响和基本规律,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平行关系。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能否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也就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实施,对此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在研究我国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引入供需理论,可以从一种比较新的视角上去揭示影响我国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更好地促进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1 影响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因素

1.1 供给方面

1.1.1 生产成本

从短期内来看,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建设补助资金。调查中发现,当前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实际建设需求资金缺口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就会致使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数量、规模等供给方面出现失衡。有研究报道,某个城市建设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政府财政分文不出,建设资金全部为自筹,当地体育局只有通过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4万m2产权出售和出让部分闲置土地以及申请国家和省建设资助的方式才勉强筹集到全部建设资金[3]。为此,今后如何加大投资力度,多渠道引入建设资金,改变投资结构现状,是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1.1.2 土地资源

由于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群众性体育健身场(馆),用地多为政府划拨用地,取得土地使用权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才切实可行。为了能更加方便群众体育健身,选址一般又要在城市中心地带[4],而该地带土地资源又极为稀缺,供给相对紧张,这就会造成有相当部分的县(市、区)要在主城区新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会有一定困难。由于部分体育项目对空间高度和建筑跨度有一定要求,必然造成体育场(馆)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不高,或提高利用程度的成本过高。为此,今后如何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得到政府划拨用地,并对一些建设年份较早的单层体育场(馆)进行合理的升级和改造,提高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也是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1.3 生产能力

从长期来看,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而经济潜力的增长主要是看运营管理水平如何。影响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运营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运营理念、运营模式,场馆自身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交通状况以及政策法规等。运营模式和理念是核心,其内涵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活动中心实现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活动中心的业务范围;三是活动中心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价值。为此,今后如何提高管理者的运营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保证经济潜力的增长,也是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2 需求方面

1.2.1 健身者的收入和预期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健身者的收入越高,对健身消费的需求也越多。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消费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对有些健身消费的需求会增加,而对有些健身消费的需求会减少。经济学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同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正常品,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反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劣等品。当健身者预期某种健身消费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目前的需求,当健身者预期某种健身消费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消费品的现期需求。

1.2.2 健身者的兴趣偏好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动力[5]。当健身者对某种健身项目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健身项目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相反,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人们的偏好一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如何有效配置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场地设施,满足大多数健身者的需求,是摆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并以大多数群众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同时考虑到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经济水平,才能做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1.2.3 健身人群的年龄特征

10~20岁的少年时期,是人一生的黄金时代,骨骼较坚硬,能承受用力较大的动作,适合进行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20多岁的人比较适合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拳击、各种对抗性强的球类运动。30~40岁左右,可以通过爬楼梯、网球、游泳等强化全身肌肉,并加入一定的力量训练,让自己的肌肉线条更好看。50岁左右,由于体力和精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故此时适合乒乓球、羽毛球等较温和的运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要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从而对抗各种慢性疾病。60岁以上已经不适宜进行有身体对抗或是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以尝试健身舞、太极拳等比较修身养性的活动。为此,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适宜的运动项目和特点,才能做到场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策略

2.1 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由于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一般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未必能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所以在征地、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会面临诸多困难,建设难度相对较大。为了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体育行政部门应先做好各方面的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加大宣传的力度。当地政府部门应从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时采取有效举措,切实提高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6],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体育场地建设发展的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贯彻。同时要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共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7]。

2.2 加大资金的投入,保障供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首先必须强化支出责任,将其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随着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保障公共体育设施运行所需经费,这样才能确保建设项目不产生资金缺口。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上级主管部门更应在资金投入上向该地区倾斜。从当前情况来看,政府的投资显然是有限的,单纯靠政府的力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供给不足的现状[8]。为了能争取到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各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还应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争取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扶持,同时采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主要筹集资金渠道包括以下几方面:(1)体育行政部门与相关单位或个人成立股份合作制来融资。(2)用募捐的方式来融资。(3)用体育场地冠名权来融资。据报道,中国农业大学在建奥运场馆(2008年奥运会摔跤馆)就发起座椅认捐活动,农大将把镌刻有认捐者姓名的铜牌配于座椅靠背后以示纪念,并统一向认捐者赠送认捐证书[9]。

2.3 加强建设,合理规划与布局

2.3.1 强化建设标准,加大建设力度

整个规划与布局的理念应体现以满足群众健身活动为核心的原则[10]。在场地设施规划过程中,要对参加健身群众的构成( 包括数量、年龄组成、收入、职业状况) 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以及还要对已有的体育设施及市场情况进行调查[11]。在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建设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新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选址方面应考虑靠近群众生活集聚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分布点最好选在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群众便于参加健身的地方。规划布局中,还应考虑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等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布局。对于人口规模方面,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结合当地的具体状况,依据人口规模每5~10万人配置一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并加配置一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而对于主城区土地资源供给相对紧张的县(市、区),可考虑每3~5万人配置一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可用配置2~3个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来缓解当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服务半径方面,应考虑在主城区里建成“十五分钟健身圈”,这样才易激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加方便群众参加健身锻炼。

2.3.2 盘活现有资源,优化结构

有效盘活现有体育场地资源,优化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对于一些规模太小,陈旧、落后和利用率不高的体育场地设施应进行功能改造、升级;对于部分修建年代较为久远的体育场(馆),由于功能定位不同,承办大型活动的功能已被新建的体育场(馆)所替代,但又难以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例如南京市将原南京体育馆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21层高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上海市闵行区将原来的江川体育场改造为江川体育活动中心,增设室内健身馆和游泳池等设施,服务功能得到完善以后,吸引了大量居民前来健身。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对于一些土地利用粗放、建设强度不高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可采用改、扩建的方法妥善加以解决,如将附属用房或办公用房改建成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等体育场地。对于一些目前只有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而土地资源又相对紧张的县(市、区),可考虑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利用废旧的厂房、办公用房等场所进行合理改造。

2.3.3 有效配置群众需求的体育场地设施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体育认知和项目喜好,所以在体育设施配置方面,首先要以大多数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同时还要尽量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群众的体育需求来进行有效的配置,以满足群众的整体需求。对于室内体育设施方面,应以配置多功能馆(篮球、排球、羽毛球综合)、室内游泳池、多功能房、乒乓球室、健身操房、器械健身房、台球房(馆)等有较多群众需求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宜。室外体育设施方面,应以配置篮球场、室外游泳池、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全民健身路径、网球场等有较多群众需求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宜。由于室内场地设施群众需求较大,而多功能房(馆)在使用过程中可灵活变化,可供开展多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在今后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地资源配置方面应优先考虑配置多功能房(馆)。

2.4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与管理水平

2.4.1 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对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12]。实践证明,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传播者的听众人数一次性超过约500人,传播效果将变得极差。运用到公共体育事业中,每一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多只应指导500人,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好的指导效果[13]。为此,各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配置方面,也应根据服务人口和规模,至少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人数不超过500人的标准进行有效配置。此外,还应该根据广大群众健身需求的不同,考虑配置不同健身指导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期收到较好的指导效果。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科学有效的管理。在具体操作上,各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选派不同等级、不同指导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进行健身指导,可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此外,还应定期对安排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进行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考核与测评,对于考核与测评中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表现相对较差的人员,可先开展再培训工作,以提高其指导能力;如确实不能履行职责的,则应该淘汰。

2.4.2 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作为公益性的体育场馆,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也更加彰显其重要性。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当前的运营模式主要有自主运营、合作运营、委托运营等模式,其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但无论选择哪种运营模式,都要在挖掘内部潜力上下功夫,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改变运营环境,并根据场馆自身的资源条件,及时了解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特征和消费水平,建立和发展差异化竞争策略和优势,使自己的体育服务和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3 结语

影响我国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产成本、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健身者的收入和预期、健身者的兴趣偏好、健身人群的年龄特征等方面。要做好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就应果断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提高场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思想认识是先导,加大资金的投入是重点,合理规划与布局是关键,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与管理水平是保障。

猜你喜欢
全民中心体育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全民·爱·阅读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