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晖,董 璧
(1.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741001;2.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御风幼儿园,甘肃定西743000)
2013年教育部统计显示:全国内地师范类高校,总计110所院校中,有101所院校设置了该专业,2015年底,249所各类院校开设该专业。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中,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将培养目标模糊化,与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课程设置呈现出“大杂烩”,既有体育教育的课程,也有运动训练的课程等;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和预期目标不吻合,导致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严重的影响到了该专业的办学初衷,曾2次黄牌警告。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行 “应用型”人才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办学成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学校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1]。基于此,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开展之前和研究进程中,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理论及与论题相关信息文献进行大量采集。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国家统计局网、中国发展交流网和相关政府部门等,了解目前国内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特别关注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课题研究求得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1.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拟对甘肃省社会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省内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省外该专业办学较好的院校,省内外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局群体处、兰州市、天水市、庆阳市、张掖市群体科管理人员,省体育总会、天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天水市老年体协、部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中的体育协会、体育项目协会负责人和骨干进行访谈,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奠定基础。
1.3 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研究依据我院实际办学现状,参照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制定领导、体育俱乐部负责人、专家学者调查问卷。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为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要设置的,在近十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瓶颈问题,表现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设施、实习实训等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要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必须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决定、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着眼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以此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和制定课程大纲,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显得非常必要。
通过调研,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体育发展需要,立足甘肃,辐射西北,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在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学院等单位胜任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达到以下目标预期:
2.1 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会体育领域工作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从业资格。
2.2 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学基础知识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专门知识,理解运动技能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研发展趋势,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体育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2.3 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能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研究和解决社会体育领域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社会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能够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
2.4 职业能力:能够立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能在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领域开展体育健身指导及管理工作;不断反思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创造性的开展社会体育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用人单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业技能与水平的自我评价”、“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对社会需求的适用度”等4个维度调研,得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从体育知识、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使用现代工具、发展能力、职业规范等6个方面达成。
3.1 体育知识:能够将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社会体育问题。1)具备社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并能结合专业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与健身指导问题;2)具备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营管理知识,能将其用于社会体育的组织、策划和管理工作;3)具备体育基本原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等,能针对健身需要进行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4)具备运动营养、体育保健、推拿按摩等知识,能将其用于体质健康评价、运动康复等领域。
3.2 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体育健身、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运动处方的制定、体质健康评价、大众健身数据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针对大众健身提出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能够针对技术路线,基于科学方法开展健身研究,包括运动处方设计、健身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分析与解释;(3)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多源数据信息的综合,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3.3 沟通能力:在日常交往与专业工作交流中,能用中英文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和专业的书面交流,按照国内外基本职业礼仪准确表达、有效沟通。(1)具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等基本技能,能够就体育运动健身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2)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利用外语获取信息,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环境下交流、竞争和合作的初步能力;(3)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社会体育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3.4 使用现代工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流行的健身设施和设备,并能熟练应用。(1)能够针对体育健身问题,选择并使用恰当的健身设备和技术方法;(2)能够使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社会体育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工作;(3)能够选用现代健身设备和器械,并结合健身原理和方法,自主参与科学健身的设计、训练和恢复。
3.5 发展能力:具有把握体育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并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考取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2)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主动参与各类健身培训、健身竞赛活动;(3)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主动融入体育产业经济与管理、体育测量与评价等领域。
3.6 职业规范: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社会体育相关标准与法规,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遵守社会体育行业规范,积极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体育观。(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遵纪守法;(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清晰,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培养,进而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以及当地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创建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使得培养的人才最大化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对社会的适用性。
构建基于就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构建,其核心点主要体现在培养职业型应用人才的目标上,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要从事的职业是一个职业群,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应根据就业岗位(群)和职业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基础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的方式构建基于就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专业+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