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网上精神家园建设路径探析

2019-01-18 22:21潘沈洁
天中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农民工价值观

武 峥,潘沈洁

(阜阳师范大学 农民工研究中心,安徽 阜阳 23604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这一论断把网络虚拟空间的价值观教育提高到了守护“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高度。青年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接受新事物强,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其价值观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之后的巩固期,需要精心教育和引导。因此,青年农民工的网上精神家园建设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任之一。本文拟就青年农民工网上精神家园建设路径问题进行粗浅探析。

一、当前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困惑

青年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没有像父辈那样认同自己是农民的自我定位,也没有兄辈农民工们介于城乡之间的模糊定位,他们更认同自己是城市居民。青年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生活的过程,不仅仅是他们时空转换的过程,也是其“文化置换”与“文化悬挂”并存的过程。青年农民工户籍在农村,可他们不认同农村的生活方式,不会干农活,可以说他们只是在“身份”上是农民。他们大多数走出校门就进入城市闯荡,更倾向于过城市同龄人的生活,希望在城市安家落户,渴望城市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受亲缘、地缘的影响,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压力大、认同感低等问题,有的甚至还受到城市居民的排斥,他们渴望平等待遇,渴望被认同。研究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存在诸多困惑。比如,他们在城市中发展的意识强烈,但在城市中又有一种无名的失落感;传统的义利观与市场功利观有很大不同,是坚守还是奉行;城市中婚姻观念、消费观念与农村也大不一样,是坚守还是改变;等等,这些问题的困惑,实质都是价值观的困惑。

二、青年农民工价值观的特点与需求

青年农民工价值观虽然不同于其父辈,但受父辈农民工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其活动主要有参观展览、旅游、唱歌、打游戏、网聊、打牌、老乡聚会等。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精神诉求多元化

调研显示,最受青年农民工欢迎的休闲方式依次是“听歌曲、看电视(占比51.7%);睡觉(占比42.1%);上网(占比36.4%);逛街(占比34.5%);学习(占比30.6%)”[2]。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给青年农民工提供了满足精神诉求的平台,很多青年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过多地依赖网络“虚拟”空间,微信、陌陌、抖音等网络新媒体交往软件深受青年农民工喜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网络新媒体在给青年农民工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有的人法治意识淡薄,在不工作的时间观看“三俗”网络直播,甚至参与互联网赌博;有人利用互联网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具有城市适应性

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态度积极,他们认同城市的消费方式,渴望像城市青年一样生活,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不敢去大商场购物,大多选择到大卖场或超市购买“惊爆商品”,或选择到网上抢购新潮的“秒杀”商品。其文化生活消费范围小、水平低。其文化生活消费主要体现在上网费、手机话费及手机流量费等消费项目上。他们有的人有时偶尔也购买一些图书和报纸,但多数人的消费呈现物质追求多、精神追求少的特点,其文化生活消费占总支出比例极低。

(三)具有价值追求主体的自我性和目标务实性

新一代青年农民工不同于其父辈那种“有工就打、有钱就挣”的毫无自主性、目标性的工作生活状态,他们对工作环境和自我发展有了更高的需求,多数希望通过“工作”“学习”“培训”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起读书,而不是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他们要求工作环境友好、老板和善,要求工作不要太累,要求有业余时间,他们融入城市的心理迫切,渴望被城市人认同、接纳。但青年农民工的目标追求被解构,他们在城市上班,又不算城里人,和城里人相比甚至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价,他们还不能被城市完全接受,又不能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不希望自己再做“流民”,这导致青年农民工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是“城市边缘人”,他们普遍存在紧张焦虑、压抑受挫、孤独寂寞等情绪,普遍存在被歧视感、被剥夺感、被边缘感。

三、建设青年农民工网上精神家园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起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当今全媒体不断发展,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手机网民有8.17 亿,占98.6%”[3]。青年农民工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价值观过渡时期,社会现实的诉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会穿上“马甲”,诉诸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寻找自我。因此,党和政府应根据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规律,构建“互联网+”工作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青年农民工美好的网上精神家园。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引导力

1.采用适应农民工特色的话语范式

农民工网上精神家园建设的话语形式应该接地气、接“网”气,具有对象化,走网上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被群众所接受,在引领青年农民工网上思想文化建设中有市场,除了其科学性之外,还有其鲜活的话语表达方式。毛泽东就善于用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抽象高深的理论,如他的“星星之火”“墙上芦苇”“山间竹笋”“糖衣炮弹”“纸老虎”等话语,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也极易“飞入寻常百姓家”,他既有“蛮拼的”“点赞”“朋友圈”“世界那么大”等网络用词,也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语句。建设农民工网上精神家园,就要学习毛泽东、习近平等领袖人物的语言特色,针对青年农民工的特点,多用大众化用语,少用权力性、政治性语句,用接地气、接网气的语句体现政府关怀,让青年农民工感受到交流的对话性和平等性。例如,2018年网民评选出“盘它”“锦鲤”“杠精”“好嗨哦”“谈恋爱吗?坐牢的那种”等10 大网络流行语,在对青年农民工进行“诚信”价值观教育时,就可以用“谈恋爱吗?坐牢的那种”网络流行语引导其树立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观。

2.用多样化艺术手段,形成青年农民工网络空间文艺阵地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加快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频、歌曲、小说、戏剧、小品、电影和漫画等艺术作品,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传播,加大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深入青年农民工群体的宣传力度和深度,用青年农民工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引导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青年农民工奋进向上。

3.打造专属青年网络社交新平台

根据新媒体深受青年农民工欢迎的特征,政府要主导研发青年社交手机软件,让青年农民工通过交往平台走进城市青年群体之中,在平台中传播青年农民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励志故事,改变城市青年对青年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让双方在真诚交往中成为知心朋友。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安徽省阜阳市近年涌现出很多以“最美洗脚妹”刘丽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农民工。2000年以来,刘丽作为一名洗脚妹资助贫困学生上百人,她发起创办了“丽行公益基金”,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慈善团队。刘丽先后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楷模”,荣获第17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3年成为安徽省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2018年1月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很多人通过媒体报道的刘丽感人事迹改变了对农民工的印象。刘丽的事迹不仅增进了城市青年对青年农民工的认同,也给青年农民工提供了鲜活的奋斗励志事例。

(二)政府主导,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供给

文化是促进和影响青年农民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丢掉了文化就如割断了血脉,丢掉了根本。因此,在文化教育宣传方面,我们应以政府为主导,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以促进青年农民工的精神追求和实践养成。

1.农民工打工所在地政府要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加大公共场所文化建设

地方政府要在农民工集中生活、居住的地区和他们工作的企业附近,加快建设公共文化场所,满足青年农民工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比如,北京市在地铁建设“M 地铁·图书馆”的做法就值得向全国推广。其做法是,让乘客在地铁站、地铁列车上,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软件,便可以免费阅读图书,这有助于丰富青年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2.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政府要主导开发具有家乡烙印的网络精神文化产品

青年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政府,要利用当地先锋网、共青团之家等网站,通过在线知识讲座、在线答疑等特色活动,切实为青年农民工提供有认同感的帮扶活动;要用地方方言向青年农民工讲述家乡发展的故事,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定期向青年农民工发送政府“引凤返巢”政策、家乡企业招聘信息、家乡发展成就、家乡戏、老家的道德情景剧等,将“乡音”“乡情”“乡思”等中华民族优秀家乡文化烙印融进青年农民工的血液。

(三)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加大青年农民工居住地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一种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4]。社区文化建设,除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外,还要利用非政府组织运转灵活便利、经费自主的优势。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青年农民工的利益和未来发展,鼓励青年农民工形成学习、向上的风气,加快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青年农民工养成较高的现代文明素养,使其尽快融入城市。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也要发挥作用,通过向青年农民工推广职业技能、日常交际、文明礼仪、心理辅导、法治教育等“网络课程”,鼓励青年农民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自学,有条件的社区也可以联系高校对青年农民工进行学历教育,帮助青年农民工掌握技能、提高职业本领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农民工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