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兰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组,江西抚州 344100)
游戏精神的宗旨是通过游戏的模式将理论知识柔性的灌输到学生知识体系中。这是一种相对传统学习方式更加愉悦轻松的学习模式。因而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及创造能力培养。据笔者对职业学校调查,通过游戏模式的导入,学生能够收获的学习成效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在游戏的辅佐下,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脑、眼、耳的共同协作。同时嗅、触及味等感官也在快速运作。以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极其有利的。为了进一步适应高等职业教学改革要求,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需要逐步完善游戏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人才成长规律、切合专业实际的教学模式,尝试“游戏化”体育教学环节的革新,积极推进教改工作。为此,本文探讨了游戏精神视野下,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措施,现做如下分析。
学龄前儿童对于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主要来自课程本身是否具备了较强的新颖性、吸引度、互动效果。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不适应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无法掌握诸多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实则在就业能力上有所缺失。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开展游戏化教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发展学生就业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幼儿视角,掌握儿童心理,具备同理心,热爱幼教工作内容。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训练的并非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而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这种心理是基于游戏视角的幼儿互动体验,让学生在游戏精神之下掌握幼儿心理,并运用相应的运动技巧加强幼教指导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开展游戏化教学的第二项作用,在于发展学生职业心理,加强学生幼教岗位适应能力。
在游戏化体育教学中,更加侧重于游戏精神的深度体验。可促进学生在游戏环节中的合作,可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谐度。进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乃至幼教工作的社会责任感。间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体育教育的幼教职业精神引导功能。通过游戏化体育教学,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体育游戏组织能力。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由体育教师单方向传授运动知识的被动性,加强学生主观参与意识,完善学生后续职业岗位中组织儿童参与游戏的教学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开展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为,健全学生精神人格,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游戏精神是体育课程中比不可少的教学目标,可支持学生感受到体育游戏的互动性与实践性。但是这种教学目标资源,需要具备较强的互动效果,才能令学生真正体验到幼儿视角,感受到体育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因此,游戏精神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体育课程时,需要将游戏体育教学内容本身的互动性深度开发,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游戏体育教学需要相应的文本内容作为引导资料,让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诸多游戏方法,掌握游戏设计规律。这种教育素材需要具备显著的共享性特征,以便学生在线下互动,在线上传播。具备高共享性的游戏素材,可较强学生对游戏体育的主观认知,可训练学生的游戏互动组织能力。
体育游戏仅为一种活动形式,是否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主要在于游戏开展密度或频次的总体规划。高密度性游戏形式,不仅是训练频次的累积,更加是游戏方法和种类的叠加。当学生的游戏互动频次增多,更多新型游戏方法引入体育课堂,学生掌握游戏规律的主观认知也会更强,且能够为学生未来幼教工作积累大量的游戏活动经验。
设定体育教育目标,首先需以学生视角为界定范畴。游戏精神需要在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得以体现,而学生发展目标也需要综合考量这些教育资源的实用性。假设,教育资源与学生培养目标高度契合,那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构建方向极为精准。反之,其教育资源亦然可能出现无效消耗。诸如,在设置“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训练强度作为惩罚,令游戏环节的设计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可借助篮球、排球、足球等大球类体育教学资料增加游戏训练强度,亦可选择俯卧撑、蹲起、仰卧起坐等无需借助其他运动设施的训练内容。如学生培养目标为体能,可选后者。如学生培养目标为技巧,可选前者。融入游戏教学资料,需以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方能令游戏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更为突出,达到合理规划体育教学内容的实践效果。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设置的戏体育课程,本身也是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体育教学目标。这种目标具有显性特征,学生个人游戏活动方法掌握越多,后续在幼教工作中的可选择性也会更为广泛。那么依据幼教职业特征的需求,可将传统的体育课程训练内容,转化为由学生自行组织的游戏课程设计。诸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游戏活动设计方案。每一小组提出不同的游戏活动内容,一节90分钟大课,可由不同小组带领全班同学完成4-5项游戏活动。那么平均每学期学生可了解和参与的体育游戏活动,便可达到近百个。而且学生能够在自行组织游戏体育活动时,增强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皆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个人能力。因此,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开发游戏教学资源,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游戏精神教育诉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游戏体育课程,履行游戏精神是必然的设计条件。但更加需要理性思考本班具体学情,方能令教学组织规划更加具备针对性,以及游戏体育必不可少的互动性。假设,本班学生个人沟通能力较强,但合作意识不足,则需要多开展需要依靠相互合作来完成的游戏项目。诸如:信任背摔、无敌风火轮、盲人方阵等。假设,本班学生合作能力较为突出,但个人组织游戏活动的勇气欠佳,则需要由学生单独组织游戏互动环节。训练学生口述游戏要点、规则、方法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组织能力、调动活跃气氛的能力。由于每个班级的具体学情并不完全相同,体育课程塑造游戏精神,势必需要将游戏互动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需针对具体学情设计教学流程与规划,方能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游戏体育的设计方法,同时需要了解组织游戏体育活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专业需求是对于体育游戏活动,是否能够调集幼儿体育运动兴趣,亦或在游戏互动中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审核能力。培养学生这种专业问题的独立视角,需要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渗透评价内容。诸如:某一位学生组织了本节课时的游戏体育活动,可由其他同学对该名同学的表现做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游戏氛围、游戏质量、游戏技巧、游戏互动、游戏规划等方面的合理性。在本班同学做出评价之后,教师亦可做出专业指导和总结,令该名学生详细了解自身的游戏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缺失,亦或对于游戏活动设计考虑不足的部分。进而以专业需求为目标,在渗透游戏教学评价之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审视能力,了解应当在设计游戏体育活动方案时考量的诸多要素,真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开展游戏化教学,可发展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心理、健全学生精神人格。游戏精神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体育课程的资源类型,需要全面考量课程设计与规划的整体性,其中包括:高互动性的游戏体验,高共享性的游戏素材,以及高密度性的游戏形式。在构建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需求、职业需求、学情需求、专业需求。进而融入游戏教学资料,开发游戏教学资源,引导游戏教学互动,渗透游戏教学评价。达到改善学情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积极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游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