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法
(海南大学 体育部,海南海口 570228)
十八大前后,中国出现了向本土化转型、本土化回归这样一种强大的潮流和趋势。比如,在政治学领域出现贤能政治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强调探索新的经济学理论,在思想哲学领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等。在这个背景之下,各个学科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体育自诞生以来,虽然有东西之分,传统与现代之分,虽然也屡屡被政治化,但由于其无意识形态的身体运动的本质属性而被世界各国“顺其自然”的接纳。当然这种“顺其自然”所遵循的依然是现实世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体育的民族性被淹没在西方标准的汪洋大海之中。非洲黑种人擅长跑步运动、亚洲黄种人擅长“小巧玲”技巧类个人项目、欧美棕色和白种人擅长“高大上”及对抗性集体项目,不同民族都有各自民族自身的优势体育运动文化基因是一个铁的客观事实。有了这个宏观的历史的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那么对于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每况俞下的残酷现实就不会不得其解了,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以挑战身体极限为目标的现代体育运动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其对于人类身心健康局限性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中国的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阶段,其不足和弊端愈发凸显。我国政府和教育部显然已经意识到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事实的严重性,2013年9月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摸底大行动就是一个被迫的无奈之举。但遗憾的是相关职能部门却没有从根子上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依然还是在现代体育教育构建的圈子里努力奋斗、修修补补。
国体就体育学术范畴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名词。概而言之国体是中国固有的、本有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的运动等不同叫法的统称。国体这一概念提出的初衷是把这些叫法不一而性质趋同的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传统运动、传统体育运动、民族传统运动等等整合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聚沙成堆,形成类似于“国画”、“国医” “国乐”、 “国学”的表达方式。其实凡此种表达,一般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此内容非常重要,可以说触及到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根脉;二是此内容发展状况堪忧,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如西洋画、西医、流行音乐、现代体育等冲击下出现整体发展边缘化、甚至消亡化的危险。作为讨论对象的学科意义、学术概念乃至文化思潮的“国画”、“国医” 、“国学”以及“国体”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回应近代以来的西学大潮对中国知识传统与思想传统的冲击。这种回应,既是知识学意义的,也是价值观意义的。晚清以降,国门大开,中国传统运动遭到了西方体育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黯然退出了在中国本土的主流发展地位。以民主思想和技术理性科学精神为中国体育的根基和行为准则进行办学、著书、办刊、立说和研究的中国学校体育学科制度正式确立,并一直持续至今。如果我们把传统运动在晚晴中遭遇顿挫之后,从现代文化的语境和背景再出发的历程梳理一下,传统与现代之争、中西之争、古今之争始终是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中国传统运动,经过了近代一百多年的演进,已经由微渐著,在新时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节点,当代的传统体育运动研究也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体这一概念提出显然不是一个名词的变化,也不是传统运动的简单转化和笼统概括,而是在经历西化碰撞之后的新生,新的内涵和特征。作为新时代的国体,并不将中国传统运动看作封闭僵化的文化遗产,而是一个活的文明体系,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因此,国体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本土化而迎合当下和赶潮流,也不是要与西方体育一争高下,而是要面对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经验回答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然,从更高的层面上来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展的必然选择。
脱胎于大陆农耕文明的我国传统体育运动以“天人合一”为最本质内涵。如以模仿动物等动作和行为的五禽戏,以阴阳互生等向心式的太极运动,以儒道的体验、反省、佛禅的面壁、顿悟等静态的导引气功,[1]以及民族大开大合等催生的赛龙舟、舞龙舞狮、蹴鞠、赛马、摔跤等竞技体育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礼、仁还是孝以及中庸和谐等都是反对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拼搏意识、对抗的。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解读,让我们认识到正是我国传统运动这种动作徐缓,节奏缓慢、圆润恒通、运动强度适中的亚节奏型的活动方式才得以延续几千年,且大规模传承并广为流传,这在世界体育发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甚至是唯一性的。学者王志纲认为传统之所以历时千百年仍然存在,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与人性、民族性相契合的根源性;二是根据不同时代需求而变化的适变性。因此,作为国学内涵传统的国体,并不是将中国传统运动看作一堆任现代学者切割、处理的陈旧落后的东西,而是看作有着自身内在的体系性、合理性、完整性的一种文化生态。因而,作为国学内涵传统的国体,应该以中华文明的历史的、整体的原生态为对象,以中国古人留下的历史文献为依据,以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为基础,探讨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并且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华文明体系。具有国学内涵传统的国体应该是从学术范式到知识构架、学理依据均不同于现有的儒释道武医等学派的独立体系。
国体的提出首先并不只是一种学术现象,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学科建设的知识学问题,而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价值建构问题。“国体”概念的出现,恰恰体现了一百多年来,在世界进入到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以来,古老的中国传统运动文化及其精神价值历经了兴衰起落的巨大历史演变。近代中国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开始形成了一种文明的主体性自觉意识。我国传统运动大规模延续传承流传几千年,并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的同一性,而只在于传统运动所开创与承担的文化乃是一种本原的文化:一种觉悟普遍性而自觉承担普遍性使命的文化。并且也正是它的本原性,使它在历史上承担起了普遍性精神,并因而能够开辟出长时段的历史。在多样文化价值碰撞和激荡下,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精神的方向和追求,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最重要的。今天国体概念的提出,就是通过对中国传统运动文化的保存、挖掘、发展、创新以弘扬中华文化的民族主义精神。所以说,国体并不仅仅是一个与知识学相关的学科概念,更是一个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思想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国体是知行合一最好的体现。在国体中,知行合一表达的是知书达理,是立志勤勉,是道德精神,是方法体悟,是自然天成。知行合一的国体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从人类身心的研究角度看,国体理论的研究范式补充了西方身心研究的某些空白,使人类身心研究更加全面;二是从中国人身心健康的研究角度讲,国体理论能够更多的揭示中国人身心疾病的发病原因、特点和解除途径;三是国体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对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的倡导,在当代世界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作为具有恒常价值和意义的知行合一的国体,仍然可以为当代中国和世界提供重要的价值资源。当代中国大学的人文学科基本上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知识传统和价值传统。所以,知行合一的国体的提出和建设,既是为了延续中国学术的知识传统,同时是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