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嵘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广东广州 510000)
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为社会培养出有“终身体育”意识的有用之才,也为校内外健身人群提供了良好的健身运动场地设施。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可以为全民健身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缓解大众健身人数日益增长与体育场馆设施匮乏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现代人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场地资源设施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制约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学校要采取合理的场馆运营模式,不管是有偿开放,还是无偿开放,都要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实际上,当前许多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并没有从大众健身的需求出发,运行效果不理想,所以本文着重研究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行模式,以便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发展的多元化优势。
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方面,学校首先要做到场馆供应与购置的管理,就是要合理规划体育场馆建设事项,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设施的配备。值得注意的是,在购置体育器材设施的过程中,必须安排专门人员细致考察器材的生产厂家和所选器材,确保器材的质量合格,只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才可以准入学校,目的是为了体育教学的安全,确保运动人员的高效锻炼。
作为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人员,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登记与分类。比如:一旦有新的体育器材被购置回来,管理人员必须仔细验收发货单,只有检查无误以后,才可以登记入库,才可以将这些器材摆放在相应的位置,做到合理分类放置。由于这些场馆设施必须始终符合人们健身的需求,其使用价值应当达到100%,这就对其保存与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学校应当交将设施交于专业器材管理人员进行看管。
一般来说,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这是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规定,主要规定的内容包括借用登记管理、场馆设施使用登记、体育设施报废处理管理规定、维护与保养、定期安检等,以便让学校所有的场馆设施都符合使用标准,若不符合规定,一定要及时清理,并及时换新,才能促进体育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操作与管理,不同的管理人员会做出不同的管理结果,而优质的管理人员则是所有单位的追求。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方面,专业的场馆管理人才也是制约其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各个学校体育场馆缺乏专业的场馆管理人才,取而代之的是临时工,或者是体育教师群体,像专业体育管理类的人才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场馆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识,也没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无法提升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达不到当前社会大众健身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中,还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监管工作不到位,比如:在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行中,常常会出现许多问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给健身人员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同时,许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管理制度不够科学,无法对体育场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降低了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模式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难以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许多学校都自行制定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模式,盲目管理,既不科学,也不专业,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的结果。首先,项目设置方面,绝大多数学校都开放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些都是群众基础较好的体育场馆设施,但是在网球、游泳等新兴体育项目方面,即只有少数学校对外开放,这也是学校场地条件限制的结果。实际上,许多学校的场地没有被合理开发与利用,场地闲置现象较多,比如:体操房的利用率过低,严重浪费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在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安排方面,相当多的学校都从体育教学的需求出发,以及社会健身人群的生活习惯进行安排,针对性较强,但是这些学校都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缺乏科学的政策法规和评估机制,无法对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进行客观的评价,以至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各方面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政府购买模式保障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资金,确保学校在不同时间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育服务,包括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这样的运行模式转变了政府职能,让政府更好地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政府购买模式,大量社会人员涌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加大了场地器 材的使用频率,学校必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维护,确保体育器材的始终完好;同时,还有一部分社会健身人员沾染一些不服从管理的坏习惯,容易在校引发纠纷,影响校园形象,导致了许多学校限制了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只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扩大社会效益, 造成大众无法正常锻炼,体育场馆设施也得不到正常运营。正是因为如此,还有许多学校没有采用政府购买模式,而随着各方面管理模式的完善,未来会有更多学校加入到这种模式的运行中来,扩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效益。
在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方面,委托管理模式是对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利用,优化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配置,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健身人群。由于第三方管理机构拥有固有的管理体系,不管是专业管理水平,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比较专业、规范,可以实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科学管理。在学校的监督下,第三方管理机构负责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安排,甚至负责社会大众的责任保险,全面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同时,第三方机构拥有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不但丰富了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内容,还兼顾到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效益,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同时还缓解了学校场馆管理人员紧张的状况,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
学校采用自主经营模式,主要是依据自身的教学时间和场馆资源,确保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不断开发与利用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以便达到合理的分配,其管理人员多为临时工与体育教师,不利于管理的规范化。当前,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学校将会扩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对外开放力度,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加大了体育场馆设施的损坏程度,学校不得不经常对场馆进行维护,加大了运营成本,降低了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实际上,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学校领导的观念决定着体育场馆的开放效果,如果领导认为体育场馆开放不利于教学,甚至会增加学校的工作量,就会阻碍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步伐。一般来说,这类学校缺乏相关的奖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管理人员惰性较强,不利于提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济效益。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优化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必须加强管理规章制度建设。首先,重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合理设计管理制度体系,确保该管理体育便于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不断实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科学化管理;其次,合理安排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对外开放时间,科学地进行项目设置,不但要符合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还要迎合社会大众的喜爱程度,设计画面要深得人心,并在此基础上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多样化的经营方式; 最后,在经营内容方面,各个学校不仅要提高体育场馆硬件设施的经济效益,还要高度注重体育场馆设施中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完善各方面管理规章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就是最大的资源,各个行业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唯有优秀的人才可以带动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壮大。对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而言,学校必须将专业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重要位置,并以他们进行业务强化,不断提升他们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具体地讲,学校首先要重视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管理,安排专业人员设施维护人员定期巡查器材设施,并做到勤于维护,及时更新,同是要向社会大众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让健身人员进行安全运动,确保人身安全;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学校要提前建立应急机制和保险机制,避免健身人员在运动中的意外伤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最后,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员应备具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学校需要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懂礼仪、知服务、爱岗敬业的优秀场馆管理人员,从而实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规范化与市场化。
提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场馆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离不开专业场馆运行模式的支持。学校对本校体育场馆设施具有一定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是单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经营,很难满足社会大众对健身多元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适当地引进第三方管理机构,凭借管理机构的运营能力,不断拓展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效应。首先,采用政府购买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更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大众健身需求,促进体育场馆设施的专业化运行力度;其次,采用委托管理模式,有助于学校规避潜在风险,这也是学校可以将场馆设施进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消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最后,采用自主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课题成果资源,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句话,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本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状况,以及各种运行模式的优势,优择选用,以最有利于社会大众健身需求的运行模式为主,让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满足最广大健身人群的要求。
总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可低估。为了响应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宣传口号,学校更应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不能将学校体育局限于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还要满足全民健身的更多需求,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体育场馆管理制度,优化场馆设施资源的配置,做到合理规划、整体布局,争取为广大健身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优的体育场馆运行模式,吸引公众参与其中,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效益,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