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一双慧眼

2019-01-17 06:00李景文
金山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华文小说创作

李景文

屈 指算来,写微型小说已经二十多年了。  从1995年发表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微型小说到现在,写了一百多篇,跟那些高产作家比,数量显得有些可怜。而且时间主要集中在最初的那几年。但是,微型小说并没有厚此薄彼,它让我感受到一个创作者的荣耀。有65篇(次)入选《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选》《新编中国小小说选集(英文版)》等59种版本,有43篇(次)微型小说被《中华文学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青年文摘》等10多种选刊选载,有的还成为中考试题,进入中学教辅教材。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主办的全国年度评选,我得过七次奖;还荣获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颁发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奖”、“世界华文微小说征文大奖赛”优秀奖、江苏改革开放40年有影响力微型小说等荣誉。

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多姿多彩的时代,太阳每天是新鲜的,生活每天是新鲜的,甚至有人说得很极端:“生活比小说更精彩”。问题是,生活又是庸常的、鸡零狗碎的,甚至鱼龙混杂、暗流涌动。因此,练就一双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慧眼至关重要。“写什么”和“怎样写”似乎一直是困扰写作者的两大问题。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就我个人多年创作的感受,要写出以小见大、微言大义、化繁为简、以少胜多的作品,选材成为写好一篇微型小说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门槛,它可以说是创作成功与否的一块基石。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感动了我们,或者引起我们愤怒、震惊、反思的,才能进入我们创作的视野。我写过一篇《美国苹果》,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美国苹果中看不中吃的现象,从而告诫人们切不可盲目地崇洋媚外,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篇小说后来被美国教授祁寿华先生译成英文介绍到海外,被收入《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汉英对照本)》及最权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无独有偶,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一则报道,连美国农业部都承认,他们的苹果品质退化了,急需加以改良。由此可见,只有选材精严,才能开掘深刻,正所谓壶中写春秋、方寸显山林,在一滴水中折射出大千世界。

微型小说一般要控制在1500字内,却要展示人物、时间、场景、细节等小说的诸多元素,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袖珍艺术。美国作家欧·亨利作为该文体的祖师爷,将之概括为: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更有后来者将它精炼为四个字,即:“微、新、密、奇”。所有这些表达其实都包含一个明显的指向,说明微型小说作为从短篇小说里脱胎而出的独立的新文体,自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要求,它已经不同于原来短篇小说反映的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它往往要求作者以一种敏感和智慧,撷取生活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以独特的审美发现,反映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在瞬间捕捉住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让一种新鲜的思想放出小说的异彩。我创作《参观》的动因是这样的:一批官员参观食品厂,一是他们时间紧,二是食品生产有着严格的无菌要求,结果参观就变成了围绕着车间外围转了一圈。这种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本身,已经透出了形式主義的可笑和荒诞,但是如果写成小说很可能成为流水账。于是我在小说中通过现实题材的非现实笔法,设计了三个人物:写手、金融家、官员,他们面对参观的建筑物分别看到了生殖器、制币厂、纪念碑,这就有了一种生活的厚度、张力及哲思、反讽和批判的力量。

微型小说的结尾,要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最需要作者花力气营造的地方。结尾能不能“陡转”,能不能让人眼睛一亮、拍案叫绝,能不能绕梁三日、余味不尽,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作品的品质。我的大多数微型小说在结尾的时候,都力求像医生一样将银针扎在病人的穴位上,或者像黄蜂一样形成“速率刺激”,将对人性、人生的思考,甚至拷问融入到最后的“豹尾”中。我的小说《选择出生的人》最后一句是:“选择出生就是选择死亡!!!”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那最后的闪光中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华文小说创作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创作随笔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