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秦军威名赫赫,众所皆知,而秦国还有一项“特产”,盛名可以与秦军相提并论,那就是秦国名医。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名医辈出,技近乎道,艺通乎神,留下不少故事和传说。秦桓公时代的名医,名为缓,史称医缓,声名远播各诸侯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重,晋国派人到秦国求助。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诊,而是关系国家外交的重大任务,秦王把这个担子交给了医缓。医缓虽然医术高明,但是他并没有治好晋景公的病,甚至有可能根本没有开展治疗,因为医缓认为晋景公已经病入膏肓,用药“攻之不可,达之不及”。但是,晋景公对于医缓的直话直说没有生气,反而感叹他是神医。医缓的诊断与晋景公之前的梦境高度吻合,医缓离开之后,晋景公很快就去世了。
秦国牢牢把握着医疗领域的制高点,名医技术精湛,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晋景公去世40年后,晋国君主晋平公病重,晋国再次向秦国求助。这次秦景公派出了医和。医和与他的前辈医缓有两点高度相似,一是医术高超,二是他的耿直程度比醫缓有过之而无不及。医和给晋平公诊断后,直言不讳,认为他的病是贪恋女色引发的,并阐述了医学上著名的“六气”之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堂堂大国之君,被异邦之臣戳到痛处,晋平公表示不服气。他反问医和,人伦常事,女色不可亲近吗?医和不仅钻研医术,还把医学当成了一门哲学来研究,精通辩证之法。他不卑不亢,从容对答:“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真是千古之对。
医和不仅对晋平公的病情进行诊断,认为“疾不可为也”,还大胆预判,“疾如蛊,或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祐”。同时,医和认为晋平公如此放纵自己,而身为晋国执政大臣的赵武居然没有劝谏,其实已经失职了。医和的这些言论极大地触动了晋国君臣,也超出了一位单纯医生的职责。赵武(即赵文子)十分不悦,愤然道“医及国家乎”,质疑小小一个医生有多大能耐,居然敢妄议晋国国事。医和从容如故,说出震古烁今的医道精华:“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此时,这位秦国大医生简直是霸气冲天。在医和面前,晋平公和赵武君臣俱服,认为这真是天下良医,“厚其礼而归之”。
医缓、医和给晋国君主看病,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秦晋之好到了秦桓公、秦景公时代渐渐烟消云散,两国力量在河西之地剧烈碰撞。秦国综合实力不如晋国,麻隧之战大败后陷入了将近200年的低潮期。秦国急需调动一切因素,维护安定的外部环境,休养生息,此时,秦国的大医生们登上了历史舞台。秦国的大医生们给晋国国君看病,直接获取了最宝贵的情报信息,为秦国研判晋国走势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因此,每次晋国求助,秦国国君都是亲自选派医生。
秦国名医辈出,秦惠文王时代的医竘曾为惠文王“疗痔”,曾为齐宣王“割痤”,手到病除,想必齐王对此也是感激不已。秦国医生的作用还不仅于此。嬴政的贴身医生夏无且在紧要关头甚至挽救了秦国。荆轲刺王杀驾,庙堂之上秦国群臣没有命令不敢上前营救。情急之中,夏无且抓起自己的药囊,精准地砸中荆轲。小小药囊成为“急救包”,为秦王赢得了宝贵的拔剑时间,最终有惊无险。
医生们的努力只是一个小小缩影。秦胜六国,并吞天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仅有虎狼之师。数百年间,秦国上下同心,内外同德,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信念不衰,志向不改,终成大业。
(摘自2018年9月10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