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国林德工程公司网站发布新闻,林德成功地结合了巴斯夫和林德的领先技术,开发了一种从天然气中回收高价值产品的新工艺。该工艺除了调节天然气的水和重质烃露点以及CO2浓度使其符合管道输送要求外,同时还可回收宝贵的氦气,液态烃和纯净的CO2,且无需低温操作条件。该工艺包括林德的HISELECTPowered by Evonik的两级膜,上游的BASF DurasorbTM烃去除装置(HR U),集成的BASF OASE酸性气体去除装置 (AGR U)和集成的Linde Helium PSA装置。两级HISELECT膜用于同时将氦气富集和将CO2调节至管道规格。林德氦气PSA以最高的收率将富集的氦气净化至高达99.999%的纯度。巴斯夫的OASETMAGR U用于选择性地从内部循环中去除CO2,而不会损失任何氦气或甲烷。 巴斯夫的DurasorbTM HR U可以去除重质烃和水,以达到管道露点,产生液态烃作为有价值的副产品,并确保高膜性能。
(王熙庭)
一个由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开发的独特的新材料已经证明,它有助于通过在精细设计的笼子中选择性地捕捉二氧化硫(SO2)分子来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排放。这种新材料是稳定的多孔笼状含铜金属有机框架(MOFs),新材料对SO2的吸附量比目前已知的任何其他多孔材料都要高,即使在有水的情况下对SO2的暴露也非常稳定,而且吸附是完全可逆的,再生步骤非常节能,捕获的SO2可在室温下释放,转化为有用的产品,高稳定性也使其能重复使用更多的分离循环。这项研究由曼彻斯特大学领导,相关成果日前已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
(王熙庭)
长期以来,有效利用甲烷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特别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浙江大学蒋斌波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在甲醇存在下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条件(400~500℃,n(CH3OH)/n(CH4)=0.4~1.2)下在Zn/ZSM-5催化剂上有效地将甲烷转化为苯、甲苯和二甲苯(BTX)的新方法,甲烷转化率达到14.8%,BTX选择性提高9.3%。结果表明存在强酸位,负载锌金属和原料中存在甲醇是低温下甲烷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甲醇的存在显着降低了甲烷转化的活化能垒。因此,在低温下有效地将CH4转化为芳烃并提高MTA反应中BTX选择性的方法潜在地促进了MTA的工业化。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分子催化杂志发表(Mol Catal,2019,475:110493.)。
2016年,北京化工大学张燚教授研究团队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徐腾博士合作,也在Mo/HZSM-5催化剂上实现了将甲烷无氧脱氢芳构化(MDA)吸热反应与芳烃甲醇烷基化放热反应的耦合(ACS Catal,2016,6(8):5366-5370.)。该反应甲烷转化率达26.4%(700℃、常压),主要产物BTX的选择性超过90%,且催化剂稳定性优异。
(王熙庭)
2019年8月底,广东工业大学刘保华教授主持的"利用CO2制备高性能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在惠州大亚湾达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该装置一期设计产能4万t/a,计划在2022年提升至10万t/a。装置利用壳牌惠州炼厂尾废CO2气体,经提纯精制后和环氧丙烷共聚生产高性能聚碳酸酯多元醇(PPC),该多元醇不仅具有耐热、耐酸碱、耐水解等优点,而且以其为原料制备的聚氨酯力学性能十分优异,同等条件下超过己二醇型聚碳酸酯聚氨酯。据悉,该项目前期进行了多年小规模生产和销售,技术及产品逐步完善和提升,已经实现数千吨的销售,应用于聚氨酯弹性体、粘合剂、涂料、皮革、鞋底、微孔材料、防水、运动球场等多个领域。该项技术的突破,能够解决聚氨酯行业缺乏同时具有高强度、耐水解、低成本多元醇的共性难题。解决了CO2聚合物和传统产品相比,性能低、成本高、应用范围小的行业共性难题,将推动我国聚氨酯工业及CO2利用行业的技术进步。
(刘保华)
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东京大学和中国江苏师范大学的同事共同开发了一种新材料,该材料可以选择性地捕获CO2分子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有用的有机材料。该材料已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进行了介绍。
在微孔中限制CO2的直接结构信息对于阐明其特异性结合或激活机制很重要。然而,客体交换后的弱气体结合能力和/或较差的样品结晶度阻碍了用于CO2掺入,活化和转化的有效材料的开发。京都大学开发的这种具有局部柔性的动态多孔配位聚合物(PCP,也称为MOF;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其中螺旋桨状配体旋转以允许CO2捕集。由于其对CO2的高亲和力和限制作用,PCP显示出高催化活性,快速的转化动力学,甚至对不同的底物具有很高的尺寸选择性。再加上出色的稳定性,在经过10个循环的CO2环化形成增值的环状碳酸酯之后,催化剂的每一个Zn1.5簇的转换数(TON)高达39000。
(王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