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为了解决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条例》以安全生产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体制、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等作了规定。
一是明确应急工作体制。《条例》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综合监管部门指导协调,基层政府及派出机关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职。
二是强化应急准备工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向本单位从业人员公布。《条例》还对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值班制度,从业人员应急教育和培训,储备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三是规范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条例》规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按照规定报告事故情况。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按照预案的规定采取抢救遇险人员,救治受伤人员,研判事故发展趋势,防止事故危害扩大和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等应急救援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有关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设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指定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参加应急救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条例》还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在应急准备、应急救援方面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
全国煤矿平均产能提至92万t/a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认真组织开展煤矿整顿关闭和淘汰落后工作,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事故大幅度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一)大量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资源枯竭、管理技术水平低、亏损严重的小煤矿关闭退出。“十二五”全国煤矿数量由1.4万多处减少至不到1万处,“十三五”以来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淘汰落后煤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到2018年底,煤矿数量进一步减少到5800处左右。通过整顿关闭技改扩能,煤矿数量少于100处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13个,北京市在2020年前将关闭所有煤矿,全国有48个产煤市整体退出煤炭开采行业。
(二)煤炭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小煤矿产能、数量比重大幅度下降,优质高效产能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与2010年相比,全国产能在30万t/a以下煤矿实际产量比重由22%下降至5%左右。产能在30万t/a以下煤矿由1万处减少到2100多处,数量比重由67%下降到36%。全国煤矿平均产能由30万t/a提高到92万t/a,120万t/a及以上的大型煤矿由660多处增加到1200多处、产量比重由58%提高到近80%。
(三)大量落后小煤矿的淘汰退出,提高了煤矿整体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与2010年相比,2018年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84%和86.3%;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5.8%和90.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0.749下降到0.093,下降了87.6%。
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影响落后煤矿淘汰退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问题:一是还有部分落后产能、无效产能未淘汰退出。黑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还有一些9万t/a及以下煤矿长期停而不整、停而未退,属于“僵尸企业”。二是个别地区煤矿扩能改造和整合技改工作不规范。有的落后煤矿以整合技改为名逃避关闭的问题,有的煤矿以不具备整合条件的资源或国有大矿边角资源作为扩建资源,甚至低水平重复扩建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势必造成新的安全生产隐患。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区一些煤矿扩能改造规模、标准不高,建成之后仍是落后产能。三是部分地区灾害严重的小煤矿还未淘汰退出。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还有一些30万t/a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小煤矿未引导退出。特别是湖南省还有部分9万t/a及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未淘汰退出,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9年我国煤炭市场供需或将转向宽松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预测,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预计将保持基本平稳,增量不大;国内煤炭产能释放加快,主要煤炭铁路运输通道能力增加,煤炭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加,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将逐步向宽松方向转变。
2018年,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实现基本平衡。从消费看,2018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1%。其中,根据测算,电力行业全年耗煤21亿t左右,钢铁行业耗煤6.2亿t,建材行业耗煤5亿t,化工行业耗煤2.8亿t,其他行业耗煤减少约6000万t。
从供给看,全行业供应能力增强。一是产量增加。2018年全国原煤产量36.8亿t,同比增长4.5%。二是进口量增加。2018年全国煤炭进口2.81亿t,同比增长3.9%;出口493.4万t,同比下降39%;净进口2.76亿t,同比增长5.2%,为近4年来最高水平。三是煤炭转运量增加。2018年全国铁路累计煤炭运输量完成23.81亿t,同比增长10.3%;主要港口发运煤炭8.1亿t,同比增长7.5%。
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支撑下,2018年,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行业效益持续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回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13年以来连续下降,2018年投资同比增长5.9%,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4.8%。
“我们也要看到,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还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全国总体煤炭产能相对过剩的态势没有改变,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生产力水平有待提升,去产能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难、人才流失与采掘一线招工接替等问题仍然突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表示。
根据预测,2019年,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将逐步向宽松方向转变。从需求看,一方面,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长期发展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将进一步拉动能源需求,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电煤需求预计还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时,节能减排、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煤炭消费增速将有所下降。
从供应看,当前煤炭产能仍然较大,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总体产能相对过剩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随着煤炭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煤炭产量将进一步增加。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2019年企业排产新增煤炭产量1亿t左右;铁路部门积极落实“调整运输结构”的要求,2019年煤炭铁路运力将进一步增加;随着煤矿安全生产设施不断完善、环保措施逐步到位,产能利用率提高,煤炭有效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我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十三五”总量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煤电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同时也是煤炭清洁高效的利用方式。”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煤电行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进一步提升了高效清洁发展水平。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煤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kW以上,加上新建的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煤电机组已达7.5亿kW以上,占全部煤电机组75%以上;节能改造累计已完成6.5亿kW,占全部煤电机组65%以上。
2014年以来,我国主要发电企业主动根据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的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时间要求,制定相关机组具体改造计划。按照“一厂一策”的原则,研究制定改造技术方案,并研发出先进除尘技术、高效脱硫脱硝技术,研制出超低排放污染物的监测装置,并实现了产业化。
在节能改造方面,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制定节能降耗改造滚动计划,开展能耗指标诊断及问题治理工作,通过管理提升、设备治理、运行优化等措施不断提升机组经济性能。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加强重点难点问题技术攻关,实施高效亚临界机组改造、循环水余热供热改造等新技术。为调动煤电企业实施改造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12-2017年,在全国煤电装机增幅达30%的情况下,电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下降幅度达86%、89%、85%。
“我们有着严格的排放标准,经过改造,燃煤电厂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与燃气电厂相接近。”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院长朱法华说。
专家表示,由于电力行业的机组污染物排放集中、易于管理、见效较快,便于通过电价等支持政策疏导,在煤电行业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既为治理大气污染做出贡献,也为其他燃煤行业今后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煤炭的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我国将持续推进煤电行业超低排放和节能升级改造,加快打造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煤电产业“升级版”。
持续提高煤电机组能效水平、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督促各地和企业落实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目标任务,加大推进西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力度;坚持技术、产业和发展模式创新,促进煤电提质增效,提升煤电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煤电先进超低排放、节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力度,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进一步减少电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燃煤行业,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世界首例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试验成功
近日,由平安工程院公司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世界首例真三维全过程大尺度巷道掘进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试验取得成功,有效模拟了煤与瓦斯突出现象,试验监测数据真实可靠,标志着我国在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此次试验是通过模拟不同瓦斯压力、应力及煤体条件下的煤与瓦斯突出,获取研究煤体、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对突出的影响,确定突出的发生条件,分析突出过程中煤体裂隙及监测信息的变化规律,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演化过程,为实现煤与瓦斯突出的综合实时、自动、定位和定量化监测预警奠定基础,将推动我国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基础研究,促进煤矿瓦斯安全防治水平再上新台阶。
煤炭在发电领域实现大规模清洁利用
“中国煤控研究项目”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回顾与展望报告2018》指出,占全国煤耗近一半的煤电行业,在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后,迎来了节能减排的最强音。据了解,全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完成后,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亿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t,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降低60%左右。
自此,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规模推进。改造后燃煤电厂的SO2、NOx和烟尘排放限值分别比国家排放标准降低83%、50%和67%,达到天然气电厂排放水平。据统计,2015年全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助力电力行业减排成效显著,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此前排放峰值相比,分别下降了93.3%、85.2%、82.0%。
报告指出,2016-2017年,超低排放改造时限提前,东、中、西部地区满足改造条件的燃煤电厂要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20年前完成相应改造工作。2017年,我国累计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7亿kW,占煤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7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京津冀区域已完成全部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到煤电总装机总量的99%以上、脱硝机组装机容量占火电总装机的92%以上。据工程院评估报告分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SO2和NOx近5年的减排量中分别占29%和47%。
随着电力行业超低排放的快速、大规模完成,雾霾治理正沿着从电力行业到非电行业再到散煤燃烧的路径逐步推进。报告建议,将散煤治理作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这里的散煤治理包括35蒸吨及以下燃煤工业小锅炉,小窑炉的治理以及民用散煤治理等。
山东省内首个大型煤炭地下气化发电工程开建
日前,兖矿鲁西发电项目2×60万千瓦级煤炭地下气化发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山东省内首个大型煤炭地下气化发电工程,也是煤炭绿色开采利用的再次创新。
兖矿鲁西发电项目总投资约56亿元,建设规模为2×60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燃煤抽凝式发电机组,同时配套建设运煤铁路专用线、煤炭地下气化发电掺烧工程,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及相关的生产、辅助生产和附属工程等。1号机组计划于2021年2月份投产,2号机组计划于2021年5月份投产。
业内专家表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物理采煤”向“化学采煤”转变,将大大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是我国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据了解,煤炭气化是煤炭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各类生产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即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地燃烧气化,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及化学作用产生可以利用的气体能源,把有用成分取出,将污染物如煤矸石、二氧化碳等废物留在地下,既减少了碳排放、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又可以生产氢气、甲烷、甲醇等化工产品。煤炭地下气化发电集中了建井、采煤、气化、发电工艺为一体的多学科开发洁净能源与化工原料的新技术,具有安全性好、投资少、效率高、污染少等优点,被誉为第二代采煤方法。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不仅可以回收矿井遗弃的煤炭资源,还可以用于开采井工难以开采或开采经济性、安全性较差的薄煤层、深部煤层、“三下”压煤和高硫、高灰、高瓦斯煤层,可以成倍地增加煤的资源开采量。根据煤气成分和应用条件,地下气化煤气可用于联合循环发电、提取纯氢气,以及用作化工原料气、工业燃料气、城市民用煤气等。特别是地下煤气化之后可生成可燃的富氢煤气,在地面经多种净化过程和分离后,可使煤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压缩氢,另一部分是纯二氧化碳。氢气可供给能源燃料电池发电,而二氧化碳则可被捕获和封存于地下。此前,兖矿集团、山东重工、国惠投资共同发起成立了山东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聚焦氢能源产业,这个项目也成为山东发力氢能源的最好诠释。
世界首台660 MW超超临界CFB发电项目落户彬长矿区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同意将陕西彬长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用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列为国家电力示范项目的复函》, 同意将世界首台陕西彬长66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发电项目正式列为国家电力示范项目。
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与陕煤集团彬长矿业公司按照51%∶49%的股权比例投资建设,总投资约为25亿元,厂址位于陕西省彬州市新民镇。该项目规划设计2台660MW超超临界CFB发电机组,先期建设1台660MW超超临界CFB示范发电机组。机组主要技术指标为:锅炉效率93.5%、厂用电率4.72%、供电标煤耗289.7 g/kWh(空冷)、烟尘排放浓度≤5 mg/Nm3、SO2排放浓度≤35 mg/Nm3、NOX排放浓度≤50 mg/Nm3。排放气体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可切实发挥示范项目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该项目煤源为燃用煤泥、矸石、末原煤的混煤,设计煤种煤泥和矸石占比75%,消耗燃煤约186.4万t/a,其中低热值的煤泥、矸石139.8万t/a。该项目燃煤以配套的陕煤集团彬长矿业文家坡煤矿为主,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0 Mt/a,服务年限为75.7a,该矿于2012年7月份开工建设,2018年5月份通过国家能源局竣工综合验收。
CFB作为主要洁净煤发电技术之一,能够同步实现脱硫、脱硝,在充分利用劣质煤的同时,有效减少SO2和NOX排放,控制酸雨形成,为火力发电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空间。该项目科技含量高、技术世界领先,属国家科技部确定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科技示范项目,该项目“三超”CFB发电理论、技术攻关突破以及项目示范建设,将有效巩固我国在CFB发电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水平,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