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是分泄淮河上中游洪水的主要通道,与入海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等工程联合运用,保障洪泽湖大堤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入江水道上起洪泽湖三河闸,下至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157.2km,其中在淮安境内流经洪泽、盱眙、金湖三县至施尖入高邮湖,全长57.8km。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通过实施河道切滩、抽槽、浚深和堤防及建筑物除险加固,恢复、巩固入江水道12000m3/s的设计行洪能力,对于恢复防洪标准,改善区域排涝状况,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江苏境内投资31.2亿元,总工期长达45个月。淮安市境内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观音滩、大墩岭切滩,改道段东西泓道拓宽,三河段、改道段堤防加固,东西偏泓闸拆建,新建金湖农抗河泵站、拆建加固21座穿堤涵闸以及移民安置补偿等工程,工程投资近9亿元。
2015年汛前,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淮安市境内工程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主体任务,完成25个单位工程、231个分部工程、2738个单元工程。单元工程优良率92%。共完成土方2176.35万m3,石方11.62万m3,混凝土16.95万m3,钢筋2993.95t。在工程实施中,建设单位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建设程序,狠抓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但在建设项目标后监管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难点。
淮安市境内工程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多达17家,签订设计、监理、施工及设备采购合同多达47个,整个工程投资大、战线长,参建单位多、工期紧,致使工程建设管理难度较大。
有些企业在投标时往往将本企业最优秀的施工人员和最好的机械设备写在标书里,先取得中标资格,中标后,施工单位承诺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及机械设备,监理单位承诺的项目总监、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没有全部按资格审查和投标文件承诺到位,变更手续又没有及时办理,主要人员在岗天数不足等。
有些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项目较多,设计变更手续不能及时完善,工程过程中发生的索赔项目,有的矛盾大、索赔数额多,往往没有及时处理。
施工企业一般认为拿到工程能干下来,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案能满足建设项目需要即可,普遍存在重经营轻技术的现象,存在采用新技术及创新需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内不能收回投资想法,往往积极性不高。
针对工程建设监管中存在的难题,建设单位围绕项目建设总体目标计划,从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履职考核机制、严格合同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方面入手,有效推动了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工程建设实施项目法人制,专门成立“淮安市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设处”作为建设单位,具体负责淮安市境内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时入江水道沿线金湖、盱眙、洪泽三县成立了项目部作为现场管理机构。充分依靠制度管人、管事,建设单位结合工程实际制定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财务、管理费、档案、文明工地、廉政建设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建立内部管理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建设单位成立了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内部科室职责;各参建单位项目负责人签订工程质量终身制承诺书,建设单位结合工程实际编制了“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淮安市境内工程质量责任网络”,在工程现场予以公示并备案。
一是实行主要管理人员押证制度,合同签订前由建设单位将项目经理的建造师证书、安全生产考核证书原件统一交主管部门代管,待工程完工验收后交由建设单位退回。二是推行现场实名制履职。建设单位建立信息化考勤系统,采用“淮安市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APP”对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主要管理人员实行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每年度各个标段开工前,要求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装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平台APP,并将相关信息数据录入上传,通过GPS定位对现场施工、监理人员等进行日常履职管理考核,真正达到到人到岗的人员管理效果。三是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处罚。对发现的人员配备数量不达标、擅自更换、不到岗、不按规定履职等情况按合同条款进行处罚。
建设单位在严格规范开展招投标环节及施工、安全、资金、廉政“四合同”制的基础上,通过四项措施强化合同管理。一是加强合同“三备案”制度落实,建立完善工程合同备案、合同变更备案和工程结算备案制度;二是抓进度支付,围绕工程合同和投标文件条款严格执行工程量核定、工序验收、计量支付程序;三是抓专项费用支付,对安全生产措施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措施费、文明工地措施费及农民工工资等专项经费进行定期检查,按照检查情况、合同条款及投标文件进行支付;四是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索赔项目,重大设计变更方案必须经省水利厅组织报水利部审批,一般设计变更方案由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合同外工程量支付。淮安市境内工程通过严格合同管理使工程投资得以有效管控,25个单位工程通过工程结算审计,没有项目超概算的现象。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会同参建单位加强建设过程控制,严格基建程序。一是严格落实初步设计审查,实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尽量采用施工图进行招投标,减少设计变更;二是做好技术方案交底工作,及时组织参建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明确设计要点、主要技术参数及施工注意点;三是严格施工专项方案审查,组织参建单位对关键工序、重大技术方案进行审查优化;四是加强强制性条文执行和检查力度,结合工程实际,对照强制性条文要求,要求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逐条进行落实;五是严格报批及备案程序。项目划分、重要隐蔽工程、质量缺陷、分部工程验收、外观质量评定等及时报质监单位备案;六是抓好原材料、设备采购及中间产品质量控制,通过施工、监理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多方检测严格把好质量控制关口;七是抓好质量评定工作。通过施工单位自评、监理单位复评、建设单位确认程序严控质量评定工作;八是完善工程档案资料整编工作,要求档案整理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确保工程档案资料真实齐全、整理规范。
工程质量检查实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建设单位抽检、第三方飞检、质监单位巡检的“五级检验制”。建设单位针对建筑物工程、切滩工程、河道工程等特点制定质量检测方案和计划,组织参建单位不定期进行现场巡查和抽检,对各类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复查和回复。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程进行动态抽样检测、质量现场监测。在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以及第三方检测基础上,质监单位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场巡检和飞检。通过多方协作、多级监管、覆盖巡查,联合查处质量问题,共同应对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工程质量监管合力。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淮安市境内切滩及河道抽槽土方量较大,开挖河道土方约1865万m3,投资近3亿元。传统施工作业普遍采用挖掘机配渣土车运输进行施工,这种施工方法存在运土效率低、受施工道路、天气影响大、环境污染重、安全性较差等弊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会同科研高校结合入江水道整治改道段东西偏泓抽槽工程研制了全液压控制可移动揉性输送土方装备,该设备系统由多节组成,每节长50m,均具有独立移动的特点。每节输送机由移动系统、300MPa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及皮带输送系统等组成。该土方输送设备在我省乃至全国水利工程中首次使用,有效地保障了河道抽槽工程整体工程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是工程具体管理工作的源头。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涉及参建单位多,项目标段多,管理难度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工程建设有序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构架。同时完善的制度建设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岗、到人、到事,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法人制及质量责任网络的有效建立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单位、责任人员信息实行了实名登记,保证了管理责任信息真实完整、具有可追溯性,在划分质量责任范围的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完善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管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心。建设单位围绕建设基本程序,坚持工程建设“四制”,从强化工程质量管理、精细化管控入手,严格把控初步设计审查、施工方案审查、技术交底、强制性条文执行、设计变更、工程索赔、质量检测、档案整编、项目验收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对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通过“五级检验制”形成多方协作、多级监管、覆盖巡查的质量检测、监测体系,联合查处质量问题,共同应对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工程质量监管合力。
履约考核和合同管理是工程资金有效管控的基础。建设单位依靠“实名制管理系统APP”及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履约考核平台,建立招投标环节与施工现场、中标价格与结算价格、标前承诺与标后履约“三对接”机制,加强项目履约考核,围绕工程合同、投标文件条款和履约考核情况严格合同管理,形成履约考核动态开展、合同支付严格控制、项目审计及时实施的工作机制,达到招投标过程与履约评价的动态闭合管理的良好效果。
科技创新是保证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效益和促进工程进度的有效途径。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具有土方量大,运距近,工期短,受汛期影响和天气影响严重的特点,针对工程特点和实际,参建单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成功研制了全液压控制可移动揉性输送土方装备,与传统土方施工机械相比具有环保、节能、安全、全天候及高效等施工特点,在保障工程整体进度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治理淮河重点项目,是新一轮治淮第一个骨干工程,工程规模大、影响面广、涉及领域多,面对严峻的建设管理任务,建设单位着力完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质量监管工作,奋力推进工程进度,不断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把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淮安市境内工程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放心、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精品工程,为淮河入江水道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