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舞蹈题材中的“叙事话语”

2019-01-16 05:38王光辉
艺海 2019年12期

王光辉

〔摘 要〕“叙事话语”是指从文学层面的“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叙事对象”所表现的一系列审美实践形式,来阐述、拆分、重组和创构世界的话语技艺。舞蹈作品《女书·吟》以“女书文化”为叙事素材,诉说了“结拜姊妹”一生中的悲欢离合。作为一部典型的叙事性作品,编创者在认知性视角、概述型场景、对比回叙等文学修辞维度中,施展了诸多富有创造性的话语结构,由此实现舞蹈作品中“为何叙事”“如何叙事”“由谁叙事”“叙事所指”等联结关系的完整叙事形式。

〔关键词〕女书文化;舞蹈叙事;人物情感

“女书”是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妇女中传承的奇特文字,是当地妇女专用的一种特殊表音文字体系为内核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反映当地妇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表达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民俗表现形式。因这一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其文字作品被纳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录”并以最具性别特征的文字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另外,女书习俗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以及湖南省唯一向联合国申请的非物质文化代表作。

舞蹈作品《女书·吟》充分运用女书文化中的“女字”“女歌”“女红”及其传承的民俗活动,并结合“倒叙”这一话语技巧将“内聚焦”人物承担者进行填充、对比、重复,从而再现了两位“结拜姐妹”(即老同)①因为一场离别一生守候、一句誓言终生无悔的情感故事。该作品无论是在舞蹈题材选取,还是在剧情结构、音乐设计、动作语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已于2017年成为长沙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2018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2019年成为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

叙事性舞蹈作品中的结构形态与逻辑规律是构成叙事范畴的重要因素,也是外在事件和内在情感具备“可舞性”的重要条件。作品《女书·吟》场景结构中的“对比回叙”“重复回叙”是以现实与梦境、现实与回忆的多重时空交融,来勾勒出湘南永州一带特有的淳朴民风民俗和“女书”文化中“老同”之间超越亲情与爱情的纯洁情感世界。因此,该作品出色地掌控了“叙事时序”“叙事空间”“叙事场景”等这一类“叙事话语”技巧,这也是笔者所要分析的重点。

一、叙事时序的修辞更替

虽以“倒叙”这一时序为主,但作品《女书·吟》在“痴盼”这一场景伊始便运用“预叙”这一手法直接展现故事发展的结果,并通过回忆引出故事情节的缘起。定点光聚在舞台一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幻想着与结拜妹妹相聚相依的场景,而现实中她苦苦等候的妹妹却从未出现,她反复抚摸着书写姐妹情深的信物——“女书扇”,陷入深深的沉思与回忆。此段以结拜“老同”姐姐的视角切入,表现时隔多年分别后的姐姐苦守约定,数十年如一日苦盼妹妹的情景,在这绵长而悠远音乐声中,老妇人心中只剩下对结拜老同无限惆怅的思念之情。

在作品第二段“梦境——相交”的场景中,编导巧妙运用了“倒叙”中的“对比回叙”与“略叙”的修辞手法,垂老的妇人与年轻的女孩出现在了同一画面,而回忆的支点却停留在“姐妹结拜”的时间节点上。随着远方飘来年轻时众姐妹学习女书时所唱的歌谣,老妇人在沉思中慢慢进入回忆......一群年轻的女孩子出现在舞台上,她们一起唱女歌、做女红、读女书,此时双重时空交错于年少时结拜姐妹相识相交的场景,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欢快俏皮,在这无比熟悉的旋律声中,老妇人也身临其境,沉醉其中。同时,在这质朴的歌谣与诚挚的情感流露中,也真实地再现了当地女性学习女书的生活原貌。

而接下来“叙事话语”中“内聚焦叙述”的人物形象塑造,在“虚实互换”间将整个作品推向高潮。梦境中的结拜妹妹到了出嫁的年纪,众姐妹相聚在一起为妹妹送嫁,年轻的结拜姐妹难舍难分。而此时进入梦境时空中的老妇人再次目睹姐妹分离的情景,百感交集并试图阻止年轻姐妹的分别,在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多种“舞蹈织体”②的组合中,众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清晰地流露出来(一方面表现年轻姐妹难舍难分又不得不暂时分别的悲伤之情,另一方面表现苦守一生,深知分别后终身无法相见的老妇人试图阻止姐妹分别而又无法改变事实的悲痛之情)。女书歌谣中典型的“母女告诫歌”与悲情激扬的旋律分别衬托出送嫁的不舍和三人舞段伤感纠缠的场景,也让观者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女书文化中“哭嫁”“送嫁”的民俗风貌。

在作品最后一段“守望”中,编导运用“过渡”的手法进行“叙事扩述”,即缓慢描述人物的动作与心理,相当于电影中的“慢鏡头”。场景重新过渡到起始处,一声惊雷将老妇人拉回现实世界,她颤颤巍巍,悲痛欲绝,四处寻觅着梦境中的姐妹,可四周空无一人,只能静静抚摸女书信物寄托思念......天边逐渐传来姐妹年轻时结拜的誓言,恍然间似乎又回到了梦境,此时编导运用“插叙”的手法重现年轻姐妹结拜、出嫁的画面,妹妹戴上红盖头渐行渐远,两个时空中“年轻的姐姐”与“年老的姐姐”不舍地目送着,用泪水书写下对妹妹无尽地思念,遥望妹妹远去的方向,苦苦守望。这一“重复回叙”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在“老同”结拜誓言的女书歌中,揭示并升华了女书文化下“老同”之间感情的真谛。

二、叙事场景的意境创设

1.以点带面

舞蹈《女书·吟》不同于其他以“女书文化”为背景创作的舞蹈作品,它不单以女书文字为表象符号,更主要通过借用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全面地反映了女书文化及当地民俗生活的内涵,并深入挖掘了在女书文化地域中女性使用女字交流、联系情感的内心世界,由作品折射出当地妇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用来表述其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作品不仅通过女字、女歌、女红以及传承的“坐堂、哭嫁”等民俗活动构成了丰富而立体的女书文化,而且还通过音乐、服装、舞美及故事叙述等方面真实、深入地再现当地女书文化盛行时期,老同情感交流的生活原貌。

2.以形求神

作品以一对结拜(老同)姐妹,从小相惜怜爱,姐姐因信守誓言而苦盼一生、无缘再与远嫁妹妹相见一面而苦守一生的情感故事为主线,塑造出老年姐姐、年轻姐妹等人物形象。舞蹈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巧妙地借用老妇人(老年姐姐)回忆的情感线索,利用多重时空结构相交融,向观众再现了两姐妹“学习女书、相识结拜、出嫁分离、苦盼诀别”的故事情节,并在交融的多重时空结构中赋以人物双重心理的交融,表现老年姐姐与回忆时空中年轻姐姐这一同一人物双重时空身份面对同一情景、同一事件而表达出的不同时空人物内心多重的心理情感,丰富刻画人物性格和立体展现女书文化中“老同”的情感生活。

3.以舞訴情

“女书”作为女性一种特殊表音文字体系为内核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反映当地妇女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表述其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民俗表现形式,并没有形成具象的舞蹈语汇,因此主创人员深入实地采风,通过研究女书文字的书写特点、观察妇女学女书、唱女歌、做女红等生活习俗的动态特点以及女性使用女书载体“扇”“巾”的动作态势,并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分析女书文化下其他艺术门类中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深入观察、仔细研究,重新编创出符合女书文化特点及女书文化下女性人物性格、审美等特点的舞蹈语汇,丰富女书文化习俗中的群舞舞段,尤其在双重时空交融中为姐妹分离情节设计的三人舞,一边是回忆时空中不忍分离的年轻姐妹难舍难分,一边是跨越现实融入回忆时空中并深知一别而终的老年姐姐不忍再受苦等妹妹的痛苦,企图改变结局阻止分离的三人舞将舞蹈推向高潮,丰富舞蹈情节,加强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

三、叙事作品的价值取向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女书文化更是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舞蹈这门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创作的反映湖南省江永地区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的舞蹈《女书·吟》,正是为了彰显和展示湖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秉性特性,丰富提升湖湘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为湖南文化建设和中国梦湖南篇章的实践提供文化支撑。

另外,“女书”在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中极具代表性,它不仅是流传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妇女中的特殊表音文字体系,更是承载着当地女性一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她们用这种形态独特的文字相互交流、表达情感,造就了一种神秘罕见的女书文化,传递着人与人交往间相互扶持、坚守专一的品格。当代社会人与人的情感交往错综复杂,而舞蹈《女书·吟》所表现超越亲情与爱情的思想走向、价值取向、精神导向正是我们难得的思想精神文化品德教育的传统民族文化经典,容易被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也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和心灵感召力。

再者,作品《女书·吟》着眼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力求使观众能够近距离真切的了解、感受女书原生态传承活动中的传统女书习俗、传统女性礼仪知识,有助于全面营造普及女书文化知识的氛围。该作品的编导们积极组织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整理首批“女书习俗”中“女书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舞蹈的形式来诠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促进培养女书新传人及女书产业的发展者、推动女书的传承保护,实现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舞蹈”艺术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切入点,这一新的题材、新的叙事方式、新的创作手法也将启发更多的艺术工作者。

结 语

舞蹈作品《女书·吟》在“叙事时序”“叙事场景”“叙事价值”等方面话语技巧的使用上别具一格,从而使作品的实体轮廓更为清晰、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剧情的结构内涵更富情怀意蕴。在创作叙事性舞蹈题材的作品中,编创者可结合“叙事学”的范畴与概念,将“省略”“概述”“扩述”“静述”等叙事节奏以及“感知性”“认知性”等叙事视角运用到舞蹈作品中,从而达到叙事“话语技艺”游刃有余的境界。与此同时,对叙事性舞蹈题材的“叙事话语”研究的系统性理论也亟待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逐渐探索完善。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光绪《永明县志》中提道:“其母亦为女计消遣,访他家之女年貌相若者,使其女结为内交”,此种风俗便是当地妇女之间结拜成姐妹,成为“老同”的风俗。

②据于平所写的《舞蹈织体摭论》一文中,“舞蹈织体”指舞群的组合关系。

参考文献:

[1]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丁建新, 2007

[2]佚名. 南大戏剧论丛 2[M]// 南大戏剧论丛. 2. 2006.

[3]于平.新时期中国舞剧创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4):14-22.

[4]刘青弋.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类型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