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广州特派记者 李司坤
以“鱼你在一起”“渝是乎”为代表的酸菜鱼米饭近两年在国内突然火了起来,成为爆款快餐美食。而酸菜鱼从传统中餐厅的主菜变身快餐,与巴沙鱼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有关。因为巴沙鱼,传统的酸菜鱼才能从活鱼现杀转变为批量标准化的餐饮菜式。而这场由巴沙鱼引起的“美食革命”,即将与缅甸这个在中国吃货眼中还比较陌生的国度发生一段“邂逅”。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下简称“南海所”)承办的中国-东盟现代海洋渔业技术培训班在广东深圳开班,来自中国缅甸两国的科研院校、水产企业学员共53人参与培训。《环球时报》记者在培训班上了解到,以巴沙鱼为代表,中国和缅甸在水产养殖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巴沙鱼需求飙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食客对鱼肉的消费比重也是越来越高。“巴沙鱼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迅速在中国全面开花,国内的水煮鱼、酸菜鱼多是用巴沙鱼作为材料,中国对巴沙鱼的需求量一下就打开了。”谈及近年来国内水产的消费情况,南海所渔业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张家松博士向《环球时报》记者如是介绍,如今中国每年对巴沙鱼的需求量超过150万吨。
但中国的巴沙鱼市场面临巨大缺口。巴沙鱼是一种热带鱼,中国本土养殖量非常少,今年只有2万到3万吨。而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巴沙鱼生产国越南,其年产量约为140万吨,但绝大部分都出口到了美国。“如今,我国每年的巴沙鱼进口量只有70万吨,市场需求和我们的实际供给之间有很大的缺口。”
在这样的前提下,南海所将目光转向了缅甸。“缅甸的温度和水质特别适合养这种鱼,且缅甸紧挨着中国的西南市场,而西南市场又是巴沙鱼的一个重要消费地。”张家松表示,缅甸的巴沙鱼产业和中国市场有极强的互补性。
广东联鲲集团是一家在缅甸水产养殖市场深耕多年的国际化企业。该集团国际事业部技术经理肖海东从水产养殖的专业角度,向《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缅甸养殖巴沙鱼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巴沙鱼并不像其他高档鱼类养殖品种,如石斑鱼那样有着高昂的育苗和养殖成本,其养殖门槛较低。而且巴沙鱼耐低氧,相对更容易养活,也更容易高产。另一方面,巴沙鱼养殖成本较低,是典型的“水下造肉机”,是全球低收入人群质优价廉的蛋白来源。对于像缅甸这样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低收入群体较多的亚热带国家,发展巴沙鱼养殖和出口也是造福当地老百姓、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缅甸水产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缅甸水产品出口创汇呈上升趋势。根据缅甸渔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7-2018财年缅甸水产品出口额为7.11亿美元,是有史以来缅甸水产出口创汇最多的一年。尽管如此,与越南、泰国相比,缅甸渔业出口额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土面积只有缅甸一半大的越南,其一个月的水产品出口额就超过了缅甸一年的数据。
缺乏充足的资金以及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再加上各种基础设施(诸如交通、电力、进水排水系统等)的不足,是制约缅甸水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环球时报》记者在此次培训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到,在水产养殖产业链中,缅甸在饲料配方、种苗、养殖、加工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来自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缅甸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不足,从缅方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学习态度上也能明显看出。“饲料的蛋白含量是多少?”“成长到50克鱼苗的成活率是多少?”“这种鱼几个月可以长成?”……在珠海某水产养殖企业的一处鱼塘边,来自缅甸的学员纷纷聚拢在技术人员和缅语翻译身边,每人都带着一个笔记本,一边急切地询问各种配方、比例、周期等生产数据,一边飞快地在本上记录。有的学员因为没能挤到前面而无法听清翻译的话,情急之下干脆直接拉着技术人员,用并不娴熟的英语,加上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请教。
来自缅甸伊洛瓦底某水产养殖企业的学员丁丁内告诉记者,她从这次培训考察中收获良多。“我了解到中国的技术比缅甸先进很多,也了解了一些还没有引进缅甸的鱼类品种以及养殖专业知识和技术,比如养殖基地集约化的养殖方式。”丁丁内说,“缅甸的水产养殖业和生产在现代化技术方面还有所欠缺,我们非常希望得到这方面的专业支持,也希望可以邀请中国专家去缅甸指导。”
与丁丁内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缅甸Yuzana集团旗下农业水产企业的养殖经理翰林奈:“中国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和冷冻包装生产车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特别是中国的集装箱养殖模式(注:陆基推水养殖系统)让我非常感兴趣。”
“一带一路”合作先行领域
中缅之间开展渔业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这不仅是因为两国之间在产业和市场上有着极强的互补性,还因为这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海上合作的先行领域。
张家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次培训班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中国-东盟现代海洋渔业技术合作及产业化开发示范”项目举办的第一期培训班。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渔业合作直接惠及民生,有利稳定,应当先行”。
“很多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一下子搞工业或者是高科技产业,从资金到人员都不匹配,承接不了。” 张家松说,另外,渔业在大农业里收益率相对比较高,脱贫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渔业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中的重要性就一下体现出来了。
通过举办此次培训班,中缅两国在渔业合作领域迅速走近。张家松表示:“我们之前也经常去缅甸进行技术交流,但那种交流是单方面的,有很多东西,缅甸渔民没有亲眼所见,对中国技术的理解度还不够深。”而此次培训班将众多缅甸渔业及水产从业者请到中国,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培训,还通过实操课手把手地进行教学,缅方学员对中国的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对中国渔业技术的了解从书本、新闻上真正落实到了自己手上,对中国渔业技术更有信心了。”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培训过程中,中方已有多家对虾育苗、海水鱼育苗以及饲料板块的企业与缅方公司达成实质性合作。“未来,这种交流会给两国渔业企业带来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中国渔业技术输出、渔业企业走出去奠定更好的产业基础。”张家松说道。▲